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微卫星DNA多态性在海南和广西恒河猴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方法利用11个微卫星位点,对来自这两个地区的恒河猴进行了遗传检测,并通过POPGEN32软件计算各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杂合度(H)。结果所选择的11个微卫星位点均存在高度的遗传多态性,H为0.6848~0.8785;PIC为0.5826~0.8345;Ne为3.0000~7.1553。以11个微卫星标记为测度,广西恒河猴的Ne、PIC和H的平均值均高于海南猴,分别为4.2583、0.7090、0.7706(广西恒河猴)和4.2054、0.7025、0.7656(海南恒河猴)。结论这种差别可能与地域来源有关。这些研究为微卫星标记分析恒河猴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两种抗应激剂对恒河猴热应激的影响。方法将6只恒河猴随机分为A,B两组采血做9项血液学及9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A组日粮中每只添加VC300 mg/d和VE50 mg/d;B组日粮中添加0.2%苜草素,饲喂两个月后分别将A、B两组恒河猴放入(32±1)℃,湿度70%猴房内,1 h后采血,测定相应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两组动物血液学各项指标试验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而血液生化值呈现:A组试验后AST、ALP、LDH分别为(101±23.64)U/L,(623.67±233.12)U/L,(1384.33±807.66)U/L,试验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B组试验后TP、ALB分别为(83.83±16.32)g/L,(38.53±0.57)g/L;试验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VC和VE在恒河猴抗热应激过程中主要作用于维持血液中AST、ALP、LDH的活性稳定,而苜草素主要作用于维持血液中TP、ALB的稳定,两种添加剂能有效提高恒河猴抗热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对中国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l型部分基因进行携带情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序 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方法对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30只谱系清晰的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的32个MHC I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采用的32对引物中,中国恒河猴可检出携带23个MHC—I等 位基因,但基因携带频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由3.57%至82.14%不等。结合遗传谱系分析,判断A1·21和b.2睾05 之间以及B·04和B·30之间可能就是连锁的。结论中国恒河猴携带能控制病毒复制的MHC I型基因位点的 频率较高,其基因携带频率与已发表的印度恒河猴携带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促进中国恒河猴在AIDS研 究中的应用,以及为建立携带特定MHC I基因实验猴小种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摸清B病毒(BV)感染现状,从而有效降低BV在恒河猴群中的感染率。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恒河猴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检测样品629份,其中350份呈BV抗体阳性,10份血清呈BV抗体可疑,其余血清为抗体阴性。结论种猴(≥11周岁)BV感染率89%;青年猴(3~10周岁)BV感染率39.2%;幼龄猴(≤2周岁)BV感染率7.6%。随着年龄的增长,恒河猴群中BV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微生物中胆碱脱氢酶活力的方法。通过测定549nm波长下电子传递体系PMS(吩嗪二甲酯硫酸盐)-cty.c(细胞色素C)光吸收值的增加,就可以计算出胆碱脱氢酶活力。利用此方法测定了大肠杆菌胆碱脱氢酶热激诱导前后的活力,结果发现受到诱导的大肠杆菌中胆碱脱氢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健康恒河猴在清醒状态下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60只2-3岁健康恒河猴,体重2-3.5kg; 雌雄各30只;在环境安静、动物清醒状态下,测定I、Ⅱ、Ⅲ、aVR、aVL、aVF六个导联的心电图变化,并计算平均心 率,平均心电轴,P波、QRs波群和T波的振幅,PR间期、QT问期等指标。结果60只恒河猴均为窭性心律,并发 现在肢体Ⅱ导联中,P波均为向上直立波,Ⅱ、Ⅲ、aVF导联中大部分恒河猴没有s波,aVR导联中大部分恒河猴没 有Q波。雌性恒河猴R波电压平均值明显高于雄性恒河猴平均值(P<0.005)。恒河猴P波较尖,QRs波群多样 化,QT问期的K值范围是0.298 4-0.030,ST段位于等电位线,T波以圆滑为主,Ⅱ导联中绝大部分为直立。结论 此研究建立了恒河猴心电图相关基础数据,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饲养条件对恒河猴脱毛恢复的影响,找出影响恒河猴脱毛的因素。方法比较不同饲养环境下恒河猴脱毛的恢复状况。结果半开放式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脱毛恢复状况明显好于大栏式饲养条件。结论半开放式饲养条件有利于恒河猴的脱毛恢复,改进饲养管理条件是改善恒河猴脱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恒河猴为被试,选择人类面孔、几何图形和食物3个范畴的刺激。为使恒河猴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反应,经过了3个连续训练步骤(同时辨别、相继辨别和重复启动范式)。结果表明,恒河猴通过训练,能和人类共享一种重复启动实验范式,且正确反应率达到90%所需训练时间具有刺激范畴依赖性。