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8月-2010年6月,对中街山列岛海域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共34种,分别隶属于3门26属,其中红藻17属19种、褐藻4属6种、绿藻5属9种,均为亚热带和温带种类。网箱框架附着海藻的生物量及种类均多于绳索及网具附着海藻。该海域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开始上升,春季达到鼎盛期,夏季逐渐消失,秋季又开始附着生长。  相似文献   

2.
2004年7~11月,对南麂马祖岙海区养殖的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和厚壳贻贝的附着生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附着生物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栖息密度、生物量及波动特征。结果表明,附着生物共有41种,隶属于9个生物门,其中节肢动物有10种,为最多;锯额豆瓷蟹、三角藤壶垂直分布最广;主要优势种为三角藤壶、牡蛎等,不同养殖贝类有不同的优势种;养殖贝类的外部形态与附着生物的附着效果有较大的关系,附着生物对附着体有一定的选择性,台风对附着生物的附着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在养殖生产中可利用改变吊挂水层、错开附着时间、使用药物等防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附着藻类多样性和TLI的府河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府河是白洋淀重要的源头河流,其水质直接影响白洋淀水质的优劣.为了了解府河水质的时空变化,2016年4月至11月在府河设置10个采样点,在白洋淀的鲥鯸淀设置1个采样点,对府河附着藻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府河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营养评价,分析了其对白洋淀水质的潜在影响. 结果表明:1)府河附着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优势种,共计6门147种(属).从时间维度上,夏季分布最多,秋季分布最少.从空间维度上,鲥鯸淀采样点的种类最多,东湖采样点的种类最少;2)府河附着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M)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夏季普遍高于春秋两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秋季较高,H'、M和J最高值均出现在鲥鯸淀采样点,H'和M最低值均出现在望亭采样点,J最低值出现在东湖采样点;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表明,春季和夏季水体中以轻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为主,秋季水体主要以中营养程度为主.从空间维度上看,北湖和鲥鯸淀采样点的TLI普遍较低.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府河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府河水质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的现象明显,秋季水质最优,春季水质最差,上游水质最差,北湖水质最好.本研究利用2种评价方法对府河水质进行了评价,为府河和白洋淀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对大庆市大龙虎泡、红旗水库、黑鱼泡、东湖水库不同水体进行了浮游藻类的采集及分类鉴定;利用浮游藻类的生物量、优势种以及藻类群落组成等指标评价了水质。结果表明:四水体有浮游藻类6门,即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甲藻门;四水体的优势种均为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水体均出现富营养化。根据研究结果,应对四水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相似文献   

5.
几个养殖海区网箱附着生物主要种类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4月—12月,对浙江佛渡、象山和大陈海区进行了网箱网衣主要附着生物的定量、定性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三个试验海区网箱网衣附着生物的种类主要有水螅虫(包括簸枝螅、管状真枝螅、殖螅等)、海葵、麦杆虫、沟虾、藤壶、贻贝、牡蛎、多管藻、石莼、浒苔以及底栖硅藻类等,其中造成较大危害的主要附着生物种类是水螅虫和海葵。同时,试验基本摸清了三海区网箱网衣主要附着生物种类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藻坪装置在亚热带秋冬季低温环境下的适用性,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评估以绿藻门的丝藻属(Ulothrix)为优势藻属的藻坪装置对配制的模拟水样和高氮磷污染劣Ⅴ类水质的原水的氮磷去除效率.结果表明,15℃低温条件下,以绿藻门中的丝藻属(Ulothrix)为优势藻种的水样进行挂膜实验,平台上藻类的生长速率为(2. 90±0. 33) g·m-2·d-1.经丝藻型藻坪处理,原水及模拟水样中的ρ(DO)均稳定在10. 00 mg·L-1左右.原水中总氮去除率为37. 1%~69. 8%,总磷去除率为60. 0%~84. 0%,藻坪平台上藻类生长速率为(2. 49±0. 35) g·m-2·d-1,处理后,原水可达Ⅲ类水质标准.模拟水样水体中总氮、总磷的去除率以及平台上藻类的生长速率皆高于原水.运行两种水样的藻坪装置,平台上藻类均主要由绿藻门、硅藻门组成,其中以绿藻为优势门类,占藻类总生物量的比例为74. 2%~82. 0%,且绿藻门中始终以丝藻属(Ulothrix)为优势藻,硅藻占藻类总生物量的比例为17. 7%~23. 5%.结果表明,丝藻型藻坪装置挂膜的藻群结构较为稳定,对水体具有一定的充氧效果,且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  相似文献   

7.
