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昌泰 《科学通报》1991,36(12):911-911
铀电离电位较高,为49958cm~(-1)。若一个铀原子从它的基态或者低亚稳态进行电离,在可见波长范围内至少需要连续吸收三个光子。当单色激光与铀原子蒸汽发生作用时,铀原子可连续吸收三个相同波长的光子而电离,但这种非共振吸收电离截面很小。与此相反,共振电离截面很大。如果激光连续扫描,当激光频率与铀原子能级发生共振,对应于共振吸收波长位置  相似文献   

2.
吴贵臣 《科学通报》1981,26(10):606-606
从1967年起,时间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制系统秒是基于铯~(133)原子在零场中的特定能级跃迁定义的。秒定义从天文学到量子物理学的转移使时间计量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世界时(UT)和历书时(ET)作为基础研究仍有着它们的特殊应用领域,但作为一种高度均匀的时间座标的原子时越来越获得广泛应用。我们根据目前国内原子钟研制情况,利用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3.
最近发现卤代醌能通过不依赖于金属离子的途径促进氢过氧化物的分解而产生羟基或烷氧自由基,并认为该反应通过亲核取代形成醌-过氧化物中间产物,随后均裂分解生成羟基或烷氧自由基和醌氧自由基中间体.然而,在先前的研究中,无论是对其主要反应产物,还是对该机制中提出的醌-过氧化物中间体和醌氧自由基,都没有被完全分离鉴定.在最新的研究中,以2,5-二氯-1,4-苯醌(DCBQ)与叔丁基过氧化氢(t-BuOOH)反应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出一种主要反应产物,采用多种分析方法鉴定该产物为2-羟基-3-叔丁氧基-5-氯-1,4-苯醌(CBQ(OH)-O-t-Bu),原来该物质是先前假设的醌-过氧化物中间体(CBQ-OO-t-Bu)的重排异构体.继而发现,自旋捕获剂DMPO(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能抑制CBQ(OH)-O-t-Bu的形成,同时伴随着形成一种新的含有一个氯原子、质荷比m/z为268的DMPO加合物.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核磁共振-氢谱、高效液相-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等分析方法,并使用O-17标记的H2O2的研究表明:DMPO捕获的并不是以氧为中心的醌氧自由基(CBQ-O),而是其共振异构体——一种以碳为中心的醌酮自由基(CBQ=O).这是第一次检测到一种新型的以碳为中心的醌酮自由基,为先前提出的卤代醌介导的不依赖金属离子的氢过氧化物的分解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并丰富和完善了该机制.  相似文献   

4.
侯碧辉 《科学通报》1990,35(20):1547-1547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核磁共振(NMR)方法都检测到几乎所有体系的高T_c超导氧化物在其零电阻转变温度T_c附近及T_c以下都有一个很强的非共振低场信号。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样品处在正常态时对电磁辐射信号有一定的损耗吸收;处在超导态时这种吸收明显减小,但若样品处在直流磁场中(特别是外场H大于样品的超导下临界磁场H_(cl)时),吸收  相似文献   

5.
路轶群 《科学通报》1985,30(15):1147-1147
引言 Robinowitz首先在碱金属蒸汽中用光泵抽运的方法获得受激发射。Sonokin等人用1.06μ和7658泵浦铯蒸汽获得了一组铯原子的受激发射,而后Happer用连续染料激光泵浦纯铯蒸汽获得了连续的受激发射输出。下面简单的估算可以看到从sds到6dσ态跃迁的单程增益大于10,因此很可能在这对能级上获得受激发射。按照量子力学知识知道6s和6d  相似文献   

6.
范俊颖 《科学通报》1987,32(3):228-228
一、引言 近年来激光多光子离化光谱学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离化光谱学技术具有灵敏度高、背景噪声低和探测简单等优点,事实表明它是研究分子和原子的高激发态特性和Rydberg自离化过程的有利工具。Floride等人曾经研究了Rydberg高激发态吸收光谱中的反共振并首先在Naphthalene分子的Rydberg吸收光谱中观察到。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没能在C_6H_6分子中清楚地观察到,尤其对阈值以上(连续态)的共振和反共振研究则更  相似文献   

