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金莲作为西北回族作家群中的回族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女性身份和对回族乡土生活的关注表现出其独特的民间立场。她的创作对乡土文明与现代社会转型的接触表现出了积极的回应,避开了多元的物质文化对乡土的侵扰,将视角和所有的关注倾注于隐匿于现代文明背后的乡土生活,表现出她对生命积极意义的探索,以及对命运略带张力淡定而深沉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奥斯丁是世界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在她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女性,内容都是有关于女性的恋爱和婚姻.她用女性独特的视角来描绘人物,把握细节.她在创作中表现出光显的女性意识.她创作的女性聪慧而机智,形象血肉而丰满.  相似文献   

3.
论马金莲小说中的西部回乡女子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场景,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展示了回乡女子经历的种种世情、文化冲突,以及她们的追寻、迷茫、挣扎,以及她们在爱情、婚姻、生存、理想等方面所面临着的困惑,西部回族女性的生存环境与精神困惑理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奥斯丁是世界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在她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女性,内容都是有关于女性的恋爱和婚姻。她用女性独特的视角来描绘人物,把握细节。她在创作中表现出光显的女性意识。她创作的女性聪慧而机智,形象血肉而丰满。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回族女性在伊斯兰文化中往往被搁置在男性附庸的位置。也由于回族首先是个隐忍而沉默的民族,更为缄默且坚强的回族女性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历来得不到太多的重视。在新疆新时期以来涉及到女性话语的小说对回族的民族性格特殊性的挖掘引发了读者对回族文学创作中女性话语深深的思考,对这一边缘群体的关注给予了文学史研究新的意义和课题。  相似文献   

6.
奥斯丁的创作显示出与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之间既微妙又复杂的关系。她继承了此传统,把其生活和思想道德局限在一个为男性所认可,所感兴趣的领域内。她对这个传统的继承显示了她对当时父权中心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要想立足文坛的无奈选择,是她的一种生存策略。与此同时,奥斯丁从未停止过对这一传统的反叛。奥斯丁通过既遵从同时又颠覆父权制文学标准取得了真正的女性文学的权威性从而超越了对作者身份的焦虑,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稳固地位。她的创作为女作家在男权社会创作提供了一个范式,为女性写作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在创作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她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和婚姻观上.她认为金钱和地位是美满婚姻的保证,因此女性在考虑婚姻时应当凭理智而不能只凭感情.本文综合她的小说及其本人的经历,分析她这一婚姻观的内容,成因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这一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散文中的回族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散文创作中,张承志对回族文化做出了自己的思考:认同回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特征是保持着与汉文化不同的宗教心理,同时也批判了回族文化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郭玥 《科技资讯》2013,(27):245-245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中期英国文坛上一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其代表作《简爱》轰动了当时的英国的文坛,深入无数读者的内心.直至今天,主人公简爱勇敢地与社会歧视及男权主义进行斗争、坚强地面对生活困境的女性形象仍然激励着很多女性同胞,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乃至灵魂深处.与此同时,我们也明显感觉出简爱是个自卑的少女,比如在她面对幸福与爱情时的踌躇和不自信.这样一个有着复杂、丰富性格的人物,在我们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进行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社会地位,甚至性格、心态等方面,二者都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小说总在关注人性,只是关注的视角不同,便有了别样的意义和艺术感觉。马金莲的小说以其特有的叙述视角和独特的叙述视野,给我们展示着回乡的民间生存,在浓淡相宜的笔下抒写着人性的美丑,描绘着本乡本土的传说与现实生活,并向着阐明回族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民俗精神,以及回回民族的生活艺术和美学内涵方面发展,体现着宁夏以及西部独特的文化特质、价值取向、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在回族叙事诗中蕴涵着丰富的回族女性形象,这些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有着浓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回族女性文化特征。从当下的观念审视回族封建时代的女性意识,将为理解回族女性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其未来指向增添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1959年,当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出版了他那部以惊人的坦白方式揭示诗人内心活动的诗集——《人生探索》时,他也许想不到自己竟因此而引发了一场风靡英美诗坛的“自白派”(Ronfes-sional School)运动.在洛威尔的众多追随者中,一位年轻的女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她“辉煌的嚎叫与神圣的痛苦”,粲然卓立于自白派诗歌艺术的峰巅.她,就是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普拉斯1932年生于波士顿,其父是波士顿大学生物学教授,其母为家庭妇女.普拉斯早年生活狭隘,但天赋极好,具有艺术才能,8岁时即在当时的《波士顿先驱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作.上中学时即被老师视为特别有创作才能的学生,并因此而获多种荣誉.后来她凭奖学金进入史密斯学院读书.在大学里她也很快以智力超群、多才多艺脱颖而出.她研习过绘画和小说,但后来还是决定以写诗为终身事业.她勤奋创作,写出了长篇自传体小说《钟罩》(The Bell Jan)、诗集《巨人雕像》(The.Colossus)、《渡水》(Crossing the Wa-ter)、《爱丽尔》(Ariel)等十部作品.但就在她的事业日渐完美之时,她却于1963年2月11日自杀身亡.在她生前,她的诗已在BBC(英国广播电台)公开朗诵,被世人理解和赞赏;她死之后,她的诗的价值更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今天,她被  相似文献   

