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镇凹陷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发现其发育5个含油气系统,5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油气运移通道和盖层等成藏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油气资源丰富,东营组和馆陶--明化镇沉积时期是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刻.斜坡带和盆地边缘凸起油气资源最丰富,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车镇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镇凹陷是一个在对基底构造层长期改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拗陷叠合盆地,在车镇凹陷形成"一源多藏"和"一藏多源"的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油源对比结果,将车镇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沙四段含油气系统、沙三段含油气系统、沙一段含油气系统.影响油气藏形成的各因素之间的良好配置有利于油气聚集.3个含油气系统具有不同的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分布范围也存在明显差别,表现出分层发育和垂向叠置的特征.分析不同区带的勘探资料,指出车西、大王北和郭局子洼陷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埕子口、无棣、庆云凸起可作为后备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3.
二连盆地阿尔善构造带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 ,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 ,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 ,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 ,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 ,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 ,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 ,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 ,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 ,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 ,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惠安堡一马家滩地区上古生界合油系统,为寻找油气聚集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岩石热解、储集层评价、沉积环境划分等方法对研究区上古生界埋藏史、热演化史进行恢复.结果 研究区的成藏模式包括源内式、近源式及远源式3种,具有多源、多灶、多阶段生烃、多期成藏的特点,为复合含油气系统.结论 二叠系的煤系烃源岩已进入生气阶段;旱白垩世末是上古生界最重要的排气期及天然气运聚期,是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5.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 ,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 ,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 ;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以“藏”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指向的高势面及其他遮挡面 ,成藏系统对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对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 ,划分出西部高青断裂带、中部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王等 4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成藏系统大致以油气运移的“分水岭”为界 ,其成藏特点及勘探潜力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6.
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在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以“藏”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指向的高势面及其他遮挡面,成藏系统对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对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划分出西部高青断裂带,中部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戋土产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成藏系统大致以油气运移的“分水岭”为界,其成藏特点及勘探潜力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7.
三塘湖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制约,形成碰撞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及类周缘前陆盆地等原型盆地,相互叠加和改造,形成多种含油气系统。基于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特征,划分出三类含油气系统,即C2+3-P1(*)含油气系统、P2-P2(*)含油气系统、J1+2-J2+3(!)含油气系统,并分析了每类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特征.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架抛地中部。在该凹陷内发育了10000余米厚的新生代地层。从构造背景、层序地层格架、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油气的运移及聚集等各个方面对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特别是平湖组和花洪组含油气系统的诸要素及诸地质作用具有非常理想的时-空配置关系。在西湖凹陷内所识别出的四类含油气系统中,平湖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和花洪组古生新储含油气系统最为重要。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探应坚持以平湖组含油气系统为主,  相似文献   

10.
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本方法,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可以划出3个含油气系统,即铜钵庙组含油气系统、南屯组含油气系统、大磨拐河组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趋于一致,均为伊敏组末期.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利于认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聚集规律,根据油气运移分隔槽及隔挡条件,可将铜钵庙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2个油气运聚单元,南屯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6个油气运聚单元,大磨拐河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3个油气运聚单元.  相似文献   

11.
油砂是沥青、砂、黏土和水的混合物,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减少,油砂这种非常规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油砂含油率是评价油砂矿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新疆某油砂矿油砂为样品,分别以甲苯、二甲苯、石油醚、甲苯和二甲苯混合液为溶剂,采用Dean-Stark抽提法,考察油砂含油率测定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测定含油率的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油源及运移路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研究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富集规律,系统收集了三肇凹陷原油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根据生物化学标志物特征探讨了朝阳沟油田油气来源;在埋藏史恢复、生排烃史恢复、储层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盆地模拟软件,应用流体势原理,模拟油气从三肇凹陷到朝阳沟阶地的运移路径。结果表明,朝阳沟油田油气来源于三肇凹陷,通过断层垂向连通作用和砂体侧向输导作用,由南向北运移。朝阳沟阶地北段先行聚集油气,并向南段调整,形成现今油气聚集局面,朝阳沟油田油气富集区是有效运移油气量和圈闭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除油细菌A-3对重油滞头原料进行纯种微生物精炼除油,主要探讨先增殖微生物后进行精炼除油的两步工艺、增殖微生物与精炼除油同步的一步工艺及精炼液重复利用工艺等对残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步工艺中,微生物增殖和精炼除油的最适温度一致,均为40℃;一步工艺和两步工艺的残油率分别为0.56%和0.78%,一步工艺优于两步工艺;精炼液可直接重复用于精炼,含纯种除油细菌的精炼液和工厂腐化液重复用于精炼,所得残油率分别为0.58%和2.03%,纯种微生物精炼除油效果好于工厂腐化液.  相似文献   

14.
测定掺伪“菜油”中菜油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根据中国菜油大都以芥酸(二十二碳─烯酸)为其特征脂肪酸这一特性,测定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计算菜油含量。实测了五种市售掺伪"菜油",测定其某油含量并推测出可能掺入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15.
从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入手,再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来优选微生物菌种,将优选菌种培育基液,对文南油田 8 口油井进行现场实验.通过加入微生物前后产状对比,来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的可行性.经过8 口井加入微生物后.6 口井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现象.从而证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具有明显的增油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汽轮机组油系统漏油、渗油的查漏、消除方法和改进措施,同时介绍了油系统常用密封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电加热采油工艺应用效果 ,研究了常规抽油井及各类电加热井的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通过对各类井筒温度分布曲线的综合分析得出 :在电加热工艺选井方面 ,对高凝、高含蜡油井 ,应选择液量在 4 0 m3/ d以下且含水较低的井 ;而对于稠油井应选择供液能力较好且含水较低的井 .在选择加热方式、加热功率及加热深度时 ,应根据油井工况综合分析 ,结合各类电加热方式的不同特点 ,依据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合理设计各类电加热井的工作参数 .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较好解决了稠油及高凝高含蜡油的开采问题 .  相似文献   

18.
对柔性滑动轴承系统进行了油膜涡动及油膜振荡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通过对涡动特性及振荡产生的机理分析,对系统建立相对坐标系,导出了轴的振动方程;从N-S方程导出了涡动状态下的雷诺方程,从而得到轴的径向力计算公式;通过对轴的振动分析,研究了油膜振荡的特征和油膜涡动的产生与轴承结构、润滑油及轴的几何尺寸关系,提出了防止油膜涡动及油膜振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SO—2000型刮油机油水分离系统以及测定油水液体的传感器设计,阐述了SO—2000型刮油机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应用场合、主要特点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刮油机的使用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植物油油泥经酸化提纯制取的酸化油及廉价非食用植物油为原料,加重油等石油油料勾兑,配制在常温下可直接供窑炉、锅炉使用的燃料油.并且报道了以酸化油、非食用植物油为原料,经酯交换、热裂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催化加氢等加工工艺,生产柴油、汽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