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历史独一无二,早期产生了种姓制度,后来又出现伊斯兰征服和英国人长期殖民统治.这三者对印度人、印度文化和印度历史产生持久影响,对印度多元文化产生了负面作用.这一特殊历史形成了印度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与民族个性,在挣脱殖民统治过程中,也走出了独具印度特色的民族独立之路,但是不成功的多元文化融会给印度埋下了难以根治的隐患.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近邻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多族群、多语言、多种姓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前,印度次大陆存在一百多个大小不同、彼此独立的土邦,英国殖民政府把这些土邦组合到了一个政治架构之中。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印度政府自独立后就开始了“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进程,积极致力于在全体国民中发展“印度人”的共同认同,从历史文献和文化传统中努力缔造一个可以凝聚各个族群、各个宗教群体的“印度的共同文化。所以尽管印度存在多种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等)、多种语言(但都以英语为族际共同语)、多个族群(孟加拉人、泰米尔人、旁遮普人、比哈尔人等)、多种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现在仍有3个邦由印度共产党执政)以及根深蒂固的种姓问题,印度各族民众还是逐步把“印度”看作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变身本地人     
马宇歌 《世界博览》2010,(12):87-87
一个人求学异乡,会不自觉地压缩独处的时间。因为迫切想融入另一种文化,想通过这种融入来学习、充实生活。在德里,我每天都极度渴望和当地人对话,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阅读新闻、讨论时事。周围的外国留学生基本不愿融入印度社会,普遍觉得印度人不值得交往。这主要是印度人生活极其随性,很少顾及他人(主要是外来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离开印度多年后,我还经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既能尊重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同时又对恒河进行一番治理和净化,对周围环境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改善。我对印度这个国家向往已久,对印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习俗甚至妇女服饰颇有兴趣。1958年,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期间,被外交部选送到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学习印地语(印度北方地区官方用语)。从此,我与印度古老而又丰富的文化结上了缘,对印度人心目中敬为圣灵的恒河文明越发产生了钟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印度,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两国就有了直接、间接的各种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的张骞,是中国人中最早对印度有所了解的人,他对于中印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印的交往可以上溯到公无前三千纪新石器时期,如印度克什米尔谷各地的布扎霍姆遗址出土的尖状器、钻子、针与标枪,长方形有孔石刀与斧、玉石珠,都与中国北部新石器文化的特点相似。印度和中国新疆交通极早,公元前五世纪波斯阿赫曼尼德朝占领粟特、巴克特里亚和旁遮普,曾多次向葱岭以东地区派出队商,其中就有印度商人。  相似文献   

6.
《世界博览》2013,(23):26-28
印度产象,是世界上拥有印度象数量最多的国家。象在印度还被赋予了宗教和文化意义。在印度教和印度神话中,象头神是智慧之神和破除障碍之神的化身,寓意吉祥与成功。至今,印度的很多商店和寺庙都供奉着象头神。印度人钟爱大象,在国徽当中也不忘加入大象的图案。由于印度与象结缘,大象就成为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别称。  相似文献   

7.
9月8日晚,以色列总理沙龙飞抵印度新德里机场,开始对印度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虽然访问日程被国内发生的两起哈马斯自杀袭击事件打断,这次访问仍然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以色列人对于沙龙的此次访问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以色列人是在1992年两国建交后突然“喜欢”印度的。印度古老的文化遗迹,众多的印度教神庙,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品种,美丽富饶的自然风光,相对落后的社会面貌以及缓慢的生活节奏,都使以色列人感到心旷神怡。以色列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年满18岁的男女中学毕业后都要到军队服役两到三年,然后再上大学或求职工作,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8.
初访新德里     
在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曾孕育过无数美丽的神话,这说明印度人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当今世界流行的许多寓言、童话和故事中,甚至在《伊索寓言》以及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都可以看到印度文化的影响。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天竺语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当我还未到印度时她的文化早已在我脑海里编织出一幅幅奇异的图景。我置身于新德里的图景中了。现实的图景远比我想象的图景要生动、复杂。是的,正如有些朋友所说,  相似文献   