13.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侦探小说中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悖论:朴素的女性意识使她的创作有别于柯南道尔的男性文本模式,这尤其可以体现在侦探形象的塑造上;但根深蒂固的男权话语又使得阿加莎不自觉地以男性中心文化为标准塑造了大量扭曲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5.
马金莲的小说话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族群文化和性别文化的特质.民间乡土情怀与底层生命感悟是马金莲小说话语的内在动力.人物话语的叙述化、景物描述的意境化是其小说话语的外在表现,倾听大地、倾听民众、倾听内心是其小说话语的生成机理.马金莲以素朴话语编织了意蕴丰厚的乡土世界,建构了独特的乡土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释了兼有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的徐坤,并由此解读其文本之于中国女性主义的意义。作为女性主义者,徐坤创作的意义指向是多重的:她既拆解男女平等的神话,又质疑女性主体,致力于女性健康人格的建构;既反思西方女性主义,更思虑着、体现着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表达了两性之间了解、沟通、对话的真诚意愿。她的创作与理论互补相辅,是一种智慧的、具有开拓意义的文化策略,是一种具有整合与建构意义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7.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主要通过“精神(杀式)父”和“女性关怀”来凸现她的女性意识。但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狭隘的,她的“精神(杀式)父”是片面的,并且她的“女性关怀”是非终极的,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其内在匮乏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宁夏回族女作家于秀兰是一位独特的、超凡脱俗的回族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是当代回族文学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她的散文集《兰亭心雨》是一本颇具回乡厚度感的散文文集。这本文集凝聚了作家对回乡的血缘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情结,寄托着作者的少年时代和成长历程,具质朴自然、清新明丽、简淡清雅、委婉蕴藉的艺术风格,深情描画了一个和谐宁静、诗情流溢的回乡世界,折射出深厚凝重的回乡文化意蕴,是对回回民族由衷的吟唱。  相似文献   

19.
多丽丝·莱辛是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英国作家,她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持久的写作激情,独特的文学风格,创新的写作技巧,及作品内蕴着无数的内涵,为她在文坛上赢得较高声誉.作为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小说创作不仅以女性为主人公,并且女性还有着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金色笔记》讲述了女性追求自由,莱辛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进行揭示,文章基于女性主义角度,管窥《金色笔记》中女性主义思想,进而深度剖析莱辛的女性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20.
舒婷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结合创作时间与具体文本,可以发现其在女性意识的背后隐含着中国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她的这种女性价值观主要体现于传统美德下女性形象的书写,传统视野中女性价值的认识,传统文化里女性理想的追寻三个方面。在舒婷的诗歌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既富有含蓄美,也符合儒家文化对女性品格的要求;作品中的女性价值观则由她的创作观而定,再以诗歌的形式思考,但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即想要打破世俗之见又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另外,她诗歌中的女性在追求个人价值时总要面对一些道德与义务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