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然 《科技信息》2008,(22):261-261
日语的"アクセント"和汉语的声调(四声)常被语言学家误以为是同一概念。笔者认为二者有区别,应为二者的概念正名。为此,本文重点讨论日语的"アクセント"和汉语的声调(四声)究竟是什么,二者的本质区别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陈宏恩 《科技信息》2009,(30):I0147-I0148
日语汉字"中"的读音规则仍然和其他汉字一样,存在着训读和音读两种现象。作为独立词(自立語)时,"中"只有其训读发音「なか」的读法。作为合成词(複合語)的一部时,读音则相对有些复杂。在日语合成词中,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几乎都是训读音「なか」。如人名「中井竹山(なかいちくざん)」、地名「中伊豆(なかいず)」等。在汉语中的人名、地名以及汉语式的日语单词中,"中"的读音以音读音「ちゅう」居多,如「李中玉(りちゅうぎょく)」、「中南海(ちゅうなんかい)」、「中肉(ちゅうにく)」、「御中(おんちゅう)」等。当然也存在「じゅう」的读音如「心中(しんじゅう)」。汉字"中"作为接尾词时,读音只有音读音「ちゅう」和「じゅう」两种情况,读音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管继梅 《科技信息》2010,(35):J0287-J0288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中表示人称代词的对称词与汉语中的对称词(第二人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日语中表示人称代词的对称词远远多于汉语中的对称词,而把这些对称词译成汉语时却少不了"你"或"您"。  相似文献   

4.
梁艳 《科技信息》2010,(36):156-157
日语愿望表达语是日语教学的难点。本文以《新编日语》中的会话文及解说为例,考察了日语教材在导入愿望表达语"~ほしい"、"~たい"、"~ほしがる"、"~たがる"时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日语愿望表达语的实际运用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话的参考例。  相似文献   

5.
王莉 《科技信息》2011,(7):I0170-I0170
日语中的"体"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概念。根据工藤真由美的说法,日语中的"体"包括完成相和继续相两种。本文就日语中结果状态的表达方式之一"ラレテアル"句的"体"特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李玉华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4):101-102,109
汉语动宾结构的原型在日语中呈现"相对自动词句"、"降格被动句"、"相对自动词使役句"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两者间的对译差异可以清晰看出汉日语言对事件的识解方式是根本相异的,即汉语是以客观识解为主的语言,而日语则是以主观识解为主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曹苏娜 《科技信息》2010,(22):157-157,159
在日语古文中存在着"む、むず、べし、けむ、らむ、らし、めり、まし"等众多推量助动词,而其中的"べし"一词可以说广大日语学习者并不陌生,因为在现代日语中依然时常活跃着它的身影。对"べし"的前世今生做一全面认识,对我们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应该说很有帮助。因此,本文尝试对"べし"在古代日语中的用法做一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现代日语中的"べし",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古今用法的差异,以进一步加深对"べし"这一助动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陈知武 《当代地方科技》2010,(9):109-109,127
汉语"最近"翻译成日语,有很多种说法,如このころ ‘近顷'ちガニろ‘最近'(さいきん) このところ このほど”都可以翻译成汉语的"最近",用法也很类似。但仔细分析,这些词汇在实际使用中还是有差别的。在此,笔者欲就这几个词汇的用法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日语专业的学生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减少"文化摩擦"引起的矛盾,促进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和友好交流是从事日语教育的教师们的永恒课题。本文主要从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导入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文化意识与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强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导入文化意识,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日语语言人才,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罗坚 《科技信息》2010,(30):I0151-I0152
本文尝试从日文中带"を"格的动词单句结构特点与汉语的及物动词单句结构特点来进行对比研究,并从中文句子中的述宾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将助词"に"与"を"误用的原因,提出避免误用的方法,以期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能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孙洁 《科技咨询导报》2012,(30):253-256
该文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礼貌用语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中日语礼貌用语的核心:汉语的"敬语体系"、"礼貌语体系"。日语的"敬语体系"、"第二敬语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出两国礼貌用语的核心部分的语言构成、语言表达的特征,以及语义等差异。该文目的在于避免学习者受母语影响误用日语礼貌用语,加强中日语言互译的准确性,消除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12.
章凤云 《科技信息》2010,(20):115-115
中间言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出现了接近母语体系的第二语言的错误使用.文章就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过程中从日语语音的误用分析、词汇的正误辨析及思维的差异剖析"中间言语"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马莹石 《科技信息》2009,(32):I0175-I0175,I0177
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很多,例如"あなた"、"きみ"、"お前"、"あんた"、"お宅"等等,但在使用过程中却不常用。相反,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虽然只有"你"和"您"两个,但使用的次数却很多,笔者通过中日对译小说的对比总结出日语中少用第二人称代词的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4.
浅谈高校日语听力课改革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娇玲 《科技信息》2010,(27):I0210-I0210
听、说、读、写是每个外语人所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历来都是被喻为难度最大、提高最难的一项技能,日语也不例外。笔者通过对自己学校及周边高校日语系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日语系学生获得日语知识的途径是课堂,尤其是日语听力。多数学生认为在日语听力课外很少能够听到比较纯正的、有针对性的日语。因此,日语听力课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但笔者通过对担当日语听力课教学的老师的调查发现,现行的日语听力课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所以高校日语听力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张文池 《科技信息》2009,(30):I0126-I0126
"KY式日本語"作为一种新型的日语表达方式正在越来越被广泛的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日语表达方式,其产生与发展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本文试图从其来源入手,全面分析其特点以及给传统日语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语能力测试将从2010年起进行改版,此次改版在等级、分值、出题标准、评定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较大的改动。据此来调整日语教学,不仅仅因为它是衡量学生日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更因为这是一次顺应社会需要的、合理的、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改版。结合此次改版的特点以及学生目前的日语水平,从教师"少讲"、学生"多说"、耐心引导、尽量用日语教学,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日语教学的改革,使其更能顺应社会的需要、更能产生实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余洋 《科技信息》2010,(12):160-161
忽视日语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在母语和日语之间直译的情况,在不少日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这很容易制约他们提升语言水平。本文就学习者对"~てください"句型的一些不当使用进行了分析,探析教师怎样设计教学过程,补充多元的表达方式,讲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视双方身份地位的尊卑、关系的亲疏,得当地表达"请求"。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中国日语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关的日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其相关的诸多问题也受到了关注。学习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被认为是引导学习者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受到了广大教师们的关注。本研究是从二语习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学习动机"这一视点出发,调查分析了中国某高校日语学习者们的日语学习动机,并分析了各个年级之间有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冯洁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5):162-163,183
在中国,人们对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很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问题。然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国家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近些年来,"文化差异"、"文化摩擦"、"跨文化交际"等词频频出现在日语教学论著及研究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解日本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文...  相似文献   

20.
罗洛 《科技信息》2010,(27):I0230-I0231,I0187
"才"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主要有名词和副词两种词性。虽然其汉语本身的用法并不是很复杂,但因其表达的含义多包含说话者的一种语气,因此将其译为日语时,译法却较为多样化。尤其是它与形容词,否定副词"不"等词语连用时,译法更加复杂。本文将摘取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出现"才"的用例,主要以"才"作为副词的情况,并结合"才"的基本汉语意义来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才"在日语中较为合适的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