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薇薇  沙龙 《科技信息》2012,(18):279-280,282
近年来,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络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起来。大学生使用SNS网络拓展自己的人脉、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沉溺其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作为社会未来主要支柱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SNS网络对其的影响,从而给予大学生们意见及建议,使其正确对待、使用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2.
张辉 《皖西学院学报》2005,21(4):133-135
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的大学生将大幅度增加,网络对大学生形成强大吸引力的同时又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面对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找出有效的方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很快掌握并迷恋其中。本文结合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讨论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网络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网络媒介进入到了群体时代,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频频发生的网络暴力。本文主要运用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知识对网络暴力现象加以分析,并指出群体心理对网络暴力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所具影响的差异性。为了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需要大力提高公民的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邓文双  李皓 《科技信息》2011,(8):248-248,250
网络群体事件是互联网自由、互动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也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作为一种网络社会的产物,应正确看待与应对网络群体事件。文章系统分析网络群体事件发生过程中网民的心理认知过程,利用社会学原理剖析网络群体事件及网民行为。结论是:正确认识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从根源入手,根本解决网络群体事件问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在20世纪最后30年间的创造和发展.是军事策略、大型科学组织、科技产业,以及反传统文化的创新所衍生的独特混合体。”技术系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生产的形成是文化的,英特网也不能例外。伴随着网络的诞生和发展,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作为网络社会主要参与者的青少年群体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构建者,因此研究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平台,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网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兼具包容性的特点使得网络对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通过手机电脑等使用网络率过高同时人生观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依赖网络的问题。想要逃离出网络依赖不仅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学习锻炼提高自觉性,也需要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的积极帮助。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网络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影响。重视与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晶晶 《科技信息》2010,(10):229-229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迅速增长,在网络世界里形成无数"虚拟群体",影响社会舆论及公共决策。但是虚拟群体本身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的缺点,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从虚拟群体管理的需求出发,探讨虚拟群体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思潮在网络热点事件中传播具有潜隐性、碎片性、交互性、流变性等特点,其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影响主要是利用网络热点事件,用热词、爆点和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吸引大学生网民,掌握网络事件引导的话语权;用杂糅化、情绪化和生活化的形态传播内容,影响大学生网民的认知观点;用信息茧房屏蔽大学生网民真实信息选取,固化大学生网民的接受内容,最终达到传播网络社会思潮、主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目的,对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产生强力冲击,发起了巨大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要破解圈层化传播,避免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强化正面引导,增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抵御防范网络热点事件中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袭扰。  相似文献   

11.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研究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空间和理论工具。国内学者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群体内部分化、群体意识形成等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取得很多成果。在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方面,学者们集中于对“关系强度”的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与信任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建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就国内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研究的农民工问题成果进行文献述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刘青  李燕雯 《当代地方科技》2012,(19):106-106,118
宅人起源于日本的动漫文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内涵也相应得发生了变化。社会、家庭、个人的因素都对宅人的产生存在影响。宅人有着这个群体独特的消费行为习惯。其不可忽视的购买力也启示我们对宅人营销模式探索的重要意义。本综述就围绕宅人群体定义以及其消费方式展开,旨在挖掘其中的新机会,对更精准的个性营销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总体良好,但差异很大。针对支持度弱的大学生群体,只有建立良好的学校-家庭-同学的支持网络,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4.
张辰  周倩儒 《科技信息》2010,(10):I0064-I0064
群体是社会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当虚拟的网络社会因为人们的交互作用而生存,又反过来提供给人们新的交互空间与环境时,网络社会的参与人群随之凸现出来。以人口社会学的视角去研究网络社会的参与群体,不仅为社会学研究社会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对于会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柳溪 《科技资讯》2007,(9):154-155
互连网自产生到现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使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了“网络环境”中。网络环境对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求我们认识网络环境的特性,企业的经营者要了解网络环境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以更好地掌控未来的商业活动。  相似文献   

16.
集体行动对温州企业家群体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搭便车利益是集体行动集团形成的诱因,社会网络带来的额外收益是集体行动的内在动力,高密度网络的情感交流是集体行动稳定合作的保证。然而,集体行动也为温州企业家群体带来隐形危机,即集体行动利益创造功能的弱化、集体行动结构分化和集体行动困境难以逾越。当这些隐形危机转化为显性危机时,集体行动又成为传导途径和放大器,将个体层面危机转化为群体危机。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网络素养参差不齐,其适应网络社会的能力存在差异.在信息化社会,老年人要更有尊严、有质量地生存和生活,就必须不断提高网络素养.积极开展提高老年群体网络素养的公益服务、推进无障碍网络建设、保障老年群体平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益,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文化机构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8.
姚玉峰 《咸宁学院学报》2013,(1):175-176,185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其逐渐展现了"双刃剑"的性质,这对于网络的主流消费群体———人身阅历较少的大学生们来说的,极大地影响了其人际交往。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90后大学生在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具体特点,并结合网络社会的交往情况,分析了网络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所产生的正反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春晓 《科技信息》2010,(34):271-272
大学生是中国网络市场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研究和分析他们的网络购买行为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网络消费趋势。本文以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为理论依托,开展网络购买行为的实证调查,对大学生网络购买的群体特征和网络购买决策过程等网络购买行为进行研究,初步勾勒出大学生的网络购买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许恒梅 《科技信息》2011,(14):I0053-I0053
信息网络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新的媒介,具有了现实生活的缩影与虚拟性,逐渐成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给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过程中出现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宅男宅女。本文主要从"宅男宅女"的特点及这一群体对独立学院的思想工作造成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在新的形势下"宅男宅女"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