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阐述区域经济分异的含义入手,综述了国外对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和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进而提出了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的热点应主要集中在地级行政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分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阐述区域经济分异的含义入手,综述了国外对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和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进而提出了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的热点应主要集中在地级行政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分异.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结构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婉莹  宗跃光 《河南科学》2010,28(2):226-230
以地级市为区域单元,运用定量方法综合评价,划分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差异明显的4个经济类型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区的形成原因,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异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安徽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区交界地带蕴藏有丰富的资源,但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行政区边缘经济”。在对省区交界地带的含义与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选择样本区域对省区交界地带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加快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以长三角地区11个沿海旅游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探讨2002~2012年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的空间总体差异、差异构成及其差异演变态势,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其滨海旅游经济差异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拟合分析,从时空视角揭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长三角滨海旅游经济差异演变呈现波动变化特征,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趋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2)泰尔指数分解显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逐渐缩小态势,且变化幅度逐渐趋于平缓;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南部、中部、北部地带内沿海城市之间的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南部和中部地带内差异呈现逐渐缩小且趋于平缓的态势,北部地带内差异则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特点.(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基础设施条件、旅游规模与长三角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显著,是其滨海旅游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包括动力机制、传递机制和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建立运行良好、系统完整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联合协作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联合协作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形成与演进的重要模式,本文在探讨区域经济联合协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认为相互信任,资源依赖和经济互补性是区域经济联合的本质特征;区域利益的协调和竞争机制是区域经济联合的主要形成机制,市场,计划与行政手段的综合协调是区域经济联合的运行机制,在经济联合过程中政府一般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企业是全成参与区域经济联合的主体,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有序化和正规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丽水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丽水区域块状经济这种产业空间集群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是特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资源压力和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经济运动的结果,也是整个浙江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发展模式.将丽水地区的“区域块状经济”概括为“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特征区域,对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区域块状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表明: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模式,对于提高区域工业的竞争力、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丽水地区市场的繁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居民收入差异日益凸显,经济收入的差异将导致空间也出现相应的分异,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所出现的极化现象。经济-社会极化在全国范围,在一个省或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全国范围内,东、中、西三部分的经济差异明显,在同一个省范围,如广东,粤北、粤东及粤西山区的经济发展缓慢,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经济发展迅速。在一个城市内部,如上海社会-经济极化现象明显,并且其居住空间分为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探讨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 实质上是将金融置于区域经济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以便更清楚地认识金融的作用.本文结合东北区域的实际情况, 探讨了区域金融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即区域金融发展推动东北区域资本的供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探讨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实质上是将金融置于区域经济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以便更清楚地认识金融的作用。本文结合东北区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区域金融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即区域金融发展推动东北区域资本的供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数学计量方法与空间可视化手段,从地级市和县域两个层次上,对福建省经济空间分异与组织型式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市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福建省形成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而从县域层次进行分析,能更加深入地反映福建省的经济空间分异状况,并呈现出与地级市不同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14.
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过程.从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序列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演化机制.以序参量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灰关联熵区域经济系统演化方向的判别模型.指出了区域经济系统演化中,散度的变化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第一、二、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为研究样本,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创新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区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东部沿海较快,中部次之,西部发展较慢;相应地,我国乡村旅...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是进行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它却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地区和县域2个空间层次上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探讨,获得4个主要结论.其一,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东重西轻、经济重心偏东.其二,黄河流域经济活动沿干流及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集聚,构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的主要轴线.其三,黄河流域经济空间总体上是一个多极多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并在向着点-轴-圈结构模式演化.其四,黄河流域内经济空间呈现出有规律的3个梯度面,即由东向西递减的梯度面,由干流或主要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的梯度面,由济南、郑州、太原、兰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的梯度面.这些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7.
山东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滨海旅游带作为一个区域单元,从区域经济角度对山东省滨海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总体分析,继而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交通三方面系统分析亍山东省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发现山东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最后,提出了实现山东滨海旅游整体协调发展的如下对策和建议: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构建三大滨海旅游区;进行统筹规划,实施联合营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8.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落后地区尽快发展起来。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区域差距较大的国家,曾经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本文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宏观上进行的制度创新和对落后地区给予的政策供给力度,从而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美国的区域均衡经济政策,探讨区域开发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落后地区,均衡区域利益分配和资源流动格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差异悬殊的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函数上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但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相应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在各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资源的互补性、一致性及共享性都可以导致省区交界地带的区域经济合作,然而我国省区交界地带往往经济发展缓慢,笔者认为交易成本过高是导致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文章以蒙晋陕豫四省区交界地带流域经济为例,探讨了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以期对其它省区交界地带的经济合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