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和日本两国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基础,“对西方挑战回应”的态度以及传统文化结构与文化观念嬗变的差别,使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根本不同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在文化上不能以儒滨复兴为前提,只能以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以民族形式为形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根据,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根据。  相似文献   

2.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自商至清历阅数千载而超然独立,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的法制之一,并曾强烈地影响过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法律文化。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与世界的大变动中,经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而至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古老的中华法系才玉碎瓦解,让位于所谓“泰西”法制,中国古代法制跨入了近代历史。 近现代的法律改革是各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各国法制史的关键一页。这一页对东方各国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发展前途。中国法律近代化变革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此,专家已多有宏论,无须赘述。除此而外,包括中国在内的近世各国法律变革,无一不奉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学说为圭臬,以西方法律缺席为范式,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但是,对基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特点,却鲜有论者,或有涉及,亦多限于政治评判而少学理分析。然而,对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特点及其根蒂的探究,其意义决不仅限于对中国法制史的深入诠释,它对我们今天现代化法制建设亦必定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敏熙 《科技信息》2010,(22):161-161,163
东方岛国日本与泱泱大国中国无论从国土的广阔程度看还是从文明史历史来看都不可相提并论。广阔的土地和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并没有让中国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近代开始反而落后于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日本。本文试从国土及文明史所产生的精神作用的视角来论证两国近代差距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在清末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学教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清末的法制现代化。同时也指出,就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来看,清末法学教育对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有着加速和阻滞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唐代立法语言作了一定的探讨 :一是唐代立法简介 ;二是唐律语言文本结构的特点 ;三是唐律法律术语及语句的特点 ;四是唐律语言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进,化学即已传入我国,为我国化学教育开辟了新纪元.了解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化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化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就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我国学校化学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晚期在美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爆发了持续二三十年的农业危机.造成这次农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盲目扩大生产导致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联邦政府的土地、财政金融政策等也对这次农业危机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法律在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和司法程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受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19世纪法国的世界殖民网络及法中关系为背景,以法国传教士的活动为线索,探讨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法国对中国藏族地区所采取的非军事侵略态度,并对其采取这一态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传教运动复兴之时,中国北京出现了一所美国的中国研究学院,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这所学校成长为世界中国研究中心。它的沿革历史记录了二战前后的中关关系、中日关系以及整个远东局势的发展轨迹,它的成长体现了美国中国学从传教士汉学向学院式现代中国学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化呈现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国民党政府推行的现代化实践和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探索,两者性质迥异、渐行渐远,最终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中国共产党日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有机相结合,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大规模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78年到20世纪末我国居民消费价值观的变迁可以从居民吃、穿、住、用、行的变化中得到反映,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变换,展示出居民消费价值观的更新层面。  相似文献   

13.
徐书墨 《晋中学院学报》2010,27(1):38-40,7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传教运动复兴之时,中国北京出现了一所美国的中国研究学院,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这所学校成长为世界中国研究中心。它的沿革历史记录了二战前后的中关关系、中日关系以及整个远东局势的发展轨迹,它的成长体现了美国中国学从传教士汉学向学院式现代中国学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