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型期,时代与环境的变迁促使宋人新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并且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独特气质和审美取向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审美意识强烈地影响到两宋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素髹漆器风格的形成直接受此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素髹漆器,既不同于楚汉漆器的浪漫、神秘,又不同于盛唐漆器的饱满且富于激情,而是在简洁质朴中呈现出内涵深邃的独特意境,生动地映照出了宋代文人含蓄内敛、宁静淡泊的审美理念。通过分析宋代文人审美意识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各种要素,论述了两宋文人审美意识在宋代素髹漆器的色彩和造型中的体现,为素髹漆器的盛行找出深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藏族是使用漆器较多的民族之一,藏族地区的漆器发展从一开始就依托于汉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汉藏交流互动下的内地漆器和技艺输入,既满足了藏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艺术审美需求,又推动了藏族地区本地域的漆器生产制作,藏族漆器在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上都留下了内地文化的印迹。汉藏交流互动对藏族地区漆器具有多维度的影响作用,体现了藏族文化与内地文化频繁交流、相互影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平遥推光漆器、新绛云雕漆器、稷山螺钿漆器三大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山西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有一些新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诸多潜在的危机,应在加强政府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建立现代数据库、坚持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保护与开发并举、协调多方力量协同保护等方面着力推进山西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漆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漆器的文化衍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髹漆工艺渐近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漆工艺.传统髹漆工艺技法的提高和完善推动了赣鄱地区漆画的发展与创新,赣鄱地区的漆画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其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种类.  相似文献   

5.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按出版时间的顺序,比较、辨别、确定了《髹饰录》各版本的内容与特点,进行相关历史渊源的研究和梳理,彰显它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约两百年前,在大量的清代广州外销漆器中,一种特殊的“纹章漆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属外销漆器中的特殊定制品,更是那个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融会的产物。本文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品“剃须漆碗”入手,探究和分析纹章漆器的图形由来、历史沿革以及特色价值等方向,并梳理纹章漆器中的传统漆工艺制作特点,欣赏东西方文化在纹章漆器上碰撞产生的灵感火花,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以此为理论依据,尽力还原这一时期的皮革加工成型工艺、皮革底胎髹漆工艺、漆器图案纹饰描金工艺、纹章徽标的描金彩绘工艺等技法,再现当年的清代纹章漆器。最终形成可借鉴的传统工艺制作方法和材料研究分析,并将整套技术工艺流程和制作步骤记录留存。在此基础上,以当年的广州蕃坊为切入点,通过对明清时期广州“凯旋门”和近代“漆器西家行”等关键地点进行图像档案搜集整理,初步还原了明清时期广州漆器工坊和皮革工坊生产纹章漆器的过程和工艺。同时为今后更好的研究清代纹章漆器提供了相关史料和详实数据支撑,填补了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解析了传统印染技艺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审美价值与局限,以期证明以传统手工制作为特征的传统印染从设计观念的创新与现代纺织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入手,在现代时尚纺织品设计与开发中融入传统印染技艺,传统印染面料在时尚纺织品中仍然会继续占据独特和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郑鑫  陈宇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20(4):99-102,106
漆艺是传统与现代、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绿色环保、经久耐用的特质,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传承效应,使漆艺在现代室内环境装饰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漆艺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作为环保装饰材料直接髹饰"和"漆艺作品陈设"两种途径来实现的,能起到平衡、点睛室内环境,隔断、装饰室内空间,烘托、调节室内氛围等效用。  相似文献   

