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2.
3.
本文从神话、现实等视角解读技术对人的本质性意蕴,指出人凭藉技术进入存在,假之于技术而得以生存与发展;从事实、考古学、哲学的维度剖析技术在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特质;得出人必然是技术性的存在物,技术是人类在世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工程哲学》(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的出版是工程界、哲学界的一件幸事。如果说《工程哲学引论》(李伯聪著,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时,工程哲学还是一个“待娩的胎儿”,如今这个胎儿已经降生,成为一个“待哺的婴儿”。让我们一起来哺育她,呵护她,使它健康成长,成长为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并驾齐驱的哲学分枝。不难发现,《工程哲学》与《工程哲学引论》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它坚持了实践哲学的研究范式,坚持了造物的主题,坚持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同时又是对《工程哲学引论》的超越。它没有停留… 相似文献
5.
技术设计中的“有计划报废制”在保证产品安全使用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少企业利用消费者的“时尚性”消费心理,在设计时尽可能缩短产品使用年限,以赢得可观经济效益,这种做法带来了资源浪费、工业垃圾增多、人们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从负责任创新视角看“有计划报废制”的得失,有助于揭示其存在的社会根据和合理应用范围,确定设计“有计划报废制”产品时应遵循的伦理规约,进而通过价值敏感性设计逐步消除“有计划报废制”的负面影响,以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7.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且争论极大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各种处理技术,明确指出,垃圾焚烧技术产生二噁英是不可避免的,垃圾厌氧发酵技术与核磁辐射技术等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最后,提出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还介绍了十二五对垃圾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面向生活现实的多元化技术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应该面向并改造人的技术化生存状态,而不应该成为单纯的解释性知识,因此整个技术哲学研究必须面向归还于生活的真实而具体的技术,面向作为整个技术哲学研究根基的人的技术化生活现实而不应迷失于某个抽象规定的角度。而打破范式化倾向,走多元化的技术哲学研究之路,是实现技术哲学研究上述旨归的惟一道路。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技术在当代已经成了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产生正面效应,给人类带来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又可以产生负面效应,给人类带来自然、社会、人本等层面的危害。人类是为了更好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才发明了技术,而技术的使用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虽然人类极不情愿看到这种结果,但这却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这些负面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少乃至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给现代农业、医学和生物经济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从后常规科学的视角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争论,认为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科学观念的碰撞,是在常规科学框架下看待具有后常规科学特征的转基因技术的必然结果,并且认为后常规科学中的"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延伸的事实"等概念为科学共同体传播具有不确定性的科技知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公众参与科学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对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推进科学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佛教的术语观源于佛教的语言观,即佛教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虚妄的,没有自性(即体性)。从语义三角理论出发,总结佛教的术语观,即能指与所指间、概念与所指间、概念与能指间都表现出不同于世俗语言学的符号关系。语义三角的三个位点都可以体现为虚妄相或多元可置换性。真如实相的术语观是三个位点都体现为虚妄相,部分位点的虚妄相和不同程度的多元可置换性都是佛菩萨顺应众生根基所采取的相应变通。 相似文献
14.
15.
在术语学视域下,文章对《科学思想史》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哲学术语翻译方法具有多样性,音译和意译两大主要翻译方法分别有9种和7种;并发现向原文靠拢的音译翻译方法受到李约瑟的重视,尊重中国文化和为科学思想发展服务的目的是其主要考量。 相似文献
16.
17.
论证可分为形式论证(人工语言论证)与非形式论证(自然语言论证)。前者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后者是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我们从几个代表性逻辑学定义出发,分析了非形式逻辑产生的背景,讨论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区别,并从非形式逻辑角度探讨了自然语言论证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生命哲学视域中的死亡观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和以物质享受为轴心的现代社会里,人的生命正陷入重重误区,遭遇新的异化。高校必须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宗旨,发挥其社会理想的制定者和实践者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死亡观教育,引领学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对当前过度的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进行理性的思考,厘清在社会生产的目的、科技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等问题上的混乱,引导他们对生命和死亡进行理性思考,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克服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对人性的羁绊,努力提升自由人生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世纪科学及生命哲学的总结与反思,柏格森提出了创造进化论。以创造主体是否具有绵延与道德,创造进化论将世界分割成生命与物质。人的生命具有道德属性,自由意识是道德生命的本质,只有具备自由意识的生命才拥有生命冲动,它占据了绵延;占据了绵延的生命冲动过程造就了道德生命的绵延过程。由此,柏格森建立了生命与伦理道德的关联,认为道德生命发展是在自然演进基础上的漫长过程,人类实现"自我"的努力就是与自然界相联系的自我的实现。这启示后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以道德情感基础的整体观、扩大其道德责任、扩充其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20.
当代科学认识频频发生变革,以致科学哲学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旨在考察当代科学认识变革的原因,认为(1)引起科学变革的理由是认识的创新,创新是科学认识变革之源;(2)科学信念的相对化是科学认识变革的前提与基础;(3)科学评价的多元化则是科学认识变革的保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