9.
肉食禁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各异。印度教的核心教义中有牛崇拜与牛保护的条文,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至今仍把禁止屠宰母牛的条款写入法律,饲养着约两亿头牛。印度人口的增长与自然资源的紧缺是“不杀生”教义的基础,也是印度人不得不放弃吠陀时代的牛肉美味的原因。在现代农业条件下,废除杀牛禁规不会给印度的饮食节制带来大的改进。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像印度瘤牛那样为人的生存提供如此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刘半田 《世界博览》2013,(10):54-55
要是世上有足够的火箭和宇宙飞船,第一场大型太空婚礼肯定会是印度人举办的。在各种文化里,结婚都是人生旅程当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在印度,结婚还是家庭的一座里程碑。印度长久以来以奢华婚礼闻名全球,对许多人来说,婚礼象征身份地位,因此许多家庭会省吃俭用数十年,以存钱举办一轮轮马拉松式的聚会和仪式,继而逐步进入婚礼的主题。在印度,结婚几乎就是"排场"、"烧钱"的代名词,根据印度杂志《一周》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印创世神话孕含着对光明的崇拜。印度神话作为玄学思辨的依托,蕴涵着古代印度人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其历史神话化的主体文化是崇尚神权;中国神话注重的是伦理至上的观念,认同的是“天人合一”,神话历史化的实质是崇尚王权。  相似文献   

12.
印度印度人各有自己的幸运数字,除了13是大部分印度人最忌讳的数字外,应该说,并没有哪个阿拉伯数字是所有印度人都钟爱的。印度人青睐单数,比如5、11、21、51、101都  相似文献   

13.
印度音乐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传统,可谓是当今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宝藏"之一。因为印度历史上遭遇多次外来的侵略,所以印度音乐熔铸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印度音乐的音乐文化组成部分一一音乐观念、音乐活动、音乐曲目以及音乐物质文化等四大点作简要的阐述,揭示其民族音乐发展的规律以及它对于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据印度政府官员介绍:在美国软件行业,印度人几乎无处不在。微软34%是印度人;IBM,28%是印度人;英特尔,17%是印度人。去年,印度软件出口额为36亿美元,而中国只有1亿多美元。种种迹象表明——  相似文献   

15.
印度妇女一直深受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虽然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强行打破了印度的自然进程,使大量的农村妇女进入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妇女的状况,但深厚的宗教情结使得已经神圣化了的种姓制度依然支配着人们的心灵。在当时印度人心里。种姓制度是一座很难推倒的心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很多印度妇女真正走出家庭.进入多种职业领域,经济、政治地位有所改善,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印度妇女地位,应该从文化上淡化宗教意识,使妇女真正自觉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6.
正端午刚过,赛龙舟那热闹非凡的景象也许还在脑海中,但中国人或许不太了解的是,在印度居然有和我们一样的“龙舟”比赛的传统。当然,印度古代文化里没有龙,所以这个比赛不叫“龙舟赛”,而是“蛇船赛”。“龙舟”应该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项节日活动了。每逢阴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佳节的时候,人们包粽子、  相似文献   

17.
中印创世神话孕含着对光明的崇拜。印度神话作为玄学思辨的依托,蕴涵着古代印度人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其历史神话化的主体文化是崇尚神权;中国神话注重的是伦理至上的观念,认同的是“天人合一”,神话历史化的实质是崇尚王权。  相似文献   

18.
印度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以一种敏锐冷静的眼光关心移民群体的心理活动,描写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境遇。她的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普遍关注散居国外者的困境问题。小说中带有印度地域色彩的食物描写是小说的特色之一,同时食物也成为散居国外者用于追寻和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符号。食物可以帮助个体寻找精神上的归属感,对于群体来说是文化身份选择和民族认同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12,(3):56
正竞争力的另一面,与中国面临同样问题中国与印度的对比,已经无数次在中外报刊、书作中被提及,201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又以"龙与象之争"为题,进行了大篇幅讨论,实在是一个俗套但有深意的话题。占据全球70亿人口40%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却各行其是,正如印度记者帕拉维·艾雅尔所言:"文化上的鸿沟无法跨越,互不可译。  相似文献   

20.
地域文化的现代诠释——印度当代乡土建筑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印度建筑的成就,得益于不同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对话及本土建筑师的积极探索。文章以印度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回顾印度建筑发展历程,剖析其本土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观,总结出印度当代乡土建筑发展之路。希望能从中得出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以有益于思考与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