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池外海选取8个样点, 调查分析主要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并识别其相关关系。在滇池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9 属84种, 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 占59.2%, 其次是蓝藻门, 占16.67%, 硅藻门占5.95%; 全年蓝藻门占优势, 春季隐球藻(Aphanocapsa sp.)占优势, 其他季节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表明: 1) 藻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一致, 与藻类组成的季节演替以及不同藻类的生物量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2) 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较小, 季节变化不显著; 3) 藻密度和生物量与TP正相关, 与 NO3-和N:P负相关; 而H与TP负相关, 与NO3-和N:P正相关; 4) 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 滇池最重要的优势种微囊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pH、NH4+和TP浓度正相关, 与NO3-、N:P、TN、DOC和TOC的浓度负相关。推测除环境因子外, 绿藻、硅藻等优势度较小的藻类受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种间竞争和捕食等), 掩盖了环境因子对藻类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集天然湿地中的狐尾藻、凤眼莲、睡莲3种水生植物,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3种水生植物表面附着细菌群落,探究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并分析环境因子对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3种水生植物附着细菌主要有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这3种植物表面附着的细菌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类似,在属水平上丰富度及演替特征存在差异,主要与植物茎叶面积、植物分泌物质及植物茎叶光合作用强度等因素有关;(b)在属水平上,这3种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季节演替是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自发进行的过程,不受外在单一因子的限制,是宿主植物和外部水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环境变化对附着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程度高于植物种类,环境因子的CCA分析表明温度、pH、TN是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山区河道型水库山口岩水库浮游植物种类、优势种、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时空变化,于2016年10月中旬(秋季)、2017年7月中旬(夏季)对山口岩水库开展了2次野外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山口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口岩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4目22科38种,其中,主要由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组成;2016年10月中旬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6科27种,2017年7月中旬共鉴定出6门17科24种。夏季浮游植物丰度显著高于秋季,夏季优势藻类为微囊藻、鱼腥藻、美丽隐球藻,秋季优势藻为微囊藻、美丽隐球藻、华美色金藻、点平列藻、长肋根管藻,优势藻类季节性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夏季浮游植物丰度水库中游下游上游,夏季优势藻类和理化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可能受总氮总磷的影响。山口岩水库浮游植物秋季群落Shannon指数(H)、均匀度(J)、丰富度指数(M)均高于夏季,采用多样性指数法、丰富度指数法和优势种指示法评价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山口岩水库整体水质2016年秋季为α-中污染,2017年夏季为重污染。  相似文献   

10.
