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也在不断追求新的建筑技术。现阶段,我国的绿色建筑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不仅在绿色建筑技术上有所提高,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节能标准,开始广泛使用节能环保材料。本文旨在研究新型的节能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上的运用,希望以此推动我国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昭君 《天津科技》2013,40(1):46-47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的工作.我国建筑耗能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制约经济的发展,如何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是摆在广大建筑行业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从建筑能耗分类和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入手,阐述了建筑节能的意义及我国建筑节能的进展,分析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对建筑节能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世界建筑事业迅速发展的浪潮中,建筑节能设计已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热点话题,建筑节能有利于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节省能源,节约资源,从根本上促进了能源的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护环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省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为此,不断地开发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事实上建筑能源的严重消耗,已经成为我国及我省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浅谈建筑施工节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节能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建筑耗能在总耗能中占75%,建筑节能问题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实现建筑节能,推行科学的建筑节能理念,响应了党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同时也是建设节能型社会的保障。通过建立有效的能源安全保证体系,使建筑行业充分应用各项节能技术,加快了建筑行业经济的增长,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行业成为了社会中最主要的行业之一,在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下,有关建筑节能的问题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建筑节能问题的探讨也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的关注。建筑节能问题不仅仅是关乎世界能源的问题,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造节约型社会成为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因此,加强建筑行业的节能建设,是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保障。本文主要阐述了办公建筑中空间的各种组合与能耗的特点,并通过对五个方面的研究为办公建筑提出了生态节能设计的相关策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办公建筑的发展,促进节能设计的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世界,节约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能源的使用,如何既保护环境的发展,又节约人们生存能源的使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建筑工程方面,从工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工程建筑施工直到建筑工程完工后的使用,都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能源。提倡科学的节能理念是建筑工程节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根据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一些新型的建筑节能技术被应用到现代建筑施工中,为我们创造节能型的建筑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国家节能环保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建筑行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发展的越来越好。然而,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的不断加快,资源变得越来越少,而且资源浪费的现象日加严重,我国现今面临着很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运用有效的降低了能耗,节约了电能,有效的改善了我国当前的能源现状,在该文中,重点分析了在建筑工程中,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黎启文 《科技资讯》2009,(21):68-68
建立“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追求的一个目标。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本文提出几点建筑节能方面的建议,对推进和完善我国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于海翔 《科技资讯》2007,(27):90-90
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国内外节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5%.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25%,正逐步上升到30%.因此建筑节能是目前节能领域的当务之急.为此,不断地开发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在尽量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从而减少使用在建筑领域内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能源.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主要从建筑规划与设计,围护结构,提高终端用户用能效率,捉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着手,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冰 《科技信息》2013,(16):392-392
<正>随着国内建筑节能政策的推行,限制黏土砖的使用力度也在加强,这就推动了混凝土空心砖的不断应用,以及相应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空心砖在建筑工程中主要用来做承重,而且主要作为多层住宅建筑的承重墙体材料来应用。随着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内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工程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用混凝土空心砖代替黏土砖作为墙体材料,不仅提高了房屋的有效使用面积,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1.混凝土空心砖的施工工艺1.1施工准备  相似文献   

11.
高经发 《科技信息》2007,(21):131-132
我国建筑的耗能量约占全国耗能的30%,而且还在不断上升,从而加剧了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建筑节能刻不容缓.文章从建筑布局、建筑体型、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等四个方面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能源问题的不断突出,我国提出能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通过对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成为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有效措施.基于此,该研究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以期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全面推进新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等措施,对推动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就目前来看,我国绿色建筑是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树立可以适应时代要求以及政府规划要求的新型发展观念,这个观念就是科学发展观。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经验,主要阐述了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这规模巨大的高能耗建筑在当前大量浪费能源,所以降低建筑能耗得到了很大的重视,本文就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简单的分析了节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赵晓莹 《科技信息》2008,(33):119-119
我国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耗量中占很大比重,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而建筑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文章对建筑节能设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浅谈建筑节能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经发 《科技信息》2007,(20):131-131,260
我国建筑的耗能量约占全国耗能的30%,而且还在不断上升,从而加剧了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建筑节能刻不容缓。文章从建筑布局、建筑体型、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等四个方面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的能源形势更为严峻,特别是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还很高,所以,搞好建筑节能工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积极创新建筑节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其它新能源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近年来,由于能源相继大幅度减少,再加之成本价格的不断攀升,我国工民建施工只有通过广泛地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深化节能技术的应用和研究,降低成本,实现能源和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因而,我国的工民建施工技术正在不断向着科学、环保、节能、高效的方向全面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筑能耗不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据有关测试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应用,建筑行业不断推出新的节能材料,建筑节能的检测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检测标准仪器和设备越来越完善.但是,有些约束条件十分苛刻,使建筑工程检测过程脱离建筑施工过程,工程界急需要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手段,这一检测手段可以不受到季节限制,缩短检测周期,随时测试,同时反映建筑工程的节能效果,以实现监督、指导、督促建筑工程能够在建设过程中落实节能措施.该文就对建筑工程节能检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