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晨 《科技信息》2007,(11):18-19
两性关系是人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的和谐是家庭及社会发展的关键,没有两性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真正的家庭和社会和谐。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角度深入分析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的黑人男女两性关系,这样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两性心理的扭曲以及两性关系的不和谐如何更进一步导致了黑人女性被奴役的悲惨境遇。通过剖析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两性关系不平等,以及这种畸形的两性关系对后代造成的影响,说明平等、互助是保证两性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前途和两性关系的密切关注。小说《裂缝》极具革命性地将两性关系和性别角色的构建追溯到人类的起源。从两性的性别差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视角诠释了莱辛笔下造成当前两性不平等的根源。强调了两性的不平等问题是漫长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终将继续协调两性关系,使之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家庭的现代性症候--刘呐鸥、穆时英小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在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中作为现代性症候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和对两性关系的叙述促使了刘呐鸥和穆时英小说中家庭形象的变质与缺失。家庭对于理解刘呐鸥和穆时英小说的主旨,窥视现代性进程中的都市人的精神撕裂状态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官场小说中,南飞雁的官场小说呈现出某种独特性。他将官场小说与世情小说相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官场世情小说。他的小说通过两性关系勾连起社会万象,从而展现物欲时代和现代科层制下的世态人情。他的小说还通过传统父亲的"在场",揭示当下社会秩序形态的保守性和稳固性,同时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时代情绪。小说文本中暧昧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一方面显露了作者创作价值观的犹疑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时代的某些分裂症候。  相似文献   

5.
小说《灿烂千阳》从一个消解了二元对立的角度呈现了男女两种性别内部的个体独特性以及女性内部复杂的斗争与团结,并由此颂扬了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共进的两性关系,体现了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特色的两性观。  相似文献   

6.
《紫颜色》是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最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男权、两性关系、同性恋等社会伦理关系。深入文本研究笔者发现小说中所呈现的伦理关系是黑人女性苦难的根源,而追求合理的社会道德关系是一种黑人女性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生活的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论述了劳伦斯的社会观和泛性论,指出他小说创伤中的重要的主题思想在于:社会批判和心理探索及对两性关系的研究,认为:张扬人性的复归乃是劳伦斯的社会理想和救世主张。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分析哈代小说,揭示哈代超前的生态意识。哈代的生态思想可以归结为:热爱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唤符合人类天性的道德关系和两性关系;对其他生物的悲怜情怀。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对女性和环境的描写说明了女性和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男性家长制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以及女性和自然失去生机的必然性。小说说明只有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平等的两性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分析小说《虹》中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两性关系,试图阐明劳伦斯所憧憬的新世界,那便是在有血有肉的男女间架起一道生命的彩虹,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的性伦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灵”与“肉”的完美统一,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描写“性”,旨在揭露工业革命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异化。劳伦斯渴求通过建立新的、和谐的、完美的男女关系以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有意识地将双性同体性格赋予小说中的人物,探讨了黑人男性的人性回归和实现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该文以双性同体为视角,从文中的次要人物索菲亚入手,着重分析她的女性气质、她的男性气质,以及在双性同体人物索菲娅的影响下,使两性趋于和谐,"双性同体"指的不仅是雌雄处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而且是雌雄在人格中相互制衡、互为补充的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这正是该文作者为黑人构想的家庭与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周志欣 《科技信息》2013,(26):207-207,209
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前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恋爱中的女人》被评论家认为是他最出色的小说。小说以两对恋人伯金、厄秀拉和杰拉德、古德伦的恋爱经历为两条平行主线,通过对比反衬出伯金、厄秀拉最终承认对方的独立存在,成功地建立起"星际平衡"般理想的两性关系——相互吸引,同时却又保持自我存在。为实现这种关系,双方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洗礼,诞生了新的、完善的自我。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死亡与再生主题的论述以强调象征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对于生育问题的讨论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批判和对清教徒猎杀女巫现象的反省,阿特伍德集中讨论了两性在生育权力之上的争斗,批判了男性主导的基督教思想对女性生育能力的管控。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权力问题的反思,表达了平衡生育中两性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作品《能干的法贝尔》反映了西方世界精神文明的危机,这种危机也体现在对两性关系的反思上。作品在两性关系上遵循了马克斯.弗里施一贯的模式,即女性形象的意义在于反映和支撑她们所从属的男性角色。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这部作品又对两性关系作出了新的诠释。作品从主人公法贝尔对女性的主宰,到女性在以男性权威至上的社会中的屈服以及反抗,反映了一幅富有意义的两性关系图并给现代的两性关系以启发。  相似文献   

17.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两个男主人公安琪儿和阿历克身上运用了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原型进行对照。神话原型的运用使他们超越简单的善恶意义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他们神话原型的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作者对两性关系、爱情婚姻、理智和欲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女主角嘉莉妹妹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工业时期注重物质追求、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的女性代表,但这些研究均是以传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为标准进行的。本文则分别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作者德莱塞在这部小说中所流露出的宿命论等角度,来重新对女主角嘉莉作出评价,从而得出结论: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嘉莉别无选择,形成了她独有的性格特征,同时嘉莉改写了传统观念中的女性特质,对工业化社会中两性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代表作,人们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论。本文作者另辟蹊径,选取作为边缘人典型的莉丽为阐述的主要视角,通过分析这个一直在追求自己独特个性的独身女子,展现传统男权社会的两性对立和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创作一直围绕着男女之间的婚恋问题展开,在她的小说中往往具有"灰姑娘情结"这样一个叙述模式。在剖析两性关系的时候,张爱玲的小说往往编织出一个个爱情美梦,又亲手将这爱情童话打破。通过剖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她在小说中对男权神话发出批判和冲击,努力揭示男权社会中婚恋关系的虚伪和不堪,通过对时代女性生存环境的复刻还原,对"灰姑娘情结"进行了一次张爱玲式的书写。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小说中出现的"灰姑娘情结"进行一次剖析,挖掘张爱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