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中,人物的绰号源于社会生活,也有对古典文学人物绰号的继承和发展,绰号在其小说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其自身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探讨《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开创性和卓越的艺术性,通过对有关概念的厘定,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史记》中人物个性化刻画所运用的多种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和分析,以求作个概括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毛丽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4):116-117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刻画了一群社会地位低下,但能言善辩、诙谐幽默的滑稽人物群像。这些滑稽人物常采用以隐喻显、欲擒故纵、优孟衣冠的方式,用微言婉语来进谏,表现出了非凡的讽谏才能。比喻、反语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滑稽人物讽谏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人物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错乱的现象,从《红楼梦》版本的流变以及曹雪芹的女儿崇拜观来看,《红楼梦》人物年龄错乱是曹雪芹在有意、无意中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小说艺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塑造人物的视角艺术也越来越多姿多彩,到了《三国演义》的出现,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趋势。它虽然从总体上看,是采取视角鸟瞰全书,驾驭总体,但已崭露出外视角与内视角复线并进、交互壁合的态势;而且在内视角运用上,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描绘和反映了中国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直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期间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作品的主旨是"浮生若梦"。这个思想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姚思安及其女儿姚木兰这两个人物身上。姚氏父女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道家思想,以期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但理想最终屈服于现实,笔下人物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无法消除的冲突。这些冲突,说到底都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生活反映。 相似文献
8.
周书文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3):54-60
<正>在《红楼梦》中,有不少串场性人物,他们常活动于红楼世界的总过程或某流程,虽然不时露面,使人看到他们的存在、可又缺少浓墨重彩地细腻刻划,露面时虽仅三言两语或仅一举手一流盼,都又使人感到他们是那样栩栩如生,性格独具;虽然他们的独立活动不多,总是在人际交往中串场性出现,却又是独具艺术创造与审美价值,具有多方面艺术生命活力的人物,尤氏就是 相似文献
9.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愧为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在130篇的鸿篇巨著中,仅人物传记,就达112篇,尤以悲剧人物的描写最为出色。他们或雄奇沉郁,或慷慨悲壮,带有极其浓烈的悲剧色彩、悲剧情感,同时又不乏崇高之美、阳刚之美。《史记》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形象之中。他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从而显示出悲剧人物巨大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震憾并净化人… 相似文献
10.
11.
赵炎秋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4):78-83
《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形象既有艺术的概括性,又有生活的现实性,形象鲜明,性格统一,人物之间很少雷同。小说人物塑造艺术高超,作者善于使用曲笔,善于扣住性格特征,步步深化、完善,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时,小说成功运用了写实、白描,以及多层显现、由表及里,关键之处最后点出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经典名篇《赵氏孤儿》一直传唱至今。从《左传》到《史记》,从刘向《新序》、《说苑》到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徐元的传纪《八义记》、《搜孤救孤》,从中国各个剧种的地方戏到法国伏尔泰版《中国孤儿》,从现当代排演的话剧到陈凯歌电影,经历了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的艺术家的演译,其中的经典历史人物形象早已被广泛熟知。2011年初,电影《赵氏孤儿》公映,又给这传统历史名剧注入了新的元素,相应的人物的塑造必定有其独特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中人物的愚昧、麻木、冷漠甚至冷酷的心态是被封建社会的人才观扭曲的。即只有为官作宦的人才是人才,官品的大小就是人的才能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人物称呼语是研究《水浒传》人物语言的一个小视角,它们可以被归纳为多种类型,体现出当时社会贬己尊人、尊卑有序、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和交际特点,它们对《水浒传》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艳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Z1)
作者读了美国小说之父安德生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树林之死》 ,采用第一人称次要人物手法描绘了 2 0世纪 30年代美国中西部农村的悲惨命运。作者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在当时是一种伟大的创新 ,受到读者和作家的喜爱到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写作方法是席卷美国 相似文献
16.
《甘泽谣》是晚唐袁郊所著传奇小说集,以历史人物为依托是其写作的一大特点。文章对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如乐官苏夔与蔡子元,诗人孟云卿和孟彦深、冷朝阳,乐工李萋,均可和其他历史资料互相印证。再如布衣焦遂的事迹,还有青年时期的杜甫不被人所注意的情况,更是难得的参考资料。这些,对今后《甘泽谣》的深入研究均可提... 相似文献
17.
刘崇德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1,23(4):28-34
本文通过对明初南戏《四贤记》剧中人物的考评,指出此剧系由元入明文人依托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采用移花接木、牵合虚构手法敷演成剧,在对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刻划中透露了作者仰慕前贤、眷恋前朝之情及对政敌的梗梗私愤。本文并对此剧的创作主脑、人物描写、关目构思、艺术价值做了辨析。并判断此剧作者可能是生活在齐鲁一带的文人,推测此剧可能作为作者所写四本《四贤记》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凌叔华的《花之寺》人物关系纠葛为基础,勾勒出她人物关系的叙事模式:虚构的三角关系和圆形关系,并对其人物关系叙事模式的定型化探讨了内在的原因:女性作家的心理机制和凌叔华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9.
《小妇人》中缺少男性人物的写作特点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巧玲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1):112-114
指出路易莎.梅.阿尔科特的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男主角,《小妇人》也是如此。她的这一艺术特点使她与那些和她同时代的作家风格截然不同。也正因为男性人物的缺少,使得《小妇人》中的女性人物为家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得不负担起各种责任。 相似文献
20.
将<左传>中所记载的人物祸福预言,作出分类与考论,将其分为形貌,言语行为、梦境、卜筮、灾异、天象、歌谣(谶语)六类,并通过此类预言对其所具有的社会思想价值作出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