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演变(1980-2006年)和富营养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0年、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2005年、2006年等年份对红枫湖的调查资料,总结了过去26年来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等的主要变化: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在26年内由每毫升几百个增为几万个,夏季为藻类数量的高峰期,蓝藻数量始终占优势,绿藻和硅藻数量变化不大。种类上始终以绿藻和蓝藻占优势,硅藻次之,藻类种类趋于小型化。以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变化作为主要指标,对红枫湖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红枫湖水库26年来的富营养化过程是贫营养至中度富营养—富营养—重富营养,污染过程是轻污染至β-中污染之间—中污染—重污染状态变化,近年红枫湖水库水体有向中污染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连西中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生态学特征,共布设了4个采样断面,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了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经济海藻44种,隶属于4门21属,其中绿藻门12种,褐藻门9种,蓝藻门1种,红藻门22种.经济藻类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藻类种类数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特点,各季节红藻门种类数最多,其次为褐藻门和绿藻门,蓝藻门最少.优势度分析表明,角叉菜为主要优势物种,随着季节变化,优势种组成有所不同.各采样断面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体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表现为各断面的经济海藻种类在不同季节具有一定差异性;垂直结构特征表现为低潮带分布的经济藻类种类最多,以红藻为主;其次为中潮带,以褐藻为主;高潮带分布的藻类最少,以绿藻为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秋、冬季,且各采样断面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2008年1月间,调查了上海市城区四条不同生态类型河道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结合同步测定的水质理化指标,对河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与水体污染程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四条河道中共鉴得藻类7门150种,其中绿藻门61种、蓝藻门27种、硅藻门24种、裸藻门23种、黄藻门11种、隐藻门3种和甲藻门1种.从整个冬季来看,四条河道的藻类种类数差异不大,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呈现为朝阳河(78种)>午潮港(76种)>横港河(74种)>曹杨环浜(72种),其中优势种均属于蓝、绿和硅藻门;从细胞密度和生物量上来看,四条河道所含浮游藻类密度为朝阳河>曹杨环浜>午潮港>横港河,且藻类密度较大的均为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其生物量为曹杨环浜>朝阳河>午潮港>横港河,两者虽略有不同,但是上述两项指标的大体趋势相同,均显示为富营养型.四条河道中的氮、磷含量均超过富营养化发生的浓度,两者的含量与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藻类密度与水体中的磷呈显著负相关,与氮呈显著正相关.应用多样性指数对四条河道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其中朝阳河的水质最差,其次为横港河和午潮港,曹杨环浜的水质较好;研究发现运用生物多样性参数对小型河道的水质进行评价其结果偏于理想,与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对城市河道中的水环境进行评估时,运用生物多样性参数时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丝状绿藻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丝状绿藻种植水添加到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液中,测定其生物量的变化. 结果发现丝状绿藻团集纲毛藻和鞘藻种植水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表现为一定的低浓度(≤10 %)时有促进作用,高浓度(≥25 %)时具有抑制作用,其中纲毛藻最高浓度处理组(第7 d)的栅藻生物量只有对照的1/6,抑制率为74 %.试验指出2种丝状绿藻所有种植水浓度处理组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微囊藻的浓度阈值均明显低于栅藻(P<0.05). 比较发现纲毛藻种植水对栅藻和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均强于鞘藻(P<0.05).  相似文献   

14.
文中分析了厦门港杉木挂板(月、季板)上附着硅藻的周年(1986-12~1987-11)样品,同时进行了附着初期演替试验。共鉴定出附着硅藻80种和变种,隶属31属,优势种为多枝舟形藻(Navicula ramosissima)和狭窄双眉藻(Amphora angusta),附着量年高峰出现在秋季9月,为2×10~6个/cm~2;演替过程试验表明:水中附着的种类(舟形藻属(Navicula),双眉藻属(Amphora)先于竖直附着的种类(菱形藻属(Nitzschia)、针杆藻属(Synedra))附着,附着量在7~14 d之间递增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2019年4月对贵州草海退耕还湿的自然湖滨区、人工湿地恢复区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区周丛藻类的物种组成、生物量、群落多样性等进行了调查,探讨不同区域周丛藻类群落的差异及影响周丛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草海沿岸带周丛藻类隶属6门8纲19目34科75属84种,其中绿藻门39种(46.43%),硅藻门23种(27.38%)、蓝藻门15种(17.86%)、裸藻门4种(4.76%)、甲藻门2种(2.38%)和金藻门1种(1.19%)。3个区域共同的优势种是颤藻(Oscillatoria sp.)、舟形藻(Navicula sp.)和裸藻(Euglena sp.)。除此之外,自然湖滨区优势种还有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栅藻(Scenedesmus sp.)和水绵(Spirogyra sp.),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区优势种还有颗粒直链藻(Aulacoseria granulate)、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异极藻(Gomphonema sp.)和水绵(Spirogyra sp.)。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区周丛藻类叶绿素a含量高于自然湖滨区和人工湿地恢复区。人工湿地恢复区周丛藻类的干重(DW)和无灰分干重(AFDW)最高,自然湖滨区最低。自然湖滨区水质最好,多样性最丰富,而水质较差的人工湿地恢复区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区藻类种类较少,优势种属单一。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采样区域周丛藻类群落相似性指数较低。RDA分析结果表明总磷(TP)、总氮(TN)、和铵态氮(NH~+_4-N)是影响草海沿岸带周丛藻类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讨树种与树皮藻类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于2020年11月采集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6种常见树种的树皮藻类样品。初步检出3门3纲7目10科11属15种树皮藻类,种类组成以蓝藻和绿藻为主。团集共球藻(Trebouxia glomerata(Waren)Ahmadjian)、土生绿球藻(Chlorococcum humicola(N?g.) Rabenhorst)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Beijerinck)在所有树种上均有分布;在雪松(Cedrus deodara(Roxb.) G. Don.)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 Franco.)这2种裸子植物树皮上未检出蓝藻。不同树种两两之间的藻类群落相似系数(S_c)在0.38~0.80之间;被子植物中"粗糙"树皮树种与"光滑"树皮树种的藻类群落相似系数为0.73;具有"粗糙"树皮的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树种的藻类群落相似系数为0.42。树皮藻类生态学研究以粗糙程度反映附着基质特征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7.
