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短讯     
我科考队率先登上南极冰盖之巅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这个最高点,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 科学家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目前,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进行冰芯钻探,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惟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我国初步具备海啸预警能力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啸预…  相似文献   

2.
美丽的南极冰盖在南极考察的大部分时间,冰盖对我们来说是无情的,但有时它也会显出温柔、甚至是异常绚丽的一面。有人这样描述她:在冰盖上,肌肤仿佛不再是身体的边界,因为此时你似乎与天地融为一体了。真正的南极冰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是冰。置身其中,就像在雪的世界。雪  相似文献   

3.
《世界博览》2013,(18):73-75
从世界的尽头出发事实恰恰相反,这是前往南极的最主要门户,绝大多数前往南极的邮船和游客都是从这里出发,完成南极梦想的。上百年来,人们探索南极这片遥远白色荒原的脚步永远没有停息过,因为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寂静而充满神奇,终年被冰雪覆盖却又生机勃勃。这里是地球设计师的完美艺术杰作,雪亮纯净的白色和美得夺人心魄的蓝色是这里的主基调,各种形态的冰盖、浮冰是这里  相似文献   

4.
探索宇宙奥秘是天文学家的使命,而南极可能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点。不可接近之极冰穹A(Dome A)处于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离我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有1200多公里远。那里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0℃以下,夏天最暖和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在地球各大洲中,南极大陆是最高大、最冷酷、最纯洁、最美丽、最神秘莫测、最桀骜的。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是拥有青藏高原的亚欧大陆的平均高度的2.5倍。地球上最低的地方也在南极。南极大陆上的本特莱冰下槽谷,在海平面以下2500多米,比北冰洋的平均深度还要深两倍多呢!这是在巨大冰盖的重压之下,大陆地壳向下弯曲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Lambert冰川流域物质平衡和南极冰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Lambert冰川流域的现场考察资料和浅冰芯研究结果显示,该流域东侧和西侧积累速率分布和过去几十年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东侧平均积累速率较西侧高;近50年东侧处于增加状态,西侧则为明显减小.冰量平衡计算表明,该冰川流域目前处于物质正平衡状态,因而冰盖将趋于增厚.据现有资料估计分析,整个南极冰盖处于微弱负平衡.如果南极地区气候变暖,物质平衡将向正平衡方向发展,因而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但是西南极冰盖的不稳定性可能随气候持续变暖而增强,成为引起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南极绘制地球上最后一个未被勘测的冰下山脉。这个新发现的山脉位于南极冰下4千米深处,面积大小与阿尔卑斯山脉相当,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有关南极巨大冰盖的新线索。科学家使用雷达和引力传感器对甘伯采夫冰下山脉首次进行了仔细勘测。他们本以为会发现平坦的山地,不料却发现了山峰不亚于阿尔卑斯勃朗  相似文献   

8.
一、南极的冰盖考察 南极是一块神秘的土地,直到今天它还是地球上最孤独最寒冷的地方.但它并不是游离于其它大洲以外的独立世界,那里的一切与我们生活的大陆息息相关,并且关系着全球的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未来等重大问题,是全世界科学家深感兴趣的天然实验室.开展南极考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尽管如此,人们为什么还要争先恐后远渡重洋,不惜一切代价去进行南极考察呢?除了国家意图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埋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  相似文献   

9.
针对微波辐射计的交叉极化比率(cross polarizedgradientratio,XPGR)算法在冰盖冻融探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依赖于实地观测数据的XPGR结合小波变换模型进行南极冰盖冻融探测的方法,即运用小波变换模型对XPGR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做小波变换,得到南极冰盖融化开始、持续和结束时间分布图.此方法由于能自动选取大量样本点且具有一定的去噪效果,不仅提高了冰盖冻融探测的计算效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冰盖冻融探测的精度,更好地实现了南极地区冰盖冻融监测系统建设的业务化运行目标.  相似文献   

10.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  相似文献   

11.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考察队员于12月22日开始向冰穹A进发,经过21天终于抵达。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师惠凤鸣随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远赴南极,与科考队员一起,对第27次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安装的两架"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进行了维护改造,并将安装两台新的观测仪器,在南极形成一个加密观测网络系统,获取更多的地面数据,用于验证遥感数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5分,南极当地时间1月18日0时15分,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张胜凯手中的GPS接收机显示,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个点就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中国南极科考奋斗了15个年头的DomeA终于找到了!张胜凯成为首位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中国人!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距济南13209公里”,有一个方向标指向济南。这个方向标是张胜凯特意安放的……  相似文献   

14.
国永春 《科技潮》2000,(7):41-41
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担忧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而淹没那些人烟稠密的沿海城市。更让人忐忑不安的似乎是南极西大陆,它的冰盖如果融化足可以使海平面上升两层楼房那么高。它不像南极东大陆或格陵兰岛,其冰雪覆盖下的岩层高于海平面,而是低于海平面2500米,向大海延伸的冰层在洋流的作用下向上漂浮,岩石上面的冰层迟早会被撞裂,分割成若干冰山而最后消融。南极西大陆的面积大致相等于墨西哥,如果它的冰盖彻底消融,将使海平面升高5~6米。最新地质科考论证及卫星图像数据表明,南极西大陆的冰盖正在“肌玉暗  相似文献   

15.
缪秉魁 《世界博览》2021,(10):24-29
南极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大陆,整个1300多万平方千米的大陆完全被冰层覆盖,这里也是世界上陨石最富集的地区中国拥有的南极陨石数量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日本、美国的世界陨石大国.众所周知,陨石非常罕见,隔数年才会有陨石降落的报道.那么,南极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陨石?难道是因为地球磁场作用,陨石在降落时被吸引到南极了吗?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国际陨石数据检索,目前南极陨石数量已经超过了5万块,南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陨石宝藏。南极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大陆,整个1300多万平方千米的大陆完全被冰层覆盖,这里也是世界上陨石最富集的地区。中国拥有的南极陨石数量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日本、美国的世界陨石大国。众所周知,陨石非常罕见,隔数年才会有陨石降落的报道。那么,南极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陨石?难道是因为地球磁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南极冰盖消融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利用2003年1月—2016年6月的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时变重力场数据反演该地区冰盖质量变化,并采用去相关滤波P3M6加上300 km Fan滤波的组合算法削弱条带误差等影响,扣除冰后回弹和泄露误差影响.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冰盖质量变化整体表现为加速消融趋势,其质量变化率为(-1...  相似文献   

18.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儿科技》2008,(3):42-42
不久前,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的天文学家正按照计划开展天文台址的考察,并安装调试我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CSTAR是我国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12日下午6:00,中国第21次南极考 察队的13名冰盖考察勇士在完成了雪橇配载、身体检 查、物资清点之后,开始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 穹A"挺进。 考察队所有的人员和装备都依赖四辆雪地车拖拉 前进:一号车是导航车,除了负责冰雷达观测和GPS 导航外,还要拖拉一个生活舱雪橇和一个航空煤油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