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1997,(Z2)
无水马桶遇到过家中马桶没水供应的困境吗?见过公厕中因马桶长期缺水而出现令人恶心的奇景吗?现在,随着图中的无水马桶的问世,以上的困境和奇景将成为过去了。无水马桶是一个完全无胚抽水的干枯电子装置,它利用椰壳粉末,把大小便转化为毫无气味的堆肥。若一个四人家庭使用,三至四天才需倾倒一次,十分清洁方便。 (郭英) 相似文献
2.
我国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浪潮,不仅是一个规模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重构与社会分化的过程,并带来城市居住空间上的“阶层化”。这种社会阶层在生活空间上的疏离与隔膜对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解决的途径可选择:适度的多样化混居;改造和提升弱区位的公共服务;充分考虑到外来工的生活居住问题。 相似文献
3.
4.
鲍如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7)
城市华庭是合肥市老城区中的一幢新建筑,文章通过老城区更新改造中新建筑的设计实践,对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界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旨在关注建筑空间与城市肌理的关系,寻求老城区中城市生活空间更新和营造街区生活新空间的恰当语境。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8.
《河南科学》2015,(8)
基于鲍氏九要素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10年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根据相关系数r值,可将九要素分为标志因素(经济水平、交通状况、教育水平)、保障因素(住房条件、健康水平、娱乐设施、艺术水平)以及辅助要素(社会治安、气候条件);2武汉城市圈生活空间质量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武汉和黄冈属于高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黄石、仙桃、孝感、潜江和天门属于中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鄂州和咸宁属于低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和质量分级,针对性地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以济宁市3个新型农村社区为调查对象,运用满意度调查评价法,选取17项评价指标,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生活空间满意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农村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不同社区的建设水平和居民的满意程度差异巨大;社区生活空间的设计和建设要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相适应,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满足不同社区的差异性需求;良好的空间建设还需要有效的社区管理作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满意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居住区是城市生活空间的主要载体,居住区规划和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从规划理念、规划方案、建设实施到运行管理,都必须有全新的思路和规划理念.而规划是龙头,居住区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空间质量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以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保证生活空间质量为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与开敞空间的有机融合、注重功能分区与多种空间的优化组合、注重安全防卫和邻里活动空间的合理设置、注重服务设施的完善与生活空间的综合利用,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不断优化和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壁画艺术走进生活空间——墙体彩绘的新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壁画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发展至今已出现多种形式与功能。现今壁画肩负的基本职能仍然是装饰美化环境和提升空间文化。走进人们生活空间的壁画已开始展现出越发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也极大发挥着壁画固有的装饰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从微观尺度出发,研究山地乡村聚落重庆市龙王村干柏组生活空间重构特征及驱动因素.通过对聚落38户家庭的访谈、聚落建筑空间布局的观察与调查,并结合卫星影像数据,发现案例地聚落住宅距离主要交通干线的平均空间垂直距离由1998年的48 m缩短至2018年的12.7 m,聚落交通空间敏感性与可达性明显增强;聚落住宅整体离散指数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基于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视角,研究农民(工)城镇化与城市融入进程的空间特征,有助于构建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人本和谐社会空间结构。方法以陕西省宝鸡市为案例区,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取资料。结果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农民(工)城镇化与城市融入存在空间分异特征;近半数的农民工认为中等城市是其理想的就业与生活城市,城郊区的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高于中心城区;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城镇化与城市融入意愿存在空间分异,新生代农民(工)偏好于中心城区;土地收益对城郊区农民(工)城镇化具有更强保障意义。结论重视并发挥城郊区对农民(工)城镇化与城市融入的作用,在制定区域整体层面的综合政策时,需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性的引导政策,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有序、有尊严地城镇化和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