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N_D_1_乙基_2_羟基)乙基]_马来酰亚胺_苯乙烯共聚树脂Ⅲ用KM_nO_4氧化得到带旋光活性氨基丁酸基团的树脂Ⅳ;后者水解后得到氨基丁醇和氨基丁酸.发现Ⅲ上D_I用KM_nO_4氧化时氧化降解损失极少.文章讨论了氧化剂用量、温度、溶剂、相转移剂及树脂容量对氧化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均配型脒基镧[CyNC(CH3)NCy]3La(Cy=环己基)能较好地引发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的聚合,并且聚合转化率随催化剂与单体的摩尔浓度比的提高而增加,而温度对聚合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以生产香兰素的主要副产物对-氨基二甲苯胺为原料,通过缩合、环化等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总收率大于75%.并用元素分析、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光谱以及1HNMR谱等观测手段,对合成化合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4.
作者应同Collins试剂氧化2-邻苯二甲酰(抱)亚胺基丁醇-(1),得到2-邻苯二甲酰(抱)亚胺基丁醛,制备了产物的2.4-二硝基苯腙衍生物。文章讨论了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发现在二氯甲烷回流温度下产率最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一种新的1D配位聚合物[Ni(bbi)(3,5-tp)2(H2O)2]n(1),[bbi=1,4-二咪唑基丁烷、3,5-tp=3,5-二硝基苯甲酸根],并通过红外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753(5),b=13.233(3),c=10.132(2),β=101.96(3),V=2984.2(10)3,Z=4,R1=0.0448,wR2=0.1247。此外,室温下,固态标题化合物的荧光性质也被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5-氨基-2-[1-(2,4-二氯苯氧基)乙基]-1,3,4-噻二唑与取代苯甲酰氯的酰化反应,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1-(2,4-二氯苯氧基)乙基]-5-芳酰氨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Ⅱa~f,其结构经1HNMR、IR和元素分析方法证实.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试验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化学修饰[NiFe(CN)_6]~(2-/1-)电极在NaBr或KBr(以NaNO_3或KNO_3为支持电解质)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发现该电极对Br~-的电化学氧化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并对其催化机理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D+—葡萄糖电化学氧化制备D_+—葡萄糖酸盐方面,[NiFe(CN)_6]~(2-/1-)电极是一种优越的电极材料,在反应过程中NaBr起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在Ni电极上化学修饰Ni[Fe(CN)_6]~(2-/1-)膜的形成过程中,支持电解质阳离子对膜的复盖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阳离子在Ni[Fe(CN)_6]~(2-/1-)电极上不同程度的特性吸附所引起的,经研究发现,膜的稳定性还与支持电解质阳离子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9.
针对2-[(1’S,2’R)-(2’-羟基-1’,2’-二苯基乙基)氨基]-3,4-二酮环丁烯硫醇钠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它与常见金属离子的作用。实验表明,该化合物是一个优良的手性配体。  相似文献   

10.
针对2-[(1’S,2’R)-(2’-羟基-1’,2’-二苯基乙基)氨基]-3,4-二酮环丁烯硫醇钠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它与常见金属离子的作角。实验表明,该化合物是一个优良的手性配体。  相似文献   

11.
镧系元素配合物[C_4H_9O]~ [Ln(S_2CNC_4H_8)_4]~-(Ln=Pr和Sm)是从LnCl_3和NH_4(S_2CNC_4H_8)在THF中反应45h而得到的。[C_4H_9O]~ [Ln(S_2CNC_4H_8)_4]~-的晶体和分子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获得,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C,单胞参数分别为a=1.2233,b=1.5220,c=1.8308nm,β=98.62°(Pr—配合物);a=1.2208,b=1.5200,c=-1.8352nm,β=98.59°(Sm—配合物),晶体结构是从Patterson和Fou—rier方法解得,并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后偏离因子R=0.057(Pr)和R=0.042(Sm)。两个化合物是属于异质同晶,它们阴离子部分是由Pr和Sm原子和配位体的八个S原子构成扭变的三角形十二面体的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6-氨基-5-氰基-4-(2-羟基)苯基-3-甲基-1-苯基吡啶[2,3-c]并吡唑(1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发现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引起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在292,298,307 K,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2.71×104, 2.41×104, 2.62×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13,1.15,1.09.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测得了1f与BSA相结合距离(r)及能量转移效率(E).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