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作为一段历史即将逝去,而在这20世纪末的中国,随着社会主义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的确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在这世纪末的今天,我们有可能将20世纪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回顾、反思和总结。而且或许由于距离的拉开,我们的回顾、反思和总结将更加准确和深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组织了这组“20世纪中国文学反思笔谈”,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和立场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及其研究状况加以了反思,以期引起学术界、文艺界的进一步探讨,促进21世纪中国文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聂绀弩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左翼作家之一。作为文坛“新人”,他承续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传统,在左翼文学支配文坛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历史开拓。他保持乡土文学写实的优长,舍弃了左翼文学形成之初“革命的浪漫蒂克”方式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的笔触对大众题材和抗战题材进行深入发掘,是“普罗”文学成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反现代”倾向的核心,总结核括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的两种“反现代”倾向,在此基础上以作家,文学思潮为切入点,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现代”问题进行了溯源式的追问,从而揭示出“现代性”与“反现代”之间的非此即彼而又亦此亦彼的互补性的对抗关系。  相似文献   

4.
编后记     
本期首先奉献给大家的是一组“20世纪中国文学反思笔谈”的专栏文章。作者大都是中青年,因而也更多一些学术锐气。如蔡震的《为人生与为艺术——一个困扰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题》在对与当前人文精神讨论相联系的20年代文学“为人生”与“为艺术”的论争的重新思考中质疑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主导精神;王晓初的《走出古典、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终结》同样从当前人文精神的讨论切入,重新梳理和思考了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精神,进而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出古典,从而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的结论。当然在学术研究中,某一方面的强调与创新,往往意味着对其他方面的忽略和漠视,因而这些文章或许也有自己的片面性,但是它的片面又标志着突破一般思维模式的某种拓展与发现,因而或许可以引发更多的片面,合成对20世纪中国文学更深刻意义上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就中国的历史情境而言,与我们擦肩而过的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世俗化浪潮跌宕起伏的时代,而这一历程的演变又显然集中在“城市”的地域空间和精神空间内完成。于是,对百年以降市民文化与文学之相互关联和流变轨迹的考察,便为我们洞察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奥秘”提供了一种契机(或者说视角);而且,置于文学的阈限之内,这种  相似文献   

6.
论主流价值观文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不仅体现为中国现代作家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根本转变,同时也体现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这种文学观念以革命现实主义自我命名,以“反映论”为核心本质,以“真实论”和“典型论”为基本要素,先后经历了一个从对苏联文艺思想体系的机械模仿到逐渐实现民族本土化理论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聘同,不仅完全主导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而且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文学本质的认知水准。  相似文献   

7.
赵宋王朝自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后,为避免历史的重演,太祖就立下了以文立国的基本方略,太宗云:“王者虽以武功克受,终须用文德致治。”所以宋代三百余年的历史,“武功”虽不怎么样,“文治”却大放异彩,文士之多,待遇之优,作品之广,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历代对宋代文学进行研究、批判的学者大有人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涌人中国,在新的学术理念的引导下,宋代文学研究迎来了一个高潮,涌现了很多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王毅先生的《宋代文学家庭》就是最新成果之一。这部新作以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鲜明独特的学术个性,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笔者认为此书在学术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生时,寓言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呈现了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并在后期成为中国自先秦寓言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本文全面观照了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表述了它的作家,作品、年代爰寓言的基本性状,认为这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很有成就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大文学的背景下审视中国新诗的构建与发展,它在主动接受世界文学现代性的同时,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建构最初时的突破与传承,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重建过程中的回归与寻根意识,中国新诗在努力寻找个性的自我和未来,构筑诗歌的心灵之城,形成20世纪中国新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0.
“创造”在现代思想中上升为价值,其文学诉求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创造”与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传统及当下性指向的关系问题;二是作家个体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与创造的关系问题。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下,“创造”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代表作是《论文学的主体性》,它明显受到西方20世纪西方哲学中人本观(受人本观影响的文学“本体论”)的影响。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吸取了西方人本观的精华。去除了本体论重形式的不合理成分,把文学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审美系统,这是中国“天人合一”重整体传统观念的体现,是对西方本体论的借鉴和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将走在世界文论的先进行列中。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大调整的世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5月,于光远教授在海南出席“太平洋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时,作了题为《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的发言,提出了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后直到21世纪等若干世纪是“世纪大调整时期”的新见解。我很赞成“历史大调整时期”的提法,并认为“21世纪是历史大调整的世纪”。在我看来,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调整中前进的。但是,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大变革的历史大调整并不多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世界分裂为两人对立的阵营,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整,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重新赢得了繁荣与活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快…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派是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诗歌派别,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的薪火传人。他们身处40年代中国战火燃烧的大地,面对方生未死的现实世界和错杂着的鲜花与岐路的观念世界,以独立承当历史的姿态重建战时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生代形象,以既介入又超然的方式保持着与时代广泛、深刻的联系,与当时的主流文学(诗歌)一道共同维系着文学(诗歌)繁荣必备的“生物多样化”的平衡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分别开设。这样开设课程的不合理表现为缺乏宏阔视野,缺乏对文学自身本质规律的认识,缺乏整体性。如果社会史的分期正好与文学史的某个转折时期偶合当无可厚非(如“五四”时期的社会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形式革命基本上是同步的),否则这种分期就不合理、不可取。用文学史不合理的分期来确定课程的设置就更不合理.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20世纪将要结束,已成为历史的无限的“当代”应予以相对的限制,否则“当代文学”就要无限制地拉人21世纪而没有一个合理的划句号的时间。当文学的…  相似文献   

15.
新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面临着命名的紧张与焦虑。长时段的有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取代与交错,短时段的有“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更迭与延展,这些歧义丛生的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过程,呈现着“现代”的丰富内涵。不过,命名焦虑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导致取代式命名不断。文学在发展,文学史写作在继续,文学史命名一如既往地在文学史家的笔下诞生,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就,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深化对文学史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手段。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的本质是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追求分别表现在现代意识的确立、文学语言革命、文学体裁的现代演进、文学思潮的现代发展和审美的悲剧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代分析美学将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价值论解读为一种极端的道德论。基于分析美学视角,重新审视托尔斯泰艺术价值论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影响,可以发现,托氏极端道德论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论建构中呈现出一种淡化的极端道德论特点。这种“淡化的极端道德论”一方面更加切合了现代中国的客观现实与文学需要,为20世纪20年代文论建构找寻到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托氏理论内在逻辑与文学自身的复杂性,以致“平民文学”的理想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中国当代史诗小说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加以审视,通过具体作品阐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并以“英雄史诗”“世俗史诗”“现代史诗”概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Lisa Raphals著,胡建升、周黎译的《古代占卜比较研究的中国视野》谈了占卜的分类,对20世纪希腊的占卜、古典文学和社会科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占卜理论的中国视野,由对中国和希腊材料的比较进而对人文进行了讨论。林炳僖《韩国神话历史初探》认为,神话与历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不断互补转化。  相似文献   

20.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