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技术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扩大和发展了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也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群体道德失范的现象日益严重。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游戏、虚幻的人际关系中日渐颓废,暴力倾向、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渗透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其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其正确上网。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论述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现状,然后就网络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凸现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进行了着重论述。  相似文献   

3.
张琦 《科技资讯》2010,(21):202-202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促使人类的道德生活从现实社会进入虚拟社会——即网络交往道德生活领域,由此诱发的网络交往道德问题,己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也不例外。正视高校学生网络交往道德问题,探索实践中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进步,但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突现。如何切实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又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进步 ,但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从而导致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突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切实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又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高校对青年大学生应切实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进步,但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突现。如何切实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又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的来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手段,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类型及基本特征的研究,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提高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仅能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交往,而且能健康、有道德的进行网络交往,真正成为能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政治敏锐性,树立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情感教育,鼓励他们走出虚拟交往的误区;强化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给青年带来深刻的影响,冲击着青年的思想观念、心理情感和道德意识,使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契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德育、手段、管理、队伍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青年道德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网络(指因特网,下同)弱化人的道德自律力,侵蚀本位道德,削弱道德的教化作用,淡化主体的道德责任。面对挑战,我们应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加大立法、普法、执法力度,深化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为青年的道德社会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1.
陈建波 《科技信息》2006,(10):75-7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意识心态》中交往的四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与民族发展的关系,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本文还阐述了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人格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道德人格又是特定环境的产物。网络交往建构起来的大学生独特的生存环境,会对道德人格的构成要素产生正负面影响,必然导致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和越轨同伴交往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对94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拒绝、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正...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时代的降临,“上网”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较普遍的行为选择。网络不是泥潭,但也并非一片净土,本在给网络“把脉”辩证分析其给青年大学生带来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鲜明地提高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精神道德建设的思想、旨在增进大学生上网时的“精神屏障”意识,升华其人精神,促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景观,但是与此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益突出,在克服和消解网络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中,培养网民自主的道德意识显得日趋重要和迫切,本文首先讲述了网民道德失范的行为,网络中不道德的行为与网络的特点密切相联;接而论述了网民道德失范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包括网民自身的素质和网民对网络的认识误区;又有客观原因,包括德育体制的不深入和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最后又论述了如何解决网民道德失范的对策:技术控制是基础,培养网民自主的道德意识是根本;加强政府参与管理是手段等。  相似文献   

16.
刘丽瑛 《科技信息》2007,(9):34-34,3
加强技校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是技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拟就技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建设者,他们在生态道德方面存在着认知不全面、情感意志不坚定、行为难以落地等问题,从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增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推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等几个方面下功夫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对增强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美丽的生态文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我意识”并非“为我”意识或“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而是指人的意识对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是精神自我矛盾、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使人具有我之为我的特征,在他的所有活动中显示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个性在智力方面、道德方面和社会思想方面自我形成的年龄期。在这个年龄期,学生的正常的精神发展,取决于他在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在集体的关系中,在智力生活和劳动中,在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离,他们的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全面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网络伦理观念、文明意识、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具有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创造价值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和时代化表述,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与内在动力,更是习近平互联网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出场具有相应的内外生成逻辑,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的吸纳与超越。因此,为进一步构建青年群体的网络伦理精神,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扭转网络空间的社会原子化倾向,必须自觉内化"共同体"意识,加强对青年群体的"世界意识"教育,构建知行合一的德礼机制以夯实这一网络类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