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过氧化苯甲酰作引发剂,二甲苯作界面活性剂,通过固相接枝马来酸酐和苯乙烯对等规聚丙烯进行改性.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单体比例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裂解气象色谱-质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双单体(马来酸酐和苯乙烯)接枝聚丙烯得到的接枝共聚物其接枝率要明显高于聚丙烯单接马来酸酐.  相似文献   

2.
多单体固相接枝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两种单体,通过固相法对聚丙烯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和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PP-g-MAH/St),并通过红外谱图进行表征.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用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测定了接枝产物流动性能,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接枝产物结晶特点.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接枝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单体(St比例为25%)使得接枝率提高近1倍,接枝效率提高1.5倍,适宜的引发剂浓度为6%,共单体加入量为12%时,接枝率能达到2.2%,反应时间90 m in后接枝率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3.
聚丙烯固相接枝马来酸酐和苯乙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过氧化苯甲酰作引发剂,二甲苯作界面活性剂,通过固相接枝马来酸酐和苯乙烯对等规聚丙烯进行改性。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单体比例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裂解气象色谱-质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双单体(马来酸酐和苯乙烯)接枝聚丙烯得到的枝枝共聚物其接枝率要明显于聚丙烯单接马来酸酐。  相似文献   

4.
以马来酸酐作为反应单体 ,在隔氧的条件下 ,以BPO为引发剂 ,采用溶液接枝的方法在聚乙烯蜡上接枝马来酸酐 .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不同马来酸酐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对同等条件下聚乙烯蜡与聚丙烯蜡的接枝率进行比较 .实验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蜡为原料合成了聚乙烯 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物 ,采用化学滴定法对聚合物的接枝率进行测定 ,同时利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5.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广角X-射线衍射法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对全同立构聚丙烯结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来酸酐接枝全同立构聚丙烯的结晶温度、结晶热、熔融热和结晶度随接枝率的提高而降低;极少量残留的马来酸酐在聚丙烯的结晶过程中起着成核剂的作用;接枝反应和接枝率对全山立构聚丙烯的结晶度和结晶形态有很大的影响;随接枝率增大,晶体尺寸减小,晶体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液缩聚法合成了聚对羟基苯甲酸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液晶高分子,讨论了反应的接枝效率和液晶侧链对聚合物热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马来酸酐—苯乙烯低分子量共聚物的接枝改性物(GMS)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溶液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系列接枝率不同的两亲性共聚物分散剂——对氨基苯磺酸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SS),并用氢核磁共振及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测量接触角,发现该分散剂能有效改善煤表面的亲水性;运用高级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水煤浆自身浓度、分散剂及其用量对水煤浆流变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剂能有效降低水煤浆的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大幅提高水煤浆的稳定性,并且发现接枝率为0.28的SMASS1效果最好。进一步对比了接枝率均为0.50左右的SMASS2(接枝率为0.49)和氨基萘磺酸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NS2(接枝率为0.50),及一种木质素类商用添加剂(AD)对水煤浆降黏增稳的影响,发现SMASS2的综合效果最好。由此证明,SMASS是一种新型有效且相对廉价的水煤浆分散剂,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将马来酸酐与聚乙烯进行反应,红外光谱显示马来酸酐接枝到聚乙烯分子链上,然后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处理氢氧化铝表面,将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处理的氢氧化铝与聚乙烯熔融混合后,考察流变、力学、阻燃性能及微观形态变化。结果显示,采用适量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对氢氧化铝进行表面处理,可以改善体系混炼过程的熔体流动性,增强力学性能,但氧指数无显著变化;SEM测试显示氢氧化铝在聚乙烯基相中达到了更好的分散。  相似文献   

