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共合作的关系在维持不到两年时间就由缓和就走向了紧张,自1939年1月五届五中全会以来,国民党发动了两次反共摩擦,直至皖南事变的发生,把反共摩擦推向高潮。本文在叙述国共两次摩擦的同时,从国民党发动反共摩擦的原因和影响加以论述,并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2.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一个革命高潮。在这次国共合作中,李大钊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他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角”,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楷模。一李大钊对制订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确定“党内合作”方针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战胜帝国主义的伟大民族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兵、商、学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接受团结抗日的主张,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4.
对于陈独秀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党史学界已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于陈独秀在他所经历的两次国共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也并非题无剩义。本文试就在这方面提出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师长和同志们。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功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中国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5.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两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认真研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王文峰 《科技信息》2010,(24):I0066-I0067
近代以来,明清两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渐渐落后于西方。由于各种历史、社会及主客观原因,在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上,近代以来形成了两次译述西方科技著作的高潮。一次是在明末清初,另一次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两次西方科技著作汉译化的兴起对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现代化进程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会是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学会史上经历了3 次发展高潮,分别受到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等政治运动的直接影响,其互动过程深刻揭示了学会的文化内涵、政治基础及精神动力。20 世纪80 年代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大变革时代,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在这个时期得到迅猛发展,迎来了中国学会史上第三次学会成立的高潮。  相似文献   

8.
翻译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翻译策略和方法受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翻译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28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跨越海峡与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三次握手,胡锦涛在致辞时指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两岸分则两害,合则共赢。从上世纪两次国共合作时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也表明,国共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在今天台独活动猖獗之时,为维护台海和平,中共和国民党必须携手合作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本文就是选取上世纪两次国共合作时的工人运动来揭示在共同的历史任务面前,国共必须携手合作,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学方面。可以说,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翻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建立国共合作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国共合作改造国民党,以重新确立和巩固国民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二是通过国共合作获取苏俄的援助和支持。而这两个目的对后来的国共合作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两次翻译高潮。这两次高潮在译者、目的动机、选材、翻译方式和途径方面都表现出迥异之处。本文旨在探讨这两次西学翻译的不同之处,以期对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世世界名牌进入中国常常伴随着洋货大规模地东进。在20世纪,中国曾发生两次声势较大的洋货涌入高潮,两次高潮的时代与特征有较大差异,作用和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均对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祖国要统一,民族要振兴,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因此,回顾我党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前景,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在中国实施的必然结果。为了促成国共合作,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三民主义提出了新的解释,帮助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近年来,随着对“一国两制”及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探讨,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研究他的文章、专著陆续出版,研究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对其三次下野与三次上台问题的研究尚不系统,本文将通过收集,归纳述评,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史实,并就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以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及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上述两个文件与谈话的发表只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而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应是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的设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继拙作《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区域性合作成因初探》一文之后,进一步对国共区域性合作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谈谈个人之浅见。 (一) 众所周所,国共区域性合作,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有着许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的特点,对此,已有不少史学家进行过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本文仅就国共区域性合作本身的特点作一慨述。 (一)一部分区域性合作先于国共两党中央合作而形成,从而推动了国民党中央走向联共抗日的道路,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又为区域性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区域性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区域性合作与国共两党中央的合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不仅是区域性合作,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剖析新桂系首领们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图谋寻找光明前程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怕共”、“容共”和“剿共”的心态,揭示出新桂系首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立场和本质,反映出新桂系集团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国民党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重组,积蓄力量,准备北伐,另一方面在苏俄与中共的影响下,国民党对民众运动的态度十分积极,逐渐认识到广大民众中蕴含的无穷力量,国民党利用民众运动来达到掀起革命高潮的目的,北伐过程中各地民众积极支持北伐军,民众运动的高涨也为北伐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援,但是在北伐进行到长江流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国民党对于民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支持变为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