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体操动作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分腿腾跃横马第二腾空动作的高、飘、远、美及落地的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女生跳马各个技术环节的观察技评统计和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探讨了在不同推手时间情况下人体重心移动轨迹所产生的变化,以及不同技术环节采用的教法练习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搞好跳马动作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子峰 《科技信息》2010,(28):290-290
上肢鞭打动作是羽毛球技术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鞭打动作的研究将对羽毛球技术实践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指导意义;在解剖学和运动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肢各环节在动作过程中的运动特征,探讨影响鞭打动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得到上肢鞭打动作时各环节运动的动力机制。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相关项目的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性损伤,对设计专项训练方法和正手高远球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跳马动作,是由助跑、上板、起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和落地等七个技术环节所组成.它们是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整体,同时又可看成是七个单个动作.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抓好整体技术的教学,又要注重各环节基本技术的分段训练和衔接训练.并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技术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  相似文献   

4.
核心区稳定性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它是完成绝大多数技术动作力量产生和传递的核心区域,是人体动作链的中心环节。只有核心区稳定性提高,肢体的活动才能有支撑,才会更协调。核心力量训练本着运动链(动力链)理论,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将参与完成动作的肢体连成一个链,参与完成动作的每一个部分则是链上的一个环节,技术动作的完成是依靠动量在各个环节间的传递实现的,核心力量就是动量在动力链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上下肢的动量传递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在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这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得成绩取得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人的行为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人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通常总是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在头脑中确定行动的目的,再选择达到目的的方法,并克服各种困难,最后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学生如何加强素质训练才能更有利于运动技术动作掌握的认识,自觉地确定素质的训练的目的,目的确定之后就可制定训练计划,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最后较好地提高了运动素质水平,促进了运动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了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一、意志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宝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战胜内外困难,能在逆境中成长,在厄运中创造奇迹,意志培养的问题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最使人关心的问题。意志,在体育教学中有两个特点:一个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动作,乃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结构,一切随意动作的掌握提高与完成,也都要求一定程度的意志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动作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动作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必须动员自己的意志,即需要意志行动。由于运动项不  相似文献   