讨论了恒河猴重复启动实验范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是用光镜及电镜探讨鱼卵透明带粗提品对恒河猴进行兔疫后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光镜(LM)和电镜(EM)观察免疫猴肾。发现肾小球大多数毛细血管管腔均被增生的系膜细胞堵塞,增生细胞胞浆呈中等度的PAS阴性反应,个别肾小球出现有PMN侵润。基底膜呈灶性增厚,在基底膜与上皮细胞足突之间,可见有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形成“小丘”,上述结果说明这是典型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说明,鱼卵透明带粗提物有强的抗原性,对恒河猴能激发抗体产生。免疫猴出现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与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暴发类麻疹综合症的恒河猴病料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有副粘病毒粒子,然后分别合成了麻疹病毒及犬瘟热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病料进行RT-PCR扩增,从发病死亡的恒河猴脏器中扩增到犬瘟热病毒核蛋白基因287bp的特异片断,而麻疹病毒的检测为阴性.扩增到的犬瘟热病毒核酸片段经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的犬瘟热病毒毒株进行了比较,发现死亡恒河猴脏器中扩增到的片段序列与犬瘟热病毒疫苗株Onderstepoort、标准野毒株A75-17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恒河猴发病的病原体为麻疹病毒属的犬瘟热病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SIVmac感染的食蟹猴、恒河猴外周血粒系统变化情况。方法 常规方法进行白细胞 (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DC)。结果 感染了SIVmac的恒河猴、食蟹猴其外周血粒系统变化与人类AIDS外周血变化相似 ,显现规律性的白细胞数量、形态变化。感染SIVmac病毒两周后 ,恒河猴、食蟹猴的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 ,异型淋巴细胞数开始上升 ,随后白细胞总数持续回升至高峰 ,8周后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数下降 ,其中三只食蟹猴先后于 8周后死于病毒血症和早期死亡 ,余 1只猴白细胞总数于 12周后仍持续下降。结论 本文中描述的现象同人类HIV AIDS的诊断标准实验检查部分中提及的基本一致。另外 ,本实验还表明恒河猴、食蟹猴对SIVmac毒株的实验感染是敏感的 ,食蟹猴对SIVmac更敏感  相似文献   

12.
氯胺酮对恒河猴的麻醉剂量与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恒河猴(Macaque)在进化上较接近于人类,广泛用于医学生产学、行为学、进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对30例恒河猴用氯胺酮进行首次肌肉注射麻醉,探讨氯胺酮对恒河猴的麻醉剂量与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30例恒河猴分别来自湖南长沙、四川西昌,均系5~8岁育龄期健康恒河猴,人工饲养时间两年,营养状况中等[1]。将30例恒河猴分为雌性非妊娠组(组Ⅰ,n=10),雄性组(组Ⅱ,n=10),妊娠组(组Ⅲ,n=10),妊娠组恒河猴的月经龄为40~66d。1-2 实验方法 实验前禁食24…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原识别和抗原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DC细胞在恒河猴外周血及淋巴结组织中的细胞亚群及其分布频率进行初步观察.取健康源恒河猴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结,从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不同亚群的DC细胞在其间的分布.结果表明,外周血及淋巴结中DC细胞比例均较低,但外周血中DC比例略高于肠系膜淋巴结.mDC亚群占总DC细胞数比例高于pDC细胞亚群,而肠系膜淋巴结中mDC比例相较外周血中有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显著.测定了健康源恒河猴各亚群DC细胞在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的基础数值,为相关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国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型部分基因进行携带情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方法对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30只谱系清晰的中国恒河猴(Macacamulatta)的32个MHC I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采用的32对引物中,中国恒河猴可检出携带23个MHC I等位基因,但基因携带频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由3.57%至82.14%不等。结合遗传谱系分析,判断A1*21和A2*05之间以及B*04和B*30之间可能就是连锁的。结论中国恒河猴携带能控制病毒复制的MHC I型基因位点的频率较高,其基因携带频率与已发表的印度恒河猴携带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促进中国恒河猴在AIDS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为建立携带特定MHC I基因实验猴小种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1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物学特点1.1动物分类学位置猕猴(Macaca mulatta)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动物。猕猴实际上是猕猴属猴的总称,共有12个种、46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有5个种,包括恒河猴、熊猴、红面断尾猴、台湾岩猴和平顶猴。  相似文献   

16.