7.
齐尚奎 《科学通报》1994,39(19):1768-1768
MOS_2是优良的固体润滑材料,在摩擦过程中受到压应力、剪应力和摩擦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表面氧化失效.用XPS技术对摩擦表面化合物的解析普遍认为是由Mo~(4 )和Mo~(6 )组成的混合物,并认识别MOS_2的失效造成硫原子的流失,继而Mo~(4 )更容易氧化成Mo~(6 ).但是,Mo~(4 )转变成Mo~(6 )的反应历程迄今仍未澄清.我们采用电子自旋共振谱(ESR)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技术,研究Mo~(4 )向Mo~(6 )的反应历程时存在有Mo~(5 )的过渡态,Mo~(5 )进一步与氧作用生成稳定的Mo~(6 ),并以MoO_3形式存在,因此,摩擦表面存在着Mo原子的多种化学状态.MOS_2摩擦表面化合物的形成,是Mo4d轨道上的电子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8.
Singhal  R  徐俊培 《世界科学》1989,11(1):7-9
麦克斯韦妖能够区分单独的微粒。配备着激光器的现代妖魔能够检测单个的原子和分子。称为共振电离光谱法的异常简单的技术将引起分析科学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型的光子开关在光计算和光通讯领域里具有重要的意义.团簇——作为空间尺度,是零点几到几十纳米的原子或分子的微观和亚微观聚集体显示出与通常固体材料不同的电子和光学性质.目前,无机纳米材料大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深入的研究可望将团簇开发成一类具有特殊性能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本文报道一种嵌埋于有机玻璃(PMMA)中的聚苯胺(PAn)团簇的飞秒非线性光学特性.采用飞秒瞬态吸收激光光谱技术分别测量了近共振和非共振条件下的PAn团簇的光激发和弛豫过程,测量结果显示出PAn团簇的量子尺寸效应导致了其具有比纯聚苯胺固体薄膜更快的光学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海雷  郑绵平  黄晓星 《科学通报》2007,52(17):2043-2048
从西藏温泉中分离出了一株菌株Thermus sp. TibetanG7, 检验了它对铯的吸附能力. 同时模拟了热泉中的环境条件, 检测了钠、钾离子和不同的钾离子培养条件对吸附的影响, 以探讨菌株Thermus sp. Ti-betanG7在铯硅华形成过程可能起的作用. 结果显示: 尽管钠和钾离子都对菌株吸附铯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菌株仍然显示了一定的吸附铯的能力, 在钠和钾抑制试验中的单位吸附量分别达到了53.49和40.41 μmol 铯/克干重菌体. 菌株能较快的吸附铯, 在5 min时间内完成了总吸附量的40%~50%. 同时还发现, 钾离子缺失体系培养的菌体能吸附更多的铯. 菌株Thermus sp. TibetanG7在热泉中对铯的聚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探讨了菌株在铯硅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提出了铯硅华成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世雄 《科学通报》1980,25(18):835-835
为了进一步探讨硫氰酸根在络合物中的结构化学特征,我们着手研究若干含硫氰酸根双金属络合物的晶体结构.先前已经研究过的Cu(NH_3)_2Ag(SCN)_3晶体结构显示出,Ag原子由6个S原子按八面体方式直接配位,而Cu原子具有三方双锥配位构型,即由三个硫氰酸根的N原子及两个NH_3的N原子形成五配位络合.此类构型对二价Cu是不多见的.这一含两  相似文献   

12.
方程式組: |F(hkl)|~2=sum from n,m=1 to N f_n·f_mexp{2πi[h(x_n-x_m)++k(y_n-y_m)+l(z_n-z_m)]} (1) |F(hkl)|——结构振幅 f_n,f_m——原子散射因子 hkl——衍射斑点的指数 xyz——晶体单胞中的原子座标在原则上可以由上式解出(x_n-x_m),(y_n-y_m)和(z_n-z_m),并如文献所示,从这些数值可得出原子座标。阿特(Ott)和阿夫腊米(Avrami)研究出解方  相似文献   

13.
原子开关     
IBM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如何使一个氙原子来回跳跃穿过仅比原子本身略宽的间隙的方法一项可能对未来的计算机及其它电子器件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成就。设在加州圣路斯(San Jose)的IBM阿姆登(Almaden)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唐纳德·M·艾格拉(Donald M.Eigler),克里斯托弗·P·路兹(ChristopberP·Lutz)和威廉·E·罗杰(William E.Rudge)将这个运动的原子称为一个开关。因为当原子从一侧向另  相似文献   