10.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蒙脱土(MMT)复合体系为基料,采用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PE-g-MAH)、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辛烯弹性体(POE-g-MAH)以及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作为增韧剂,利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研究了不同增韧剂对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相容性和熔融结晶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1.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在1,2-二氯乙烷溶液中进行了10*十一烯酸接枝ABS树脂反应,并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接枝聚合物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十一烯酸接枝ABS产物的红外光谱图中在1717cm^-1和1273cm^-1处出现了明显的C=O和C-O基团吸收值,证实10-十一烯酸接枝到了ABS树脂上;接枝率随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单体浓度的增加,接枝率初始时增加较快,至0.30mol/L后降低,接枝很可能是通过10-十一烯酸均聚合自由基对ABS中丁二烯部分的双键加成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 ( BPO)为引发剂 ,在 1 ,2 -二氯乙烷溶液中进行了丙烯酸接枝 ABS树脂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丙烯酸接枝 ABS产物在 1 71 7cm- 1处出现了明显的 C=O基吸收峰 ,证实了丙烯酸接枝到了 ABS树脂上 .研究表明 ,接枝率随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的增加 ,开始时迅速升高 ,以后只略有增大 ;随反应温度的升高 ,接枝率增加较快 .根据实验结果 ,推测终止反应主要为接枝链间的偶合终止 .给出了接枝反应的初始反应速度公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在过氧化苯甲酰存在下,聚乙烯粉末与苯乙烯的接枝聚合反应.探讨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度和接枝效率的影响规律,并用红外光谱和裂解色谱等对接枝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4.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乙烯(S)和马来酸酐(MA)自由基引发共聚反应,生成共聚物SMA,是典型的交替共聚。本文介绍了在40t/a的苯乙烯类本体聚合装置试验生产SMA的流程,探讨了影响SMA本体引发连续共聚合工艺的因素。同时,通过对生成物SMA的性能测试,分析得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的耐热性明显高于苯乙烯单体均聚物聚苯乙烯(PS),使得苯乙烯类树脂在耐热性方面扩大了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了丙烯酸十八酯 ,采用正交实验和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优酯化条件 .用合成的丙烯酸十八酯与顺丁烯二酸酐共聚 ,得到二元共聚物型原油降凝剂 .实验表明 ,在中原油田生产的高含蜡原油中加入 0 .1 %的该共聚物可使其凝固点下降 1 3℃ ;当单体物质的量之比为 4∶ 1 ,BPO的用量为 0 .9% ,在 85℃反应 1 0 h时 ,合成的二元共聚物的降凝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乳液聚合法,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乙烯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 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上。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单体/聚合物配比(M/P)及单体组成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分析了乳液接枝机理。结果表明, MMA和St接枝改性氯丁胶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50℃,反应时间5.5h,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一四乙烯五胺(t-BHP/TEPA)用量占氯丁胶乳干重的0.5 %,M:P =3:5,WMMA:WSt=3:2,单体以滴加方式加入,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用量占单体总重1.5%,此时单体转化率可达99.6%,接枝效率为54.9%。红外光谱和凝胶含量分析证明MMA和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主链上。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接枝共聚物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PVC人造革、SBS橡胶、海绵等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接枝反应活性点在氯丁胶乳胶粒的表面,接枝过程是一个表面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7.
研究低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其接枝物用红外光谱证实,用正交设计法研究接枝物的接枝度与单体、溶剂、引发剂、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规律,找出最佳接枝条件,对接枝物与定量高岭土进行复合,初步探讨它们与抗张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PB-g-SAN弹性体的合成及其对SAN树脂的增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在聚丁二烯(PB)乳胶粒子上接枝共聚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合成了一系列PB质量分数为40%的PB g SAN弹性体·研究了共聚单体中叔 十二烷基硫醇(TDDM)质量分数对SAN共聚物接枝行为、弹性体粒子结构及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单体中TDDM质量分数的增加,SAN在PB上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降低,弹性体粒子中SAN包容结构的尺寸增大,在低温区的动态剪切模量下降·将其与SAN树脂共混后发现在共聚单体中引入TDDM后提高了弹性体粒子的增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