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直华 《科技潮》2009,(11):48-49
2009年8月2日,是歌德(1749-1832年)诞生260周年。 我曾经问许多青少年朋友,你知道歌德吗?绝大多数人点点头。接着,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你心目里,歌德是个什么人?”回答是各有不同,最多的答案是“诗人”,其次是“剧作家”,也有人说他是“思想家”。歌德究竟应该是什么“家”?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歌德诞辰250周年。歌德的一生是紧张的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生。倾歌德毕生之精力完成的力作《浮士德》,在世界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她总结了从艺复兴到启蒙运动300年间资产阶级所走过的道路,通过一个西方家喻户晓的人物浮士德的漫游,把这一过程形象化,并寓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作品中,歌德第一次在学中大力讴歌千百万人的劳动,千百万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进步。在艺术上,作曲折地表达了“劳动是美”的美学观,把通过劳动建立的理性王国作为实现美的具体内容,然而歌德所歌颂的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脱离了阶级属性的劳动,因而不可能使千百万人“安居乐业”,带有强烈的乌托邦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歌德是“未来的宗教预言家”。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作品恰如一台多棱镜,折射出人生五彩缤纷的光芒,其间,狂部歌手的激情、泛神论者的明彻、智者的聪颖与哲理浑然一体,以至人们难以用文学史上惯用的什么主义和流派来简单地界定歌德及其创作。笔者结合歌德的创作实际和有关言论,权且称为“辩证法的艺术”。在作者《大告白的片断》、诸多抒情诗歌特别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浮士德》等作品中,可以说“辩证法的艺术”大致贯穿了歌德一生的创作。爱情,历来是诗人们讴歌的”永恒的主题”.但歌德诗歌所写的爱情从来就没有落入某种模式或单一的主题与概念的尊自。他写由于失恋而绝望…  相似文献   

4.
歌德生来聪颖漂亮,天赋很高。“过于敏锐”、“天性活跃”并且“过于富有血肉”,曾替他画像的海尔德在评价自己笔下的青年人时说,这是一个“很有天才,但也是很轻佻的青年”。他结婚很晚,但却是一个“情种”,一生中有据可查的恋爱经历就有十七次之多。这在中外文艺家中委实难找出能与之媲美者。即使到了古稀之年,爱情仍同暴风雨一般。 歌德的恋爱史,看来委实荒唐。但若从历史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乎也不能一概论之。  相似文献   

5.
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有次在公园里散步,在刚好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个经常尖锐批评他作品的人,而且两人越走越近,眼看尴尬的场面就要发生。 还没等到歌德开口打招呼,那位批评者就毫不客气地用身体挡住了整条路,然后无礼地说:“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 尽管面对这样的侮辱,有修养的歌德也不愿和对方正面冲  相似文献   

6.
天南地北     
西德法兰克福市歌德故居内有株菩提树,它是歌德家人在其76岁生日时栽种的,现在是歌德故居一景。近年来许多树枝枯死。4月中旬一园林局官员看了看此树说:“此树可以砍伐!”3天之后砍伐队赶赴现场.一时锯斧齐举。故居主人竟然听之任之。相邻的书籍出版协会当即出来制止。许多人围拢来抢救,砍伐被迫中止。  相似文献   

7.
靡非斯特是歌德诗体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从他身上看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辨证艺术思想:他主观上作恶,客观上造善,对浮士德形象作了很好的补充;“恶”并非绝对的坏事;他既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  相似文献   

8.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举世瞩目的天才人物。他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过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执政及其战败的全过程……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得天独厚的家庭经济环境、不断求索的现实主义入世精神,使他在文学、哲学、美学、法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方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朱光潜先生说:“歌德在近代美学思想家中几乎是唯一的具有深广的文艺修养和科学修养、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诗艺上达到高峰的大诗人,和一般美学家从哲学系统和概念出发不同,歌德的美学言论全是创作实践与对各门艺术的深刻体会的总和,是理论结合实际的范例,所以是特别值得学习的。” (见《西方美学史》下卷,第410页)  相似文献   

