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金莲作为西北回族作家群中的回族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女性身份和对回族乡土生活的关注表现出其独特的民间立场。她的创作对乡土文明与现代社会转型的接触表现出了积极的回应,避开了多元的物质文化对乡土的侵扰,将视角和所有的关注倾注于隐匿于现代文明背后的乡土生活,表现出她对生命积极意义的探索,以及对命运略带张力淡定而深沉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家族小说创作中,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成为作为作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率先觉醒的知识女性对革命表现出本能的热情与主动,投身于革命大家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爱情理想,但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悲剧性的命运,在社会转型与阶级矛盾激化之时,仍有不少女性阴差阳错地成为家族、民族、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马玉梅小说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而受到瞩目,在抒写人性之美丑,反映时代本质,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刻的思索与判断,并以其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艺术手法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生命本体拘囿于时间的范围,死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本文以新时期女作家毕淑敏对死亡的描写为例,从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两方面加以分析,意在促使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呼吁只有珍惜生命的质量,才能获得精神的超越。接受死亡,直面死亡,既而超越死亡,这才是我们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6.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埃德加.爱伦.坡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在其中反复出现的死亡主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坡如此热衷于死亡主题是他独特的文艺理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局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所谓"乡土文学",原是二十年代特定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并发展成为"乡土写实"和"乡土抒情"两种大的基本类型,而沈从文先生却能以极深邃的哲学思念,博学的知识,空灵的而淡远的笔触将两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兼而有之.既不同于鲁迅又不同于废名,而是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甘肃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的第一手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结合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对回族婚姻冲突中的性别权力的互动关系展开讨论,认为婚姻冲突是由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男女社会角色的前置性特征而引起的。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婚姻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变革,重新建构了新的性别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回族女性社会地位,促进回族社会两性关系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艾伦·坡在其中篇小说《凹凸山的传说》中,使用精湛的艺术创作手法探索了人类灵魂深处的奥秘.小说故事情节含糊晦涩,充满复活、死亡、恐怖等哥特元素,而小说叙述围绕死亡这一主题展开,更探讨了催眠与死亡的关系.在艾伦·坡的小说中,催眠都与死亡紧密联系,小说故意含糊的情节、不可靠的叙述者看似制造了死亡之谜,但在故事之外,作者的声音却从未真正地沉默.  相似文献   

11.
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认为,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中运用了大量自由间接话语的叙事技巧,很好地体现了其文本的性别政治主张.一方面,这一叙事策略得以解构男权社会宏大叙事主题,重申女性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这一技巧使读者能够参与文本解读并得出自己对人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美国19世纪伟大诗人爱伦·坡与艾米莉·迪金森都喜欢写死亡诗,但两者笔下的女性形象迥然不同,分别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的被束缚的和奋起反抗的女性。  相似文献   

13.
青年女作家宋千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颇具特色,其中篇小说《野火》取得较大反响。本文从理想/现实的升降、城市/乡村的落差、欲望/个体的拉锯等维度,考察小说人物身上所负载的时代症候,揭示个体在时代历史中的命运逻辑。同时,梳理其小说创作实践的发展脉络,以及小说在叙事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立场与审美意蕴等方面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战争三部曲之一,以战争与爱情为双重线索,描写了战争中无处隐匿的死亡意识以及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主题提炼、形象设定、结构安排和悲剧结局等都渗透着对死亡意识的阐释、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类精神生存状态的担忧。故事的悲剧叙事是对战争时代悲剧现实的审美把握,体现了创作者的悲剧精神,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悲剧产生的根源,叙述悲剧带来的苦痛,探索人类文明的救赎之路,从而领会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1987年以小说<厨房>而受到日本文坛瞩目的吉本芭娜娜,擅长描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从而赢得了众多日本读者的共鸣.作为芭娜娜的处女作的短篇小说<月影>,讲述了主人公走出恋人的意外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和孤独,找到救赎自我的契机,并获得重生的精神历程.本文通过这部作品的研究,来阐述芭娜娜文学的最基本的思想主题--死亡、救赎、重生的嬗变历程,并由此来展示思想主题背后的存在主义价值观念与东方主义式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族女性文学的后起之秀热孜万古丽·玉素甫的小说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极具女性主义文学的特质,从上述两方面论述该作家的女性主义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7.
顾益萍 《科技信息》2011,(24):391-391
《继承的遗失》从根本上说是一部关于人物之间关系的小说。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Jemubhai和周边人物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分析,试图回答在后殖民时期和全球化浪潮中,人们遗失的究竟为何物。基于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分析,本文归纳出死亡和疏离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把自己和母亲黛西真实的人生经历作为小说<喜福会>的创作背景和题材,并试图通过这部小说,打破女性的沉默和身份危机,调解母女之间的冲突,探索死亡与迷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以京剧《红鬃烈马》为代表的家庭悲喜剧虽迎合了观众的文艺欣赏习惯和现实情感需求,但其以性别划分的双重道德标准却渗透出浓厚的宗法制夫权意识。张爱玲的自传性小说《小团圆》紧密围绕战争中的两性关系来展开,在20世纪40年代的个人经验语境中重新诠释了《红鬃烈马》的“等待”和“团圆”主题。《小团圆》着重刻画了一夫多妻文艺表象与现实情境的反差,体现了现代女性作家对于传统文艺作品中性别审美伦理的自觉反馈,以及在虚构和现实不同认知模式之间切换的分离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