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全员育人的联络者,也是全程育人的主导者和全方位育人的组织者,能带领多层育人主体落实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当前高校辅导员实现“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使命担当面临着工作重心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方法落后、育人环境有待优化等一系列阻碍。为此,高校和辅导员应从多方面出发,坚定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和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创新辅导员的育人方法,优化育人环境并完善育人机制,为辅导员实现应有的使命担当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育人在“大思政”格局的引领下成效明显,但影响高校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的一些个别或普遍性问题仍然存在。推动高校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既有的“大思政”格局,并在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持续实现思政育人理论和实践创新。首先界定了高校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结构,其次分析了高校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角度对高校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为本”是美国高校管理教育的理念 ,它尊重学生 ,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遵循学生的心理需求 ,通过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充分发挥管理的内在育人功能 ,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下行与疫情影响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剧增,如何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科学地坚持、践行和发展“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管理者需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工作特点及问题分析,将“三全育人”理念与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工作实际相结合,创新性提出了“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即:全程化的就业教育引导服务机制,全员化的就业支持服务机制,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取得了显著的就业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5.
高校单纯教书育人,教学渗透育人对高校培养建设和谐社会高素质人才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悖和不适应,建立“教员育人、管理干部育人、后勤职工育人”的“三育人”工作格局和机制,是对新形势下高校育人工程的思考和尝试,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知识能力水平乃至素质全面提高,实现高校培养建设和谐社会高素质人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动、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将"双师型"教师引入普通本科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即专业教师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与能力的理解,应该认为,不只是高职高专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普通本科教育也需要“双师型”教师,这种需求来自于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理念的调整与变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学生对应用型学科、专业以及技能的求知欲。因此,在学校和专业教师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与发展模式,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理念引入普通本科高校。  相似文献   

7.
龚咏梅 《科技资讯》2006,(33):74-75
基于对“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即专业教师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与能力的理解,应该认为,不只是调职高专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普通本科教育也需要“双师型”教师,这种需求来自于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理念的高速与变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学生对应用型学科,专业以及技能的求知欲,因此,在学校和专业教师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与发展模式,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理念引入普通本科高校。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书育人工作迄今已十八年,主要经历了“动员起步、改进完善、丰富发展和深化创新”四个阶段,从教师教书育人发展到“三育人”、“五育人”以至综合素质教育。十八年育人经验为解答“为谁办学,如何办学,依靠谁来办学”的历史课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民办高校现行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由于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存在干扰因素,民办高校现行学生资助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资助方式单一、育人导向不明显、行政化色彩重等诸多亟需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必须转变工作思路,结合民办高校地方应用型院校灵活性、机动性的办学特色,探索和构建“以资助育人导向为价值理念,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能力全面提高为目的”的发展性的学生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10.
潘美娟 《华东科技》2023,(7):117-119
<正>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事业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及高校特别重视“双创型”人才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既能够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又能为人才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此同时,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迎来了发展契机。因此,本文在对协同育人理念及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开展的意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相关策略,旨在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面临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的育人工作,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高校的育人理念和工作格局。当前,高校应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大”学生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人才管理创新机制是高校"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应从“机制强校”入手,大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推进人才引进模式、组织模式创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一站式”学生社区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然而,目前社区内的建设尚存一些困境,包括社区定位模糊、育人力量下沉不足、互联网介入弱以及文化资源有限的问题。为了优化社区功能,可以结合“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采取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社区的智能化程度,统筹多元化育人力量来优化学生体验,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并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的方式促进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学生社区逐渐被赋予了网格化、社会化的特征,学生社区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共同体蜕变为高职协同育人的新载体,同时肩负开展三全育人、思政工作的职责。从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价值意蕴出发,从价值取向、内涵建设、建设方式探索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建设思路,通过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全员参与社区育人等路径构建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期为我国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大思政格局、凝聚各种教育资源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践行,也是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成效的有效途径。基于“三全育人”视域,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突出现状问题,从育人理念、育人队伍、育人资源和育人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希望能够为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对“以生为本”的理解及为什么要在高校“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任课教师、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合作、社会各机构与高校的配合及统一理念的重要性等六个方面提出高校“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切实提高管理类专业的育人水准,高校要加强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来说,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足、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应围绕精准把脉学情、精研课程内容、精妙传导教学、精细反馈评价四个方面,全面提升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使立德树人贯穿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创新创业人才的大本营,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由于大学生“双创”能力涉及面比较广,各地区高校办学理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模式。基于OBE教育理念内涵,针对当前高校“双创”能力培养现状,多维度提出了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鑫 《咸宁学院学报》2012,(11):227-228
“育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大学生违纪行为的处理中,贯彻“育人为本”理念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育人为本”理念与大学生违纪处理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育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违纪处理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贯彻理念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创新理念的阐述,强调了网络环境下高校保卫工作者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领作用,实现观念与工作的全面创新,才能紧随时代步伐,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和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