9.
如同歌德(1749—1832)是启蒙时代欧洲最优秀的诗人一样,索尔·贝娄(1915—)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歌德创造的浮士德形象是欧洲启蒙精神的象征,贝娄创造的赫索格形象是当代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因而,对比浮士德与赫索格的精神与命运,可以大致透视出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嬗变。在此,我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指由文学、艺术、宗教和思想组成的负责诠释人生意义的部门。 一、从“有为”到“独白”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忆魏玛     
“魏瑪国立歌德紀念館22日举行了德国大詩人歌德逝世一百二十五周年的盛大紀念会。来自民主德国、西德和外国的貴宾們在歌德和席勒的墓前献了花圈。”(“人民日报”8月24日) 这段消息把我的记忆引向了魏瑪,引向了那兒的与歌德、席勒有关的遺迹。魏瑪这个德国有历史意义的都市,同別的民主德国的都市一样。是那久的整潔,那么的一尘不染。街道是用在欧洲略为古老的都市中常看到的小方石塊鋪的;一片片的小花圃,一会兒出現在街道中間,一会兒又出現在街道两旁。街道旁是三、四层的楼房,楼房的窗子上挂着各种花紋的窗帘。窗帘后面,隐约可以看到绿盈盈的盆景。魏瑪位于德国南部,在紹林吉亚山区的边緣上。这个还不到十万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带给读者的视觉感受,与古希腊绘画艺术“黑绘”及欧洲绘画艺术“黑绘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中可以阐明歌德的“精神的特性就在于它永远在启发精神”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歌德和席勒同是18世纪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和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有关文章和书信中谈论过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其主要内容:一是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歌德世界观和创作的两重性;二是明确肯定席勒的早期创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前者“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后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对“席勒式”的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批评,提出了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4.
 歌德(Goethe,1749-1832)是德国大诗人、戏剧家和思想家。这是广为人知的,但是歌德在诸多科学领域有独到的研究与发现、歌德关于科学技术的一些感悟与思想,却不为世人所广泛熟知。科学与艺术是歌德精神世界缺一不可的两根栋梁,它们有力地互相缠绕,成为其绚烂人生的主要张力。  相似文献   

15.
在创作实践上,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的作品也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作品对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读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之后,曾这样评论过中国文学:“在他们那里,外在自然总是和人在一起共同生活着。人们总是听到金鱼在池里跳跃,鸟儿总是在枝头歌唱……”(《世界文学》一九五九年七月号,朱光潜译《歌德和爱克曼的谈话录》)读  相似文献   

17.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上,具体论述1977-1979年间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关于“伤痕文学”、“向前看”文学与“向后看”文学、“歌德”文学与“缺德”文学三场文学论争,梳理其中规律,批评从政治到文艺的“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8.
河北经贸大学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而且,学院于6月13日挂牌。如今的孔子学院生命力过于强健,我们隔三差五就能够获悉全球的某个角落又多了一些孔子的“门徒”。有报道称,我们的孔子学院是受德国歌德学院的启发而创办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既然有春播、夏耘,就该有秋获、冬藏,因此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又是今天的推移,所以。伟大的歌德这样告诫我们:“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然而,同样严酷的事实是,有时我们播下龙种,却会收获跳蚤,美好的初衷与丑陋的结果同样令人瞠目结  相似文献   

20.
“血液是万应灵药”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有一句话:“血液是万应灵药”。了解一些血液性质的人都可以体会诗人这句话的真实性。许多世纪以前,人们已经知道大量失血会使人致命。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广泛应用输血治疗以来,救活的人真不知多少。同时,也常常有许多病人由于不能由食物摄取营养而要靠输血来维持生命。但是,依靠人血不可能满足医疗上大量需要,而且抽出来的血液也不能长期保存,因此找出一种代用品就成为迫切的要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