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翻译与文化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植根于社会历史语境,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而翻译则是文化身份的再现,受制于源语、译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文学翻译的文化再现。在西方的叙事话语里,东方被塑造成了一个相对西方而存在的神秘落后、可供驯服的异国他乡。受这一虚构神话的影响,文学翻译中往往展现出一幅歪曲变形的东方形象,这体现了西方强势文化对东方弱势文化的歧视与压制。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步,是在史学领域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所谓微观史学之"碎片化",不过是打破宏大叙事独尊的僵化,使史学多元化.就破除文学与史学不可逾越的界限而言,有些趋向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家的情调.新史学之新,本质上可以归结为思维方式的转变--趋向"想象"的"象思维",以及话语趋向"修辞学"(海登·怀特为代表)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的对话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重大思想主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出走——返回”的模式“还乡”叙事,具有深厚而特别的文化意蕴,是对中西文化对话与互审的表象诠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还乡”叙事留存着历史各个进程中新旧思想不同板块对撞进发的思想火花,记载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关系的艰难持久而又不断深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循环论的历史观,还是进化论的历史观,历史的哲学从来没有绝对的停滞,有的只是一时的困境。进步的观念是现代历史思维核心观念,它影响了现代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近现代历史叙事思维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崇拜到文学崇拜的过程,这是后现代条件下历史叙事最可能的表达方式。它打通了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界限,回避了自我塑造的激进的审美乌托邦,又自觉地认识到历史文本的阐释性质,把各种边缘的文化视野也纳入到历史的文化阐发中来。  相似文献   

6.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斯宾塞<仙后>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重要的玄幻文学,但其中的玄幻叙事成分却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事实上,<仙后>有效地吸收了西方史诗文学和浪漫传奇文学的玄幻叙事手法,创造了充满魔力和超自然力的玄幻文学第二世界特征,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构筑了线性追寻和圆形追寻的叙事模式,并展开了意义深广的善恶大战.这些特征奠定了<仙后>作为西方第一部史诗玄幻的地位,为西方现当代史诗玄幻开辟了一种持续有力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在"内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出现了很多研究的瓶颈。造成中国新时期文学"内部研究"困境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学者自身的思维困境。文学的"内部研究"发端于西方,其内部的思维形态也更多呈现的是科学的思维。新时期中国从事文学"内部研究"的学者们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造成科学思维训练不足,传统思维固化,激进主义思维突出等思维缺陷,这些思维困境严重影响了文学"内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明了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汉英的一些典型的句式的对比和分析,证实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和语言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由此,作者认为句法层面的差异是受不同文化思维模式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民族身份的实质是对民族关系的界定.与殖民文学和反殖民文学不同,后殖民文学摒弃了二元对立叙事模式,而采用含混叙事模式探索民族身份,界定民族关系.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吉的小说《英国病人》以二战为背景,对英国、加拿大、匈牙利、印度之间的民族关系及文化关系进行探讨比较,委婉含蓄地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探索东西方民族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折射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流散作家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的洞察和对世界和平的期盼,堪称后殖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诗学是20世纪末美国学界兴起的对文学文本及文本生产展开双向阐释的理论研究方法。《明清小说与历史叙事》即是文化诗学方法论影响下的古典小说批评实践尝试,从文史互文、城市市民文化图景的呈现、文学的社会能量流转等视角,探讨了明清小说创作对历史叙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即人类思维在古代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粗暴的和谐统一,人性归属于物性,人的主体性被淹没;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方式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又过分地强调主客两分,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僵硬化、对立化;现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危机使哲学家们寻求一种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由此去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其逻辑发展必然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指引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讨论自近代科学以来思维方式演变的历史进程,它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系统论思维方式和后现代主义思维。提出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要形式是机械论。机械论与近代科学伴随而生,系统思维以整体性为目标,但方法仍离不开分割和还原;现代主义思维和系统思维都属于构成论的范畴。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使其进入以生成论为特征的后现代。文中还穿插论述了发散式和收敛式两种思维形式在人类整体思维方式演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看待社会历史问题.总是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文从创立经济特区、处理好“先富”与“共富”、“一国两制”构想几个方面,从哲学的角度探讨邓小平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变革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的历史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就是由传统哲学那种对绝对化的本体的追求,转向对现实的人及有人参与的实践活动的探索,这是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马克思因此成为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70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变革,也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大变革。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的进化论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元气自然论,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接受科学进化观的一部分学者,形成了唯物史观。真正系统和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是瞿秋白和李达,这可以说是思维方式转变的第三步。  相似文献   

16.
历史具有历史本体和历史意识两重含义,历史本体是客观的,而历史意识具有主观性。对历史的认识要受历史观的支配,西方的历史观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经历了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天命史观、理性史观、历史哲学的演进,这些理论虽然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但都是当时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的优秀成果,都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阶梯,为唯物史观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前提。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7.
要根除认识的片面性、直线性和形式主义,必须大力提倡多维思维。无论从思维本身考察,还是从现实发展着眼,多维思维方法的产生,都具有必然性,是应历史呼唤而生的时代产儿。多维思维的特质是全面性、整体性和具体性。运用多维思维,可以有效地调动思维的潜在能力,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成果率,有助于敏锐地发现问题;有助于圆满地解决问题;有助于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全面、深刻而且具体地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井上靖是一位大量取材中国历史、特别是从中国史传学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当代名作家。他在人物的选取、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题材的组织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这类历史小说中,寄寓了作对人生对历史 的独特思索。中国史传学的叙事模式等艺术实践经验等方面,井上靖也有所承受与借鉴。总之,井上靖的学创作与中国史传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人类进入网络文化时代,电脑写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引发了思维方式的巨大革命,写作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思维的变革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写作者透过电脑彼此沟通这种网络经验,已逐渐形成电脑改变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本文试图从传统写作到电脑写作思维方式变革、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结构、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前景等四个方面探讨电脑文化对写作思维方式影响的深广度,从而为写作思维理论研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檀香刑>和李洱的<花腔>各自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英雄的本真状态和知识分子的境遇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阐释,在对历史题材的重新讲述中,追寻出历史的复杂与荒诞.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其实也是文坛对于理性思考、叙事技巧和英雄人物的呼唤所致.由于莫言和李洱的写作方式和关注重心各有侧重,也使得这两部作品的联系与对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