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德全  宁志敏 《科技信息》2010,(33):I0186-I0186,I0208
中国传统译论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谓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它出自于中国近代优秀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之口,在国内译界历经百年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影响力:相对而言,功能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纯理功能,而正是这一思路为实现严复的“信、迭、雅”提供更为具体的操作途径,克服了严复翻译标准中的抽象与缥缈,使得这三个字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2.
严复提出的"三字"翻译标准对推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有少数人屈解严复提出的这个翻译标准,企图彻底否定这个翻译标准。笔者对这些人的否定一切的态度及其所提出的种种标准未敢苟同。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加以分析、论证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为其翻译找根据寻基础 ,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译文。鲁迅坚持“忠实”“通顺”翻译 ,大呼“拿来主义” ,其目的在于把外来思想和表达方式“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质上 ,鲁迅的翻译理论承接了严复的翻译思想 ,他们二人的翻译观点始终由“和”这个中庸思想牵引着  相似文献   

4.
姓名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姓名的态度和看法有所不同。人们一致认为,翻译不只是语言活动,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就人们普遍认同的这一观点,从中英姓名文化内涵比较的角度,如何正确处理中英姓名的翻译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云 《科技信息》2011,(24):139-140
本文回顾了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通过比较研究《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传译所遵循的两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翻译观前者更符合翻译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杨思柳 《科技咨询导报》2014,(4):148-148,150
汉语习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汉语习语的翻译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转化。正确恰当的习语翻译可以大大促进文化的顺利交流。该文通过对汉语习语的定义,以及影响汉语习语翻译的四种主要的文化因素的分析,简要地归纳了汉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简·爱》第十二章两种中译本的译文为例,以严复"信、达、雅"三字标准或称三字原则为衡量标准,比较评析两种译文各自的出彩及失当之处。就原文而言,两种译本在"信"、"达"、"雅"三方面均各有千秋,亦各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英汉语对比及差异角度探讨两种译本成功或失当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9.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自提出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达、雅"本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本文是对其翻译思想的综述,从三个方面分析严复并未严格遵守"信达雅"的原因,并指出他的翻译思想还包括变体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0.
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翻译有它的基本原则,如奈达的等效原则(Prineiple of Equivalence);鲁迅所说的“保持原作的丰姿”;严复所持的信、达、雅;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11.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对等值"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前人有关翻译等值理论的基础上,从跨文化实际的角度提出英汉两种语言在相互传递信息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等值”现象,只有克服文化差异,对译入语和译出语所属的两种文化进行更透彻的理解,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传输方面的新技术,讨论了交换和路由技术在不同网络上的工作性质,介绍了国际上三种网络的技术竞争和行业竞争。重点分析三种网络及其所开展的业务在原理上的相近之处,指出三种网络在业务范围和传输上正在逐步融合。分析了网络融合的具体含义和技术实现途径,讨论了ATM(异步转移模式)和IP(网间协议)这两种网络传输技术在网络融合过程之中可能实现的两条道路———重叠方式和集成方式,推断网络互连和融合可能在接入网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翻译教学及教学研究不仅对译学建构和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更具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合而为一,既是英汉翻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并提出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相似文献   

14.
道德和伦理是任何交往互动行为的基础,翻译集语际转换、人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于一身,必然带上浓重的伦理色彩。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以宗教传播为目的的翻译活动,清晰地折射出异质文化交流中翻译伦理的诉求的更替。具体表现为交流初期为规避冲突选择"依附"主流伦理思想,而当两种文化渐趋平等时出现对"存质"译文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就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是一客观事实。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就成了热门话题。对翻译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态度:文化移植和文化翻译。相应地,就是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化和历史的相异必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容易产生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并增加理解障碍和翻译困难。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直译、音译或加注释相结合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对原文的文化及比喻进行对等处理;借词;意译时注意原语和译文在内涵和文化方面是否对等;意音兼译,生动再现原语的文化色彩;创造性地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汉、藏语传统翻译思想中也都有不少有关不可译现象的论述。文章立足不可译的内涵界定与原因探析,梳理了汉藏文化中不可译思想的历史脉络,并对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差异、产生机制、实施场所、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造成的译文与原作的"变异"现象做初步考察,用顺应理论进行阐释,试图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是顺应语言与文化语境的自然结果。顺应理论对文学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析论理雅各对《孟子》中些许成语典故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典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释过程中若对两种文化没有足够的了解,极易造成译文不恰当乃至误译。本文主要讨论理雅各对《孟子》中某些成语典故翻译的不当,并提出适当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大"在英汉语中的语用差异反映了东西文化在人际心理距离和权利重心倾向方面的不同。"大"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移植,由此可以分析文化因素对语言翻译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