9.
尺八起源于中国,流传于日本,现在的日本尺八已成为日本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从传统技艺角度将尺八的传统工艺流程分为12道工序,并分别对每道工序的制作技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对不同时代尺八的制作技艺与形制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长北先生(张燕教授)的访谈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酝酿阶段.2014年夏天在赤峰举办的少数民族科技史研讨会暨传统工艺论坛上,长北先生介绍了刚出版的鸿篇巨制《〈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并谈了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重求证"的治学体会,给与会者以强烈的震撼.长北先生赠给了本刊原主编万辅彬教授这本大作,激动之际万教授表示要为她写书评.回到广西认真阅读《〈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和华觉明先生、乔十光先生为长北写的序之后,觉得再写书评有狗尾续貂之嫌,于是写了两句真心感言"行万里路,踏遍大漆作坊苦心力;读万卷书,融汇古今文献见功夫",心想长北先生如果同意对她的访谈,岂不更好.于是,2016年8月15日在南京传统工艺研究会讨论编写传统工艺科普著作的会议上,万教授恳请长北先生接受访谈,最初长北先生婉拒,之前她已数次拒绝过新闻媒体的访谈了.会议期间,万教授送给长北先生《史家心语———科技史名家访谈录》、访谈谭德睿先生的提纲和刚脱稿的丘光明先生访谈,长北先生看了之后,知道万教授主持的系列访谈不仅反映受访者的学习、成长、治学与成功的经验,而且记录科技史家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时代的变迁与疼痛,使读者特别是后学者得到启迪,长北先生终于在会议结束前欣然接受采访.第二阶段是认真做功课,阅读了长北先生的自传,拟出访谈提纲.长北先生2016年9月寄给万教授一本她的自传《飞出八咏园》,万教授用了两个星期认真阅读了两次,仿佛是在和长北先生促膝长谈,《飞出八咏园》是长北先生鲜活的、个性化的心灵真实披露,终于觉得能够和长北先生深入交流,于是拟了详细的访谈提纲.第三阶段是2016年11月13—17日,长北先生来广西民族大学讲学期间,万教授和长北先生再次促膝交谈,访谈录初稿写就,最后经长北先生过目成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山茶叶传统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情况的实地调查,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参考有关专家的意见,构建保护与传承影响因素评价因子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黄山茶叶传统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叙述中国元代以前漆器的发现与发展概况,介绍中国古代漆器制作的主要工艺。  相似文献   

13.
叙述中国元代以前漆器的发现与发展概况,介绍中国古代漆器制作的主要工艺.  相似文献   

14.
从设计艺术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求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有效方案。认为赫哲族以人口少、居住域特殊、民族特色浓重、原生态保护较良好而著称。其代表性造物鱼皮服饰与桦树皮制作技艺虽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助项目,但其先祖传承给子孙后裔的传统技艺已经濒临消亡状态,如何挽救并有效推动渔猎民族之传统技艺传承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猎枪枪管液磨光饰及其乌光效应。研制的光饰机使枪管产生的光饰效果,提高了工件表面质量和粗糙度精度,可提高成品率100%。本光饰技术方法可应用于各种枪管的光饰及其特殊复杂形状零件的光饰加工。  相似文献   

16.
造纸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艺,笔者以工艺调查与技艺的活态传承为考察重点,实地调查了浙江富阳传统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对其采用的原材料特征、纸张制造流程以及造纸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加工器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富阳地区的造纸工匠、学者、企业家等人进行了访谈调查,进而从非遗保护的视角讨论浙江富阳传统竹纸工艺的现状和传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经过一系列工艺和演奏上的改革,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现代品格的标准化民族乐器.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马头琴的制作技艺,记录加装电子拾音器的马头琴的制作技艺,及时了解当下马头琴制作工艺新变化,对比其与传统马头琴、木面马头琴制作工艺的差别,以突出其工艺创新."电马头琴"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有助于新时代蒙古族文化的推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创造,积淀了数千年古老的文化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开发潜力。作为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山西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和其他地区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平遥古城在对其景观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史籍文献记载,对蒙元蒙古族乳食品的历史源流及其传统制作技艺进行了考证.通过实地调查,对兴安盟牧民保留的传统乳食品制作技艺进行了全程记录,并对其关键质量控制点做出解释说明.将古今蒙古族乳食品相比较,认为二者在制作技艺方面既有传承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二者在具体操作技术以及所使用的制作工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当前蒙古族乳食品的实际操作较古代更为便捷和实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手工艺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实践,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传统弓箭文化历史悠久,在多民族间传承和扩布。传统弓箭制作技艺见证了这一地域汉藏两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演进以及现代弓箭的崛起,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只有更新传承理念,解决传承危机,在保留核心技术前提下合理创新,充分发挥生产性传统手工艺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活态传承和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