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合CAT技术,研制了一套对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系数的测定试验台,该试验台采用流态化球颗粒对换热器进行强化传热及自动清洗防垢测试,并利用计算机得到的数据作为控制反馈各个工艺参数,如:进出口流量、球颗粒浓度、液面高度、结晶物排放时间等等,使得换热器始终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运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行,具有极大的研究及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国内高速共轴对转旋翼气动特性及流动机理风洞试验研究的需要,在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FL-52声学风洞开展了Ф1.5 m直径共轴刚性旋翼试验台的研制(简称共轴旋翼试验台)。该共轴旋翼试验台由试验台架系统和旋翼测控系统组成,通过一台高功率密度交流变频电机驱动上下旋翼同步反转,可实现旋翼主轴倾角、旋翼转速、旋翼总距及周期变距等同步精准控制功能。通过共轴旋翼试验台地面模态测试及动平衡调整,排除了试验台转速频率与固有频率的共振关联性;利用该共轴旋翼试验台开展1.5 m直径旋翼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在悬停和前飞状态下,配平策略合理,悬停状态上旋翼效率大于下旋翼,扭矩配平状态下,上旋翼拉力在总拉力中的占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论述现有液压缸(马达)试验台存在的一些弊端,对采用比例压力控制技术的试验台进行研究。包括液压系统原理设计、分布式结构设计及液压试验台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结合传统的CAT设计技术。引进ActiveX控件技术、动态链接库DLL技术及虚拟仪器技术进行液压缸(马达)试验台设计。  相似文献   

4.
齿轮传动试验台微机测量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测试系统,它克服了齿轮传动试验台传统测量装置的缺陷,实现了对转速、转矩、效率及温升等参数的自动检测及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5.
机,电封闭兼用式机械传动试验台控制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机、电封闭兼用式传动试验台电气控制的原理及系统构成。该系统由变速驱动控制器、电动机、发电机、逆变器及微机组成。能同时应用于电封闭式传动试验台,该试验台通过微机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转速、扭矩控制,并能模拟试件实际工况进行试验。文中给出了弱磁串调、逆变器控制原理,计算和实验数据及曲线,并分析了逆变效率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研制试验台的基础上,总结了试验台的振动控制措施是:提高系统刚度,提高安装稳定度,采用无间隙弹片联轴器,提高油压、电气系统的抗振性,采用有效的缓冲装置,保证试验台整机制造精度.控制噪声的措施是:鉴别噪声源,分析噪声源位置及声级,采取措施减少噪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对检修后的密接式车钩和缓冲器进行各项功能检查和试验的试验台研制。该试验台能在不同工况下进行车钩的挂钩、解钩试验,检验被试车钩及缓冲器的性能。钩、缓装置状态及各种试验数据能在控制台面板上显示。  相似文献   

8.
轴系扭振试验台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制了模拟汽轮发电机组机电动态过程的扭振试验台,介绍了模拟引进型300MW汽轮机组轴系试验台的模拟方法和设计原则;利用试验台进行了机电动态试验;对轴系扭振进行了测试,试验表明,该试验台可用于验证机电动态仿真程序及研究扭振机理。  相似文献   

9.
变速箱综合传动装置试验台主要用于变速箱出厂前工况检查试验.面向多款变速箱,设计、实现变速箱综合传动装置试验台.可自动测量各工况下的输入转矩、输入转速、输出转速、流量、油温、各测点油压等参数,实现空损计算,及转向功能、密封性能、拖车起动等功能性检查.运行结果显示,试验台运行稳定,工作可靠,参数测量准确.  相似文献   

