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峰 《南昌高专学报》2006,21(3):44-46,49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并不是符合国际法准则的“治外法权”,而是一种违背国际法的不平等的片面特权,它使得在华外国人规避了中国的法律管辖,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领事裁判权也客观上促使清政府进行变法修律,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此外,领事裁判权还对中国诉讼模式和司法程序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律移植是法律近代化的有效途径,晚清旧法体制的困境与严重的滞后性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的必要性。晚清法律移植作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开端,初步建立了中国法律近代体系与法律原则,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晚清法律移植也遭遇了法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律传统的有力抵制,从而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作用的有限性。近代法制的核心精神——法治,在近代中国并未能真正地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3.
领事裁判权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之一。19世纪中叶至世纪末,伴随武力侵略,列强在华攫取的领事裁判权由发端、扩展到制度化,租界内中国司法主权也逐步丧失。领事裁判权是列强政治侵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扩展与中国半殖民化过程相一致,是半殖民化的明咖显标志之一。列强“允诺”取消这一特权是为了攫取更多权益,其对中国法制的影响既具有微弱的控化又有显的半殖民化性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借鉴、移植国外司法制度,晚清政府进行了建立新式司法制度的司法改革,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然而,由于晚清司法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司法改革更多的是注重在法律形式方面与外国接轨而忽视本国的实际,因此,这必然导致司法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晚清司法改革实践为眼下法律移植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王迪新 《科技资讯》2014,(33):197-19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随后,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明晰的要求和路径。法治中国的实现和法治理想的谋划是法律人与非法律人共同的事业。法律人的存在,特别是他们所拥有的专业性很强的法律知识,为法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性和准备,这种知识无疑是法律人理性的体现。但法律存在的正当性,不仅在于法律人的理性,也在于法律是非法律人对于良善生活要求的反映。而且,法律效用与法律目的的实现,也离不开非法律人的认同与参与。法律的良性运行不仅仅要依靠法律人,还要依靠非法律人。  相似文献   

6.
7.
虽然在近百年的西方法学中,逻辑的功能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必须看到,法律与逻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看,逻辑规则在解释法律、论证法律的时候有固定法律意义的功能。所以,法律学人必须认真地对待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这对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法制建设、法学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叩开了大清王朝的大门。自此以后,与其说清王朝走向了衰败,不如说从更广的意义上,中国朝着法治迈进了一大步。西方的法律文化随着晚清的媒体传入中国,与自古以来根植于人们内心的法律观念激烈碰撞、相互交融,孕育出的新生儿随着媒体被广为人知。晚清时代的文化浸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媒体则透过生活展现了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专著众多,《饮冰室文集》为其著名的代表作。他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变法思想、立法思想和法史学与法理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梁启超在不同阶段思想的体现。梁启超的法律思想对当时中国的法制近代化做出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法制近现代史中不能忽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张举国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3):16-17,114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全球化一词既指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全球化所带来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对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种法律文化都有着巨大而强烈的影响,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而言,这种影响无疑体现的十分明显。法律文化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晚清中国留学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晚清时期留学制度演变的三个阶段,探讨在中国近代史的不同阶段里,留学生发挥的不同作用,结合当下,分析晚清时期留学制度对当下留学活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在清末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学教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清末的法制现代化。同时也指出,就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来看,清末法学教育对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有着加速和阻滞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正常的国际关系中,允许入境外国人在内地杂居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初,清廷坚持议定口岸界址,以此防范外国人入内地杂居。此后,中外关于开放内地杂居权与撤废领事裁判权之争,迁延甚久。从争议过程来看,清廷以要求列强废弃领事裁判权自保,坚守不开放内地杂居权这一底线。由于事关双方所认知的权益底线,故而双方关于解决这一争议的种种外交策略,均愈来愈明显地带有了“手段”而非“目的”的意味,以致此事最终形成难解之“结”。  相似文献   

14.
水压机自工业革命后成为一种重要的压力加工机器.《博物新编》是最早介绍相关的原理、结构及功用的中文读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水压机的重要用途,江南制造局等洋务企业引进数台水压机,主要用于兵工.民国时期水压机的数量和性能落后于兵工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型水压机的缺乏已成为制造重型武器或大型机器设备的技术瓶颈之一.晚清、民国时期,装备制造业等基础工业部门相对薄弱,制约了兵器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 ,民间信仰依然盛行 ,但各种迷信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民间迷信的主体和行业神的敬奉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方近代化蚕学理论和养蚕技术于晚清传入中国.其内容主要包括蚕体解剖学、蚕体病理学、巴氏制种法、栽桑与养蚕技术等.栽桑与养蚕技术,有的与中国传统方法如出一辙,而其中化学杀虫剂和近代化喷雾器对晚清中国蚕业来说.是全新的东西.它们是近代化科技的产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蚕桑业的近代化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能脱离人而存在,而人是社会的人,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译本出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晚清时期的翻译作品,阐述了翻译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对译本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和民间参加了历届博览会,由于历史条件制约显示了一些独有特点,如由海关长期把持、组织经营不善、花费大收效少等,但最终还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国人认清了世界形势,为在国内举办博览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清末,美日在华合作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两国在中国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和相似的立场。为了对抗其他不合作的在华列强,美日两国联手,一方面对抗了其他列强,换取了双方在华利益的增强;另一方面,通过侵略压迫中国,加速和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