14.
张兵波  刘旭辉  李德娜  田惠  马贵平  常津 《科学通报》2007,52(24):2846-2851
量子点一元激发、多元发射的特性能有效地应用到生化多通量检测领域. 首先制备高荧光效率的多色核/壳量子点, 制备出的油容性量子点经双亲性高分子自组装水溶性改性后连接两种不同的IgG抗体分子, 并对相应的IgG抗原以及抗原混合样品同时进行检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多色量子点在多通量检测中应极力避免的. 光谱分析证实, 所制备的多色量子点在多通量检测中不会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免疫荧光体外检测结果表明, 多色量子点-抗体复合物对抗原样品具有特异的检测能力, 且非特异性吸附甚少. 本模型的建立为多色量子点在生化多通量检测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崇寿 《科学通报》1964,9(11):1001-1001
除了η(548)与ω(782)以外,实验显示3π系中还可能存在两个共振态。即质量为 m=(625±25)Mev 宽度为Γ=100Mev 的α共振及质量为m=(1,000±10)Mev 宽度为Γ=(120±40)Mev的共振,暂且称之为β共振。α共振的荷电态( -)及中性态( -0)同时被观察到,而β只在3π组合(0 0-)中发现,在(-- )与( -)组合中也有存在的迹象。没有在带双重电荷的3π系中观察到相应的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们都是同位旋 T=1的粒子,记为α_1及β_1。如果这两个粒子确实存在,它们分别至少属于SU_3群的八维表示。此时必有其他相伴随的共振态  相似文献   

16.
丛燕青  吴祖成  李玉琼 《科学通报》2007,52(11):1346-1348
以水为全部原子源的电化学方法产生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OH), 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直接证实了·OH的生成. 电化学产生的·OH能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并降低废水毒性. 实验表明, 电致羟基自由基能有效消毒, 在电流密度5 mA/cm2下消毒30 min后, 杀菌率达到99.99%. 与氯化消毒相比, 环境友好的羟基自由基更有吸引力, 为水消毒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深义 《科学通报》1993,38(18):1652-1652
C_(60)等具有笼式结构的碳团簇(统称富勒烯)是目前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非常感兴趣的一类特殊物质。早期对碳团簇的实验研究发现由60,70个原子组成的团簇有比邻近的原子簇高得多的丰度和特殊的稳定性.最近两年,由于 W.Krtschmer 等发现了可制备出较大量纯 C_(60),C_(70)的方法,更加激起人们研究 C_(60)/C_(70)性质的兴趣. 有众多的文献是涉及 C_(60)及其离子的解离和稳定性的,如利用光解离、激光脱附解离、离子原子碰撞解离等方法对  相似文献   

18.
郭玉献  张学勇  李义宝  郭峥 《科学通报》2010,55(31):2998-3005
利用自旋涂膜(spin-coating)技术在清洁的Si衬底表面制备出共轭聚合物薄膜(poly(9,9-di-n-hexylfluorenyl-2,7-vinylene), PDHFV)样品,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SRPES)技术结合常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原位研究了Ca在PDHFV表面的沉积过程. 在Ca的初始沉积阶段(<1.9 ML), PDHFV薄膜中吸附的氧向界面聚集并与沉积的Ca发生反应; 同时, C 1s芯能级谱随Ca覆盖度增加而展宽, 表明在该阶段聚合物中乙烯基上的C原子与沉积的Ca原子间发生强烈相互作用. 当Ca的覆盖度从1.9 ML增至5.4 ML时, Ca原子主要与聚合物苯基中的C原子发生相互作用, 并伴随着C 1s峰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 整个界面形成过程中, 没有出现明显的带隙态和电子注入势垒; 通过与常规的聚烷基芴(poly(9,9-dioctylfluorene), PFO)比较发现, 乙烯基的引入可以很好地抑制界面带隙态的出现, 这对提高界面的复合发光效率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9.
李天初  方占军 《科学通报》2011,56(10):709-716
报道了近年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在时间频率基准领域的研究进展: 稳频激光波长实际实现国际单位制(SI)的长度单位米(m); NIM5 铯喷泉钟以不确定度2×10-15 复现时间单位秒(s); 飞秒光学频率梳建立光学频率与微波频率的相干联系, 以优于4×10-14 的不确定度实现光学波长向标准微波频率的溯源标定; 以及正在研制的锶原子光晶格钟, 为应对未来修改秒定义做准备. 另外, 文中还提出飞秒光梳是从动跟踪系统, 描述其性能的指标应当是它的跟踪精度; 估计了“吸收室 - 原子束 - 原子喷泉 - 原子/离子存储”四种频率参考方案可能达到的不确定度极限.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一步水热法分别合成了(BiO)_2CO_3和N掺杂(BiO)_2CO_3分级微球光催化剂,并将制备的催化剂应用于低浓度NO的净化.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 DR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微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利用原位红外技术对样品可见光催化氧化NO的反应过程进行实时动态检测分析,结合电子自旋共振(ESR)对自由基的捕获结果,提出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纯(BiO)_2CO_3,N掺杂(BiO)_2CO_3的反应过程中生成了中间产物NO+,使得其反应路径与机理与纯(BiO)_2CO_3不同,且中间产物的存在提高了反应速率与效率.同时N原子原位取代(BiO)_2CO_3表面的O原子,改变了其表面结构,产生了更多氧缺陷作为活化NO的反应位点,提高了反应效率.本文对于光催化反应过程研究和光催化剂结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