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道德建设在整个伦理道德中一直处于弱势,导致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家庭道德问题备受争议和关注。为此,阐述了孝道对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并从当代的视角对“孝”作了新的理解,提出抓好传统孝道的当代建设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2.
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核心的“普世价值”思潮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论述了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认同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普世价值”思潮的内容和实质,批判其理论根基和价值基础,坚持“疏”“导”结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加强"原理"课整体性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使其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凝聚思想,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杨兆贵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1):103-105,109
“九一八”事变引起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中国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宣传自己的民族复兴理论。其中,抗战民族复兴的各种理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股思潮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孝感学院学报》将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办好“中华孝文化研究”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栏目。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应当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的优秀成分,以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中华孝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之流。“孝”在历史上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成为评价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当代中国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初期阶段,代际矛盾和代际关系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发掘中华孝文化,有利于弘扬…  相似文献   

6.
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能够科学地把握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追求真正共同体的实践指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角度,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以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下的“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钱冷  赵红 《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总是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控制。在近代中国风行的西方思潮经过了“理论旅行”,即历史情景和空间地域的迁徙之后产生巨大延异,与其“母本”有所不同。本文以现代主义,人文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西方思潮在新时期中国阐释的理论延异为例,探讨翻译延异和“理论旅行”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完整学说。在当代中国,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发展理论。江泽民阐述了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使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该理论时所提出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概念,并阐述了正确认识该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战”思想是早期维新派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要求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的思想。就“商战”思想的整体而言,它已经具备了“国货”思潮的基本内容,因此,“商战”思想是“国货”思潮的一部分。但是早期“商战”思想只是当时极少数先进人士的思想,面窄、影响小,不具有普遍性。相比之下,“国货”思潮具有普遍性,是大众的思想意识。从这一意义上讲,“商战”思想只是“国货”思潮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对韩国“孝”伦理思想进行了回溯性的历史探源,并以家族式企业为例对“孝”伦理思想在韩国社会中发挥出的巨大文化张力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孝”伦理在韩国社会中产生的强大社会功能给我们的启示:要促使“孝”等传统伦理的回归,教育是基础,科学的扬弃是前提。  相似文献   

12.
于晓梅 《科技资讯》2010,(6):232-23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分析,以及对当代青年的"孝"观念的阐述,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发扬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以促进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同时也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基于我国发展现状的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深刻理解“六个坚持”的理论内涵,对未来宏观微观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初之“民主”是周人在认识到“天命靡常”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比较完整的含义是:百姓之君主、“明德”、“慎罚”、“保民”等。这种“民主”意识直接启迪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主义思潮,是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所倡言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为近代中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夷”与“制夷”的内涵与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分析、探求洋务新政时期“师夷”与“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孝”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论语》中孔子言“孝”,其文化内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一种为政之道和成己之方,一种超越家族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孝”的社会功效,认为孔子言“孝”,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社会责任感。最后,论述了孔子言“孝”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初之“民主”是周人在认识到“天命靡常”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比较完整的含义是:百姓之君主、“明德”、“慎罚”、“保民”等。这种“民主”意识直接启迪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主义思潮,是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英国史学文化的历史现状及特征既归因于国内社会政治、社会心理思潮及学术文化机制的影响,同时与英国传统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历史渊源也是分不开的。英国“新左派”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史政结合,关注现世”的史学理路、价值取向及成就斐然的学术研究逐步塑造着英国史学文化的面貌。概括地讲.它借鉴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史学思想成果,通过理论引进、学术争鸣、拓展研究领域等方式对英国的史学研究和史学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开创了当代英国史学学术文化发展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9.
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核心的西方“普世价值”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对当代大学生已然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调查“普世价值”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的现状,分析受其影响的原因,探究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自觉抵制和消解“普世价值”思潮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中华孝文化思想道德观进行审视,将传统孝文化思想道德观与当代思想道德价值观进行比较,探讨孝文化原生态及回归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