毛耳猴是 Anderson在1879年根据我国云南得到的标本定名的,其学名为“Macacuslasiotis”,1951年Ellerman与 Morrison-Scott将它放在恒河猴指名亚种 Macacamulatta mulatta中,发表一百多年来,未见有毛耳猴的详细报道。作者于1980年2月至1981年4月收集了40多只毛耳猴的标本,对它的形态和分类作了研究,认为川西南及滇西北部的毛耳猴应是恒河猴的一个亚种,即川西亚种(Macaca mulatta lasiotis Anderson)。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一种新的酶结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了该结合物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中的初步应用。通过2-亚氨硫杂戊烷的修饰反应,在葡萄糖脱氢酶、抗体(IgG)分子上分别引入新的游离巯基。巯基化的葡萄糖脱氢酶和免疫球蛋白G之间,通过双功能试剂二马来酰亚胺甲醚(进行)偶联,偶联产物由Sephacryl S-300柱层析纯化。按非竞争性固相双抗体夹心法,将精制的IgG-葡萄糖脱氢酶(A)结合物用于人白蛋白(Ⅰ),人甲胎蛋白(Ⅱ)和牛胰岛素(Ⅲ)的定量检测。在0~10 ng/mL范围内,Ⅰ和Ⅱ与A活性均呈良好的线性相关;但Ⅲ与A活性之间没有任何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ELISA检测试剂盒,探索一种恒河猴血清抵抗素(Resistin)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初步建立各年龄段恒河猴血清抵抗素的正常参考值。方法选择用于人抵抗素检测的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对恒河猴血清进行抵抗素的测定;按年龄段将实验猴分组,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每组10只,制备血清,检测抵抗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建立各年龄段恒河猴血清抵抗素的正常参考值。结果用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恒河猴血清抵抗素数值稳定,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的血清抵抗素正常参考值分别为(6 510±1 730)pg/mL、(5 880±1 250)pg/mL和(1 760±920)pg/mL,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的趋势,老年组极显著低于幼年组和成年组(P〈0.01)。结论人抵抗素ELISA检测试剂盒可以作为一种对恒河猴血清抵抗素定量的临时快速的检测方法,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清抵抗素正常参考值有逐步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9.
TTC-脱氢酶还原法测定滇重楼细胞活力优化条件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脱氢酶还原法对超低温保存后的滇重楼地下茎进行细胞活力测定,旨在探索出一套更加简单、快速和准确的细胞活力测定方法.方法:选取TTC-脱氢酶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过程中的TTC溶液浓度、pH值、反应温度、...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玻片免疫酶法(IE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查了来自广西不同来源恒河猴B病毒的相关抗体。结果表明:广西野生恒河猴受B病毒的感染较为普遍,来自龙虎山及扶绥保护区的猴,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分别是79.7%和75.3%。来自穿洞河及布柳河保护区的猴,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分别是26.1%和28.9%。大新保护区猴阳性率为57.1%。在不同组猴中,小群关养组猴相关抗体阳性率最高,野生猴次之,自繁猴最低。三组间,猴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极显著(P<0.05),经ELISA检查确定为阴性的猴,用IEA检查出7.5%(15/200)的猴被判定为阳性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