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第二册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基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课本注:[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3.
(一)字形衍变:大与太“大”,与“太”,今音殊异,字形有别.但历史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大”、“太”本同出一宗,后来衍变而异.篆文“大”“象人形”(见《说文》).“象人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参天地,是为大”(见段氏《说文解字注》).《广韵》徒盖切,读如tài,湖南、四川有人读“大”为“tài”乃古音之遗;又音转作唐佐切(泰、歌之转),陕西人、山西晋南人也读“大”为“tuo”;《集韵》他达切,即普通话之dà.“太”不见《说文》,它作为后出字脱胎于“泰”.《说文》“泰,滑也,从艹从水大(tài)声,(?),古文泰”.从艹从水者,以手掬水,则水易从指缝中流出,故训“滑”.“泰”隶省作“汏”,(与浙米之“汏”同形,后人误为“汰”),则“泰”之本义也由“汰”来表达(今淘  相似文献   

4.
《五人墓碑记》“钩党之捕”,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注:“搜求逮捕党人。指魏忠贤大捕东林党人。钩,牵引,有搜求之意。”按:课本注把“钩”释为“牵引”是准确的。《后汉书》卷八《孝灵本纪》:“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死  相似文献   

5.
《五亭记》全名为《白蘋洲五亭记》,是白居易六十八岁“得风痹之疾”那年,在洛阳应友人湖州刺史杨汉公之请,根据杨汉公送去的五亭图而写的一篇记文。全文刊载在明《万历湖州府志》卷四第十三、十四页。  相似文献   

6.
《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不知何所指,后人纷纷推测,很难作出结论。《史记》屈贾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传中又引《怀沙》。看来在司马迁的时候,确认这些作品是屈原写的(大概包括《九章》全部)。《楚辞》所收其他各篇,就很难置信了。而《远游》一篇尤其可疑,很可能是汉人的作品。篇中所言冲举不死之说,出于秦以后方术之士“悲时俗阨迫之,愿轻举而远游”,和《离骚》的宁死不忍去其国的意思是迥不相侔的,  相似文献   

7.
论宋祁的诗     
一、宋祁(998——1061)兄弟与《西昆酬唱集》作家杨亿、刘筠的关系宋初的《西昆酬唱集》,深为后世所诟病。当时论家,除了谩骂式的《怪说》作者石介以外,触及这本诗集的特点的说法,有“多用故事,语僻难晓”“务积故实,语意轻浅”“声韵偶丽,鲜及理之文”,还有“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等等。关于“西昆体”的影响问题,后世又有一种奇怪的说法,清初的冯武,以怜悯的口气哀叹“西昆”诗风“不隔一朝,遽尔湮没。”意思是宋真宗以后,西昆体诗即销声匿迹,无人过问了。近年有一部文学史教本,芟弃当时所有带分析性的意见,肯定了冯武的话,并加以推衍,说西昆体诗出现以后即遭到历史的冷落,是理该如此云云。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9.
当五四文学革命的洪涛在中国汹涌澎湃之际,“诗体大解放”的壮潮,神速、迅猛地冲坍文言旧诗的堤坝,以鲜活灵动的现代白话诗使诗坛色彩为之一新。在这新诗创作、讨论的热潮中,被胡适称为“新诗人”的鲁迅,不仅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等六首被人赞为“全然摆脱了旧镣铐”的新诗,而且还有精辟的诗论。鲁迅早在1907年,就已写成了长篇诗论《摩罗诗力说》,该文近二万字,纵论西方“摩罗”(即“浪漫”)派诗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春秋·僖公16年》“十有六年,春,玉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公羊传》注:“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又云:“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相似文献   

11.
《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诗歌是感情的直接产物.《礼记·礼运》又说,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虽然这不能概括人的所有的情感,但这确是人的几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感情.种种生活现象使诗人产生种种感情,这些感情引起诗人开展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构思和创作出诗歌.任何诗人的任何形象思维活动,无不是由感情所引起的.《诗经》作品的产生,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东汉人班固在《汉书·枚乘传》中写道:“泰山之(?)(liù)穿石,单极之(纟亢)(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其文称赞了乘枚多次直谏的精神,后人以“水滴石穿”誉之。成语“水滴石穿”体现了一种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龙都朝祖会”于1993年2月22日至26日(农历癸酉年二月初二至初六)在河南省淮阳县举办.而“伏羲文化研讨会”则是这次“中国龙都朝祖会”的重大活动之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特撰斯文,以资纪念.(一)关于伏羲的神话与传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山海经·海内东经》)“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蛇身人首,有圣德.”(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宓牺即伏羲.雷神为其父.华胥为其母.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41年(1613),卒于清康熙21年(1682)。他所撰《日知录》是一部“具有时代解放意义的成功的作品”(侯外庐语)。《日知录》之作,炎武自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①弟子潘耒庐《日知录》说:“《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答刂)记,久之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賦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其百年沧桑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具有形而上的生命哲学内涵:“生”的存在意义,“死”的终极关怀,“爱”的生命哲学。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的品格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月五日,至太庙参观“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其中多青年艺术家作品.感到他们“似皆深悉农民及工人之生活”(《日记》)。二十六日,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讲演,题为《白话与文言》。  相似文献   

18.
《宋诗别裁集》 8卷 ,原名《宋诗百一钞》 ,清代乾隆间张景星、姚培廉、王永祺三人合编。后人将此书及他们合编的《元诗百一钞》同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合称为《五朝诗别裁》。该书有中华书局 1975年 11月据乾隆 2 6年 ( 1761)涵芬楼本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10月据涵芬楼本点校本。本书的主要编选者张景星 ,字行之 ,江西奉新人 ,乾隆十年 ( 1745 )进士 ,曾为河南鲁山知县 ,后去官 ,寓居河南南阳 ,主讲于衍畴书院。编选者姚培谦 ,字平山 ,江南华亭 (今上海松江 )人。诸生 ,雍正间 ,举人才不赴…  相似文献   

19.
“七哀”之义,古今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然不乏揣测之辞,似言有未尽善者.兹略述如后: 其一,六臣注《文选》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他将痛、义、感、怨、耳目闻见、口叹、鼻酸并列,以释“七”之数,古籍并无根据.且所列七项,亦非并列之七事,痛、义、感、怨四项属于内心感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娭毑”一词的解释是:“娭毑,(方),①祖母。②尊称年老的妇女。”在客家话中,普遍称祖母为“哀姐”,外祖母为“外哀姐”。李永明的《衡阳方言》,娭毑则是指称母亲。古华的《芙蓉镇》有这样一段话:“就是有几位心地善良的老娭毑,也只在胡玉音从部队医院回到老胡记客栈后,才偷偷地来看了看投生在苦难里的崽娃,留下点熟鸡子什么的。”这里的“老娭毑应是湘语中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