6.
竞技健美操在我国已发展有22年历史,是我国国际体育竞技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它作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运动项目,以其完美复杂的成套技艺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竞技健美操完美的成套动作的每个动作的完成都必须受到肢体姿势的良好控制。因此,运动员的专项技能控制能力是影响整个动作完成的关键。通过竞技健美操的简要概括,结合该专项运动训练的特点,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变奏训练的实验结果详细对比分析,变奏训练对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提升动作力度、动作的准确性、动作的流畅性、动作的节奏性及肢体姿势控制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锋 《科技信息》2010,(8):I0272-I0272,I0274
网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是以人体的三个部分为载体组成的,即下肢、躯干、上肢一在网球运动中,下肢的技术动作最为复杂,分腿垫步技术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本文主要对网球运动中底线击球时分腿垫步技术动作进行研究,通过三维摄像技术对其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帮助运动员、教练员有效地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8.
对短跑运动中主要技术动作的基本环节,参与活动的肌肉群及其发力顺序、发力时机、发力方向和协调用力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肌肉工作分析,为短跑运动训练中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人体运动链的视角观察人体功能动作的训练,分析讨论了功能动作训练中的动作代偿、弱链等问题;运用筋膜链的相关理论,对核心力量与稳定性在功能性训练中的作用,及开链-闭链在转链环节时出现弱链及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转链"是动作代偿和弱链重要节点的观点.丰富了功能性体能训练相关的理论,对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训练有效性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包含诸多因子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有内部自我调节机制的、诸因子相互作用、制约的动力系统。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整体效应,诸因素的地位、比重、序列不同,产品的功能也就不同,必须加大课堂教学操作环节,把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放在首位,使学校在市场经济的人才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传授环节传导接受环节转化实践环节生成辅助环节反馈传授环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导流板布风装置气动力特性及其对燃烧工况的改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导流板能降低风帽区阻力损失,使近风帽区气流速度衰减变慢,促进床内气流循环,提高流化质量,降低良好沸腾流化数(u/u_(mf)),改善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用“附加动量”水跃理论分析了掺气分流墩与消力池联合应用的消能机理,用跃后水深、水跃长度或单宽水跃容积减少的百分数,估计新增消能设施的经济效益。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消能的理论分析,计算了新增设施的消能量、跃后水深、水跃长度或单宽水跃容积减少的百分数。结果表明,采用掺气分流墩设施,可增进消力池的消能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附加动量水跃理论所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三级跳远是运动员经过助跑,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水平跳跃的田径项目。髋关节训练在完整的三级跳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助跑到三跳的技术中都离不开髋关节的发力。可以说作为人体"发动机"的髋关节力量加强了,才可以跑的更快、三跳才可以跳的更远。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立定跳远视觉检测方法中起跳和落地瞬间判断不够准确、落地瞬间脚部遮挡导致测距点缺失影响跳远测距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立定跳远视觉检测方法.首先提取测试者的人体骨骼关键点,利用跟踪微分器对膝关节角去噪,通过膝关节角的极大值点准确判断起跳和落地瞬间;然后通过YOLO v5目标检测和帧间差分法定位到测距点,采用卡尔曼滤波对测距点进行轨迹跟踪,预测落地瞬间缺失的测距点位置,将测距点的观测值和预测值进行卡尔曼滤波融合来提高测距点的定位精度;最后进行透视变换校正,根据测距点的融合值计算立定跳远距离.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立定跳远测量平均绝对误差为0.497cm,符合立定跳远测量1 cm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非时齐跳跃Markov过程序列弱收敛于非时齐扩散过程的一般性定理。利用这一定理,证明了非负非时齐跳跃Markov过程序列弱收敛于Brownian Excursion和经验分布过程弱收敛于Bown桥。  相似文献   

16.
背越式跳高起跳脚着地技术及踝关节受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地技术是由起跳点位置即起跳距离、起跳脚放置角度及起跳脚着地方式组成.合理的着地技术是起跳技术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录像法、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结合脚、踝关节结构对起跳脚着地技术作了系统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将跳车噪声特征用于伸缩缝的健康监测,建立了无损和以路面破损导致伸缩缝钢筋外露为损伤特征的有损GQF-C型伸缩缝的仿真模型,采用动力学仿真获取车轮与伸缩缝跳车接触过程的加速度,再将加速度场在声学仿真中表征为声压,研究了不同跳车高度下不同点位麦克风采集到的声压分布,对比无损和有损伸缩缝噪声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无损和有损伸缩缝跳车噪声特征体现为声压幅值的差异,同时跳车高度也会影响噪声声压幅值,但相较于伸缩缝损伤引起的声压幅值变化影响小。此外,临近伸缩缝的麦克风测点位置对判定伸缩缝健康状态的影响较小。因此,利用跳车噪声可以实现伸缩缝的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经常给处于多变商业环境中的投资项目带来巨大冲击.将实物期权评价方法运用到跳跃扩散市场中,建立投资价值评价与消费决策的跳跃扩散模型,并讨论突发事件的性态、投资者风险厌恶系数等参数对投资时机与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最佳化方法研究废涤纶醇解的规律,并建立起醇解后所得产物的软化点与涤纶醇解时反应条件的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出的数据作曲线,揭示出醇解中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利用曲线图可查出软化点与反应条件(加入甘油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具体数据,可供生产静电喷涂聚酯粉末涂料作涤纶醇解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合拢段底板开裂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在合拢时出现底板上下分层开裂的原因,采用了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在连续索张拉过程中跨中底板的应力状态进行了计算.定性分析了导致底板上下分层开裂的机理.结果表明,单纯的向下径向力与底板纵向泊松比效应均不是导致底板上下分层的本质原因,而纵向预应力筋在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