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蔡文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5(4):97-102
本文应用区域分析的方法,着重从地质构造、气候和水文状况、历史因素三方面分析了福州南台岛由一个面积较小的岩石岛,演变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半岩半沙的岛连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企业代理制的形成是企业制度由传统业主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转变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对于代理制的形成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结论,本文从产权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企业代理制的形成过程,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大量地面调查与勘探所得资料,对武汉市地貌的形成条件与演变过程,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南天山库米什盆地形成演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南天山库米什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基底形成演化及南天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综合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南天山库米什盆地的性质及其构造演化史。指出库米什盆地实际是两期的两个原形盆地在平面上拼合、剖面上叠置形成的复合盆地,即库米什盆地是由中生代的一继承性复式向斜所控制的山间凹陷盆地与新生代与断层活动有关的陆内挤压凹陷盆地复合而成。 相似文献
5.
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其形成与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唐宋元三代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孕育时期;元末明初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形成时期;明中后期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发展时期;清初至清中叶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高峰时期;鸦片战争前夕至五四时期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衰变时期。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储渗空间类型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受组构控制角度总结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存在着4类储渗空间,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与盐膏溶蚀有关的缝孔洞是同生期暴露大气水作用的产物,白云岩中与白云石溶蚀有关的缝孔洞则是同生期大气水与海水混合作用的结果。文章还进一步建立了各类储渗空间的形成演化模式,提出了它们的有利发育区段 相似文献
7.
福州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磁化率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州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磁化率研究表明,福州城市土壤表层土的磁化率平均值为230×10-8m3/kg,频率磁化率均值仅为0.74%,表现出磁化率高,频率磁化率低的特征,表明土壤中有较多人类活动产生的粗粒磁性矿物颗粒物输入.工业区、商业区、生活文化区和城市风景区的磁化率平均含量分别为326×10-8,297×10-8,156×10-8,113×10-8m3/kg,表现出工业区>商业区≥生活文化区>城市风景区的特征,土壤磁化率影响因素呈现多元性特征.城郊农业用地的磁化率相对城市用地的磁化率低,表层土壤的平均值为106×10-8m3/kg,与20cm以下的磁背景值较为接近,并且随深度变化不大,表明农业用地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并不严重,重金属未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不同用地类型的磁化率特征规律为果园土>林地土>菜园土>水稻土. 相似文献
8.
苏北盆地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钱基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21-25
苏北-南黄海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之间以鲁苏隆起相隔,对称分布于郯庐断裂。研究表明,由于两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不同,致使其盆地演化、成烃演化、资源丰度和油气田规模差异很大。壳幔结构的同相性、晚始新世至渐新世18Ma的沉积间断、有机质演化程度低、断裂活动改造强虺昌形成苏北盆地小、碎贫、菜含油气特征的主要因素。苏北盆地与渤海盆地存在的成藏条件差异及其分布规律表明,苏北盆地缺乏形成巨型、大型油气田的条件,其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盆地系统演化与高原形成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随着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在高原的内部和外围发育了众多的沉积盆地,在这些沉积盆地中详细地记录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显示出向北递进增长的特征,以南北挤压为动力背景的北部前陆盆地演化代表了盆地对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金沙江缝合带、昆仑山、祁连山的新生代逆冲抬升的时间分别为53 Ma、46 Ma和29.5 Ma.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0.
洛阳盆地平原区全新世地貌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盆地平原区典型剖面的物质组成、测年数据和考古遗址空间分布特点的综合分析显示,该地区全新世地貌环境经历了伊、洛河一、二级阶地形成、阶地面接受洪积冲积物质和风尘物质不断加积、伊、洛河夹河滩地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二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初期,一级阶地形成于约3.1 ka BP,阶地形成的原因以气候变化为主,因此两级阶地为气候阶地;夹河滩地自晚全新世开始,因伊、洛河汇流点东移而不断扩大;引起滩地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古近纪-新近纪盆地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柴达木新生代盆地不同时期的构造格局和盆地演化进行解剖。方法 对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结合钻井及区域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纪时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纪时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结论 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令宾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119-124
采用定性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松辽平原的生成与演化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模型。松辽平原是在松辽盆地的基础上,经较长时间的河湖交替沉积,在第四纪形成的。在松辽平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时空差异性和区域继承性特点。平原中现代沉积的最强区是西辽河平原。 相似文献
13.
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为中亚地区西北部图兰平原上的大陆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期、被动边缘期、裂谷期、裂谷后期、挤压期、上第三系坳陷期6个阶段,区域性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乌盆地沉积格局的复杂变迁。总体上,盆地沉积环境经历了基底期(花岗岩、变质岩)→被动边缘期,晚泥盆世-石炭纪(海相)→裂谷期,晚二叠世-三叠纪(陆相)→裂谷后期,侏罗纪-白垩纪(海陆过渡、海相)→挤压期,始新世后期-中新世(海、陆相共存)→上第三系坳陷期,上新世-全新世时期(陆相)这些阶段的演变,最终导致了盆地海相、陆相和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多种沉积环境及岩石类型并存的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14.
兰坪-思茅盆地原型的性质及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发育于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格局基础之上,其形成演化与特提斯—三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对盆地形成早期火山岩和盆地不同时代砂岩的构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原型主要具有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性质.其演化经历多阶段复杂的演化历程,中三叠世,伴随中特提斯洋开启,地壳拉张裂陷,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原型开始形成.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由于受中特提斯关闭引起的造山运动的影响,下侏罗统普遍缺失.从中侏罗世开始,由于新特提斯洋开启,盆地再次下沉接受中侏罗统—白垩系的沉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本区地壳大面积隆升,兰坪—思茅盆地原型遭受强烈变形,继而在中生代裂谷盆地基础上叠加了新生代的拉分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沉降作用、沉积作用、火成活动和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85,自引:3,他引:85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3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基本格局是早第三纪以来的新生代盆地格局。渤海湾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特征及热流值分布表明该盆地在新生代为拉分盆地。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各个坳陷内新生代各时期的地层分布、沉积厚度和控盆边界断裂在各时期的空间位置以及活动性质综合分析,恢复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格局。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分布特征表明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6.
福州盆地南北港冲淤规律与洪涝灾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福州盆地南北港冲淤规律,近年来北港洪水分流量呈上升趋势,洪峰对北港的压力加大,文中还对福州城防洪涝灾害的措施等方面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福州城市人工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开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2(4):111-117
本文分析了福州城市人工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人工地貌的演化动力,笔者认为在福州盆地中应当促使人工地貌的分布平衡,使跨越福州盆地的人工地貌扩展同福州中心 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沧东凹陷地震剖面和新生代残留盆地结构的详细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结合沉积体系演变特征,系统研究了沧东凹陷的原型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沧东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坳陷期(孔三段-孔一下亚段沉积期)、断陷期(孔一上亚段-东营组沉积期)和坳陷期(馆陶组-平原组沉积期)3个演化阶段。在断陷期,盆地演化主要受沧东和徐西两条边界断层的控制,盆地伸展作用具有逐渐减弱的特点,并且边界断层伸展作用具有自北西向南东迁移的特点。沧东凹陷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受控于岩石圈上部简单剪切伸展和岩石圈下部纯剪切伸展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