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德行观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行观以儒学的“仁爱”为核心,是体现并贯穿在其义利观、和谐观、国家观、人本观诸方面的道德思想与实践。义利观是其基础,和谐观是精髓,国家观是归属,人本观是出发点,四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这四方面不仅完整体现了儒家德行观的精神实质,而且也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由其特殊矛盾决定的,国家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而民主社会主义却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发生的某些非本质的变化出发,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过时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4.
 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效与其科技体制有重要关系。评判科技体制的优劣,往往需要使用科技体制比较观。传统的两大科技体制比较观--“外国坐标”比较观和“中国本位”比较观均只就科技体制本身而论,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因而给评判结果带来误差。“文化簇”的新比较观对评判中国科技体制更加适用。高度集中的科技体制与中国大一统的历史传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科技成就具有紧密关联性。国家重点支持的、大规模集中的科学体制是与现代科技特征相适应的体制,是现阶段中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墨子的国家观是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其兼爱价值观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一种道德型的国家观;在此基础上,他对国家的功能持积极的、肯定的态度,进而主张君主集权制,把个人完全置于国家的庇护之下.这种国家观并非有意、却不可避免地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应该进一步深化、拓展、整合,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这“五观”教育。“五观”教育各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目的,又相互联系、补充,构成完整的体系。提出“五观”教育,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对于推进新世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重大。在现阶段,应该在深入调查“五观”教育观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和对策研究,以此促进“五观”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8.
波普尔和马克思的国家观具有重大分歧,表现为对国家本质、国家职能、国家未来命运的不同认识.二人国家观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基础.波普尔的国家观在对马克思国家观的批判之外,也表现出对马克思一些观点的认同.他的国家观因此也呈现出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权力限制与国家干预、经济现实与政治幻想之间的矛盾.他们的国家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家与社会、国家和自由的关系、界定国家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强势国家观"是社群主义者根据西方社会的变迁与时俱进地建构起的国家观。其中,新集体主义、积极的集体权利和时代吁求分别是其得以建构的哲学基础、政治基点和现实基础。在此国家观下,社群价值、集体权利、公共利益优先、国家积极作为等成为当时代的又一话语体系和价值导向。这一国家观的提出为当时代的西方社会提供了国家政权建设的又一选择路径,弥补了新自由主义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合法化危机,从而成为可与新自由主义相抗衡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解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利益观。这些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他们因时因地地思考过国家利益,形成了彼此紧密联系又各有突出的国家利益观。  相似文献   

11.
刘小玲  李博文 《科技信息》2009,(9):92-92,69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正义宣言。柏拉图在书中驳斥了正义就是欠债还债、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和不正义比正义有益四种“正义观”,其中还系统的阐述了他追求的正义观是一种社会秩序观,其中包括城邦等级秩序和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这样才能建立起哲学家当王,国家公民各守其职、各尽其责的理想国。此外,正义国家还需要教育制度和公共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国家统一观念的转变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国家统一观念。中国人统一观的这种巨大变化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其创新价值就在于调整实现国家统一的标准,把实现国家统一的成本和代价降至最低,追求的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精神。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13.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形响较大的一股社会政治思潮,其理论极具迷惑性。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观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三个方面着力剖析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以期揭示其反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干部政治参与意识普遍增强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这与我国特定的民族关系结构、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战略的运行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作为公民个体和作为少数民族群体代表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政治参与实践中对国家结构体系、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战略部署的基本态度。自身国家观与民族观结构层次,将会得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谱系观来源于谱学,钟嵘将其纳入诗歌研究领域,在《诗品》中建构起以溯源流、定品第为核心的诗学谱系观,历代文论家对其褒贬不一。正确阐释其谱系观,有助于我们认识钟嵘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诗品》一书的价值。从谱系观的起源及前期影响、谱系观与文学史观之关系、谱系观作为自觉的批评观等方面对钟氏谱系观作综合考察,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稳定观.内容十分丰富,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把”长治久安”和“发展”同“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分别作为根本目标和主要目的,是邓小平稳定观的两个鲜明特征.本文试就这两个鲜明特征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把“长治久安”同“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邓小平稳定观最鲜明的特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既是邓小平稳定观的出发点,又是邓小平稳定观的归宿.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一根本目标出发,小平同志考虑的都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和影响全局的关键性环节.他不是满足…  相似文献   

17.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西藏时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西藏各族群众增进对伟大祖国认同的关键举措,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为理论立足点,以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关系着眼点,以揭批十四世达赖集团反动本质和分裂祖国图谋为问题聚焦点,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为实践着力点,才能够推动其稳步有序实现,打牢西藏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认同的思想基础,聚力奋进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先秦名家是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该学派主要以诠释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并将之抽象逻辑化阐释国家管理。其治道思想以正名为宗旨,以道用为目标,以定名为行为标准,以分离归一为运行形态,以名法统一为约束机制,构成了名家思想的管理体系。以本质观、目标观、行为观、组织观、控制观等构建了管理型名家的治道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追求社会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可持续的全面的社会发展,就要为其寻找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这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贡献率、提高管理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经济质量,而这一切只能依靠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包含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建构主义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其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情境观等一系列思想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和理论基础,在我国课程设计的理念转变与实践应用中也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