10.
河北联合大学新建的建筑工程结构实验室的多功能试验台属于受力状况复杂的大型的固定结构。对结构实验室中的多功能试验台进行了选型分析设计以及控制试验的确定。采用常规方法对试验台进行尺寸参数设计,结合ADINA大型软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建立试验台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试验台的受力情况,包括对多功能试验台整体的刚度和抗裂性、局部的承压受力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碱法造纸废液与苯酚、甲醛反应,生成的改性水溶液在200~300℃的高温条件下能生成凝胶,其胶凝时间为24~8小时,胶凝时间受组分的浓度、胶凝反应温度、溶液的pH值、溶液含盐量等因素的影响,生成的凝胶具有较高的强度,且耐高温,不溶于水,将其用于蒸汽开采稠油中,对不均质地层的高渗透层进行封堵,可提高稠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结合胜利油区孤东、孤岛一类主力油田油稠、胶结疏松、易出砂、非均质严重的特点提出了交联聚合物驱油的概念 ,所研制的交联体系采用 1 0 0 0~ 2 0 0 0 mg/L聚合物溶液加入 30 0~ 60 0 mg/L的 XL系列交联剂 ,该体系具有缓慢、轻度交联 ,交联后的体系粘弹性好 ,其粘度一般可升高 3倍以上的特点 ,同时该体系具有剪切降粘后粘度可恢复、热稳定性好、耐矿场矿化度的优点 .岩心试验表明 :交联聚合物体系有较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滞留量大于普通聚合物溶液 ,可在多孔介质中流动 ,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适合于中高渗透油藏的驱油剂 .该交联体系已在孤东、孤岛一类油田应用 ,矿场增油效果显著 ,先导区提高采收率 5.4% ,扩大试验目前正在进行 ,已见到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Schaal耐热实验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温度、时间对猕猴桃籽油自氧化过程的影响以及不同抗氧化剂对猕猴桃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对猕猴桃籽油的自氧化过程有显著影响,温度的影响更明显;TBHQ对猕猴桃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均对TBHQ与PG复配而成的复合抗氧化剂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且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优于柠檬酸;添加0.015% TBHQ+0.005% PG+0.01%柠檬酸或0.015% TBHQ+0.005%PG+0.01%抗坏血酸复配而成的复合抗氧化剂,可使猕猴桃籽油在20℃条件下的预期贮藏时间从2个月延长至13~14个月.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聚乙烯超滤膜在间歇式操作条件下处理含油液废水,实验考查了压力、温度对透水率和COD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歇式操作条件下超滤膜处理乳化液废水的透水率受操作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对于截留分子量为8 000的超滤膜应选择0.3~0.7 MPa的操作压力,而对于截留分子量为2 500的超滤膜选择0.7~1.0 MPa的压力,同时,超滤膜的温度范围选择为25~32 ℃,采用截留分子量为2 500的聚乙烯超滤膜间歇含油废水CODCr去除率可达93%左右.  相似文献   

15.
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研究了稠油在开采过程中全温度段(50~300℃)条件下的催化水热裂解降黏反应,利用元素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稠油元素组成和族组成变化,利用旋转流变仪测试并分析了稠油黏度变化及黏温特性,初步探讨了200℃以下的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黏的实质.结果表明:稠油在低温条件下水热裂解反应降黏以破坏弱化学作用力为主,稠油降黏率与重质组分减少密切相关.有催化剂存在时,稠油催化裂解作用的主要温度在150~200℃,反应24 h降黏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重油乳化及其催化裂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重油乳化成W/O乳液,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在二次雾化和分子解聚作用下,可显著改善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提高轻油收率;研究了乳化剂的单剂筛选和复配;对乳化油、普通重油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pan(S-1)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复配能增加乳化原料油的稳定性;与普通重油相比,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可低10℃,轻油收率提高了1.2~5.6个百分点,而焦炭产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17.
张影  马海禹  闻守斌  吴润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457-3459,3463
针对多轮次蒸汽吞吐井储层条件变差、周期产量递减快的问题,开展了井下自生泡沫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研究。主要进行了自生气源催化反应控制、抗高温起泡剂筛选及自生泡沫体系配方的优化研究。优化后的配方中各种药剂的质量分数如下:NaNO2(20wt%)、NH4Cl(16wt%)、AOS(0.3wt%)、CH3COOH(0.02wt%)。在辽河油田3口蒸汽吞吐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周期稠油产量较上周期增加21.76%~29.71%,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讨论了中间线支撑(支撑位置为0.5L)可倾瓦推力轴承的工作温度随轴承转速、载荷及流量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本文提供了这种轴承在极限支撑位置上轴承热效应的实验数据及分析结果。它也是[7]文的姊妹篇。试验证明,高速低载荷时以推力盘的工作温度近似油膜温度较好,而在低速及高载荷高速时仍应以轴瓦最高温度做近似估计。同时还表明,正确地估计轴承油膜的温升需正确确定油膜的进油口温度,而进油口处的温度将同时受到油腔温度,推力盘温度和热油传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柚子叶精油的超临界CO2 萃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超临界CO2法对柚子叶精油进行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12.0~15.0MPa,温度35.0~55.0℃,萃取时间1.0~1.5h,CO2流量20.0~30.0L h.所得精油产品香气清新纯正.  相似文献   

20.
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蒜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程序升温法测定大蒜挥发油化学成分,考察贮藏对大蒜挥发成分的影响.共鉴定出了2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5%.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28%~41%)和甲基烯丙基硫醚(11~16%)等.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期的大蒜油的成分的种类变化不大,但相对含量变化较大。该变化可能源自贮藏期成分的挥发和大蒜水分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