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朝鼎 《科技信息》2006,(4):259-260
翻译中的等效论和诗歌的可译性都是翻译界一直以来长期争论的话题,本文把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从等同效果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汉语诗歌的特点,探讨了汉诗英译达到等效的重要性,困难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意境美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但要译出含蓄的意境之美绝非易事。翻译目的论为古典诗词翻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旨在以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举例分析古典诗词翻译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强化翻译者的目的意识,提高其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3.
古典汉诗英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正在探索阶段。古典汉诗与英诗既有共性,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古典汉诗既有可译性,又有某些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4.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汉诗英译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汉诗英译中,译者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意象,采取不同的文化意象传译途径,如音译加注法、直译补充法、意译法、由“表”及“里”法和补偿法等。只有这样,译者才能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译出其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刘莹 《科技信息》2011,(24):I0158-I0159
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对于汉诗英译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于汉诗的英译可以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以及音美、形美、韵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事这方面翻译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一些比较零散的翻译活动。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典籍英译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典籍英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诗之美,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英诗之美,也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同样道理,汉诗英译之美,也多在于译诗的语言之美.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应将汉诗的语言之美,转变为英诗的语言之美.诗歌的语言之美,主要包括典雅之美、通俗之美、简隽之美、借鉴之美、和谐之美、精当之美等.  相似文献   

9.
投射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为古诗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古诗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通过感知、情感和想象等心理因素对原作的空白点不断进行填充,并通过审美投射赋予其新的含义,使其符合自己的主观图式的再创造过程。其中审美先结构、审美感知方式和审美情感的参与是译者进行审美心理投射的基本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差异,古诗空白点的填充成为译者不同的审美投射的产物,表现出明显的异人异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海松  潘登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16-118
运用曾利沙教授题出的主题与主题倾向理论分析古汉诗“啼”及其多种英译文,发现古汉诗之“啼”为诗篇主题与主题倾向所统摄,呈现出同诗篇主题相关联的嬗变意义,从而阐述英译古汉诗微观语词应关注诗篇主题与主题倾向对微观语词的统摄作用,准确译出其意义,再现诗篇主题。  相似文献   

11.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2.
王世主 《科技信息》2010,(24):I0152-I0153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是将翻译文学置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阐述,试图以其为理论基础对汉诗英译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检验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付华军 《科技资讯》2006,(36):213-213
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古汉语诗词的独特性导致汉诗英译尤其困难。本文从众多翻译法中独取一面——补偿法来探讨。在古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汉诗中的韵式和节奏等方面信息的缺失甚至被歪曲,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补充翻译,收到既可以兼顾原文的表情达意,又最大限度再现原文形式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以及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总是随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而变化,新词语便随之不断产生。随着汉语新词的动态发展,其英译也相应存在着动态变化。通过分析汉语新词发展变化的动因和特点,能够对其英语译文发展的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李明  董瑞虎 《科技信息》2010,(8):I0174-I0174,I0176
由于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英汉语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诗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即译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然后提出要解决不可译性,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这些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因素有许多,然而,原文本和译文本所在语境的意识形态对翻译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结合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论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通过对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这一理论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提出,意识形态对汉诗英译具有重要影响,但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将会阻碍正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古汉语诗词的独特性导致汉诗英译尤其困难。本文从众多翻译法中独取一面——补偿法来探讨。在古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汉诗中的韵式和节奏等方面信息的缺失甚至被歪曲,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补充翻译,收到既可以兼顾原文的表情达意,又最大限度再现原文形式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因素有许多,然而,原文本和译文本所在语境的意识形态对翻译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结合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论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通过对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这一理论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提出,意识形态对汉诗英译具有重要影响,但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将会阻碍正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