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创立了划时代的细胞学说,并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根据细胞学说的理论,当时有人提出,可以将不同植物或不同动物的细胞相互合并,创造出新的植物或新的动物。在当时的科学背景下,这只是科学幻想而已。随着细胞工程技术的崛起。它已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文化史的灿烂星河中,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是一颗不灭的巨星。恩格斯把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连同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达尔文的学说对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对于勒帕辛斯卡娅的“新细胞学说”中所根据的各种事实,最近在苏联有许多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和(1955)综合了这些相反的意见之后说:“凡是有关细胞学说,细胞发育及有关生活物质概念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是必要的。”本文作者也认为,对以“活质学说”为基础的研究工作,应予以更严重的研讨。  相似文献   

4.
在物质结构科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曾经从哲学的高度上概括了各个历史阶段当时的科学实践,指明了物质结构的基本的辩证规律。恩格斯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的时代,就指出了原子结构的深一层次。阴确提出物质结构的“层次性”,新层次出现的“关节点”。列宁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子发现的新阶段中,进一步指出,物质结构层次的“不可穷尽性”。指出“电子也是不可穷尽的”。在物质结构的科学实践进入到“基本”粒子研究的现代,毛主席继承、捍卫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夺得了全国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得了民主。这之后就开始了第二步,即建设民主、发展民主,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人民的普选权就是人民民主革命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的政体,是完全适合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导言”,是该书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自然科学发展史的研究来阐明形而上学自然观必然破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必然产生这一客观规律的。而在研究自然科学发展史的时候,恩格斯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即“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自然辩证法》第162页,以下没有注明书名的真码,都是该书的页码)粉碎了那种把自然科学发展看成是个别科学家的偶然发现的唯心史观。但还必须看到,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即社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立足点,建立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概念有多种内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就是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化学,在其发展中也是这样。五位化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和肖莱马)的发现不是偶尔被恩格斯所注意,这五个名字,是化学家辩证思维准备与发展的五个路标。本文拟就各种哲学思潮对化学家思维的影响,探讨化学家辩证思维的发展,剖析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9.
被恩格斯称为“在自己的领域中”“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根据列宁的引文,见《列宁选集》第三卷,第26、398页)这句话出自歌德的代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它批判的继承了历史上自然哲学的先进成果,又为尔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部承上启下、续往开来的光辉著作。恩格斯在一八七三年五月三十日给马克思的信中,以极其欣喜的心情,谈了“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的体会和心得,并介绍了他的写作规划。不久,就着手《自然辩证法》的写作,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写有一百五十四个札记和片断以及“导言”和“劳动在从猿到  相似文献   

11.
孟宪忠同志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是不科学的》一文中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运用了‘本原’的概念,但这是恩格斯对旧哲学的概括,是谈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旧哲学家们对世界本质的不精确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察思维和存在关系时已提  相似文献   

12.
关心农业的人会发现,“三色农业”这一名词常会见诸于报端。记者在1999年5月31日召开的首届国际“白色农业”研讨会上,采访了“三色农业”的倡导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包建中先生,请他就“白色农业”及其在未来农业中的作用谈了一下看法。以下是包先生的观点实录: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了生物学领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给生命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个科学的生命定义,怎样正确地坚持恩格斯关于生命定义的基本思想,当前在生物学界和哲学界看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与《资本论》的关系问题,是《资本论》创作和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经历与学术理路的细致考察,不难发现,恩格斯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资本论》的创作与传播过程.在《资本论》问世前,恩格斯一直在敦促和资助马克思完成创作,并启发和影响着马克思的写作;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方面费尽心力地编校和出版《资本论》的后续几卷,另一方面则通过论著保卫和发扬着《资本论》.因此,可以说,在《资本论》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资本论》带有马克思的“印记”,也印有恩格斯的“标签”.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的用语中,从未出现过“唯物主义哲学”(德文diematerialistischePhilosophie)一词。本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等重要术语的理解和用法做详尽的考察,考证他们为什么没有用过这一术语以及是谁最早用这个术语,同时引发出应怎样正确理解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以澄清哲学界长期以来一个严重误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蕴含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思想对于当代后发式国家寻找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具有重大启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是从俄国公社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上来考虑社会制度层面的跨越的。生产力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在于现代世界历史的出现。在当代,后发式国家拥有了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平台,可以吸收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文明成果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代中国的当务之息是必须充分利用世界先进生产力来改造自己,从而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战略构想。这一构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古代各民族在所处的原始氏族制解体后,是否按照同一道路进入文明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唯物史观的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便予以注意了。到了1881年马克思在其著作《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明白指出:“有些部落在地理上是如此隔绝,以致独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执  相似文献   

18.
1992年江泽民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诞生了。这一理论的诞生是来之不易的 ,是经历了前后一个多世纪 ,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型计划经济1 9世纪中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 ,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作出了预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料是由社会去直接占有 ,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 )未来社会的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内在机制是在其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真正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是以实践为基础、起点,来逐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这一点可以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感受得到。恩格斯把《提纲》称为“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也就是肯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生长点。如果我们把《提纲》看作“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纲要的话,那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就可以看作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中揭示:当一些科学家由于藐视辩证法、藐视一切理性思维,在最肤浅的经验主义指引下,就会从自然科学陷入神秘主义的神灵世界。恩格斯的批判方式的特征是“基于实践检验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这和那些不参与实践,从原则出发的批判者是毫无共同之处的。文章着重强调进行这种批判在当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