对山西太钢炼钢废水池中藻类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经鉴定共有藻类植物6种,隶属于3门、4科、5属,其中蓝藻门种类最多,有3种,隶属1科2属;其次为硅藻门,有2种,隶属2科2属;最后为绿藻门,有1种,隶属于1科1属.其中,优势种为纸形席藻(P.papyraceum),且其他藻类均附着生长在纸形席藻上.文章旨在为今后研究特殊环境下藻类的适应性及工业污水净化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广州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池的藻类群落结构进行为期1 a的调查。共发现藻类20种,分别归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其中,优势种类是蓝藻门中的席藻Phorm idium spp.。渗滤液中藻类数量和生物量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3.47×108ind.L-1和144.70 m.gL-1。藻类生物量的年动态表现为冬春高、夏秋低,生物量最高的2月份达352.81 mg.L-1,最小的8月为20.50 m.gL-1。渗滤液中藻类群落的Shannon-W iever多样性指数的年变化类似于群落生物量的格局。渗滤液藻类生物量、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种席藻的生物量与月平均温度、月雨量和NH+4-N呈负相关关系,而与COD、NO3--N、TP、O rtho-P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桂林漓江流域藻类生态分布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定量研究漓江流域不同区段的藻类群落组成及生态分布,运用现代数学生态学方法,对定量数据进行聚合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漓江流域藻类中较普遍分布的分类群为黄藻门(Xanthophyta)的黄丝藻属(Tribonema),角绿藻属(Goniochloris),绿藻门(Chlorophyta)的鼓藻属(Cosmarium),水绵属(Spirogyra),绿球藻属(Chlorocoum),栅藻属(Scenedesmus)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的舟 藻属(Navicula),羽纹藻属(Pinnularia),桥弯藻属(Cymbella),脆杆藻属(Fragilaria),针杆藻属(Synedra)等等,藻类群落分布与水体环境状态密切相关,群落组成能够反映水体质量,藻类的生长繁殖与环境表现为物种多样性和营养多样笥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厦门海区海上交通设备的附着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1960-62在厦门海区对各种船只、码头、航标、海底电缆及海中其他建筑物的附着生物的调查结果。报导其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各种生态类型的划分及其生态特点,对影响附着生物的主要生态因子也加以初步探讨。 初步鑑定14个藻类种属和109种附着动物。藻类的优势种属是:硅藻、水云、浒苔、石蒪及鹅肠菜等。动物的主要优势种:在船舶上的是布纹藤壺、(?)牡蛎、中胚花筒(?)等11种,在海底电缆上的是紫红藤壼、海百合及孔苔虫等8种,在潮间带建筑物上的是白纹藤壼、(?)牡蛎及棘刺牡蛎等6种,附着量的最高记录:船舶是3.73Kg/M~2,浮筒及浮码头7.68Kg/M~2,海底电缆8.10K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