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光化学降解是水环境中去除高相对分子质量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途径[1].PAHs在有机溶剂中的光降解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在水体中的光降解研究较少,对低于溶解度的生物可利用性态PAHs光降解研究则更少.环糊精(cyclodextrins,CD)对弱极性有机污染物有增溶、富集和去除作用;对某些有机污染物水解过程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而促进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等,影响农药的光降解等,为CD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治理和现场修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环糊精包合技术对羟基酪醇进行包合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利用率.通过比较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和研磨法3种环糊精包合技术方法,确定最优的包合方法,再结合正交设计优化包合工艺.羟基酪醇β-环糊精包合物最佳包合方法是饱和水溶液法,最佳工艺为:在恒温50℃条件下,羟基酪醇体积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6,搅拌1 h,搅拌速度为1 200 r/min.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羟基酪醇-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可行,操作简单,可有效提高羟基酪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法,通过考察β 环糊精(β CD)和单 [2 氧 (2 羟丙基)] β 环糊精(HPCD)水溶液中芘的I1/I3值的变化、芘与上述两种环糊精结合常数的大小,以及pH值对两种环糊精水溶液中芘的I1/I3影响的不同,研究了芘/β CD、芘/HPCD作用方式的差别.结果表明芘与β CD形成1∶2夹心式的包络物后,两个β CD分子大端口羟基间形成氢键,使芘与β CD形成的包络物更加稳定.而HPCD由于二位上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与芘只能形成1∶1的包络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胶囊技术将天然除虫菊酯包埋在β-环糊精的中空疏水区以解决其在自然条件下不稳定的问题.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92.15%,载药率为8.5%,粒径范围为1~17μm.结果表明微胶囊相对原药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缓释性能,且缓释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微胶囊在4℃冰箱中储存稳定性良好,5个月后载药率下降率在20%以内.自然条件下,微胶囊相比原药制剂可以延长1~1.5倍的作用时间.制备的微胶囊对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以及二化螟、蚜虫和粘虫具有较高的灭蚊灭虫活性,可在防治害虫时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近几年β-环糊精在香料包合物中的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包合物的合成、验证以及包合比、包合常数的测定方法,旨在为以后香料包合物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方法 制备了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和表观稳定常数.利用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测试方法对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热力学实验获得了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G,△H和△S.结果 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能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比为1:2,表观包合稳定常数为7.6×104L2/mol2.结论 加入β-环糊精后,α-山竹黄酮的溶解度和热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包合反应主要由焓变控制,驱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7.
尼群地平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但其难溶性限制了药物的剂型开发运用.采用研磨法、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波法进行制备,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制备方法及工艺.利用显微观察、X-衍射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来鉴定及研究包合物性质.结果表明超声波法制备的包合收率最优,其最佳包合工艺为超声功率为40 W;β-CD:尼群地平为2:1(摩尔比);超声温度为40 ℃;超声时间为70min.包合后的药物比原料药的溶解性增强了10.5倍,光稳定性增强3.7倍,其性质的改善,有助于其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用β-环糊精和对甲苯磺酰氯合成单-(6-O对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以合成的β-环糊精衍生物为主体,核糖核酸酶为客体,对比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催化核糖核酸的水解和β环糊精衍生物非共价修饰的核糖核酸酶催化核糖核酸水解的酶活性,分析其催化活性的高低,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β-环糊精衍生物具有水解核糖核酸的催化活性,能够非共价结合在核糖核酸酶上,形成的非共价修饰核糖核酸酶的催化活性比核糖核酸酶要高8.8倍.  相似文献   

9.
利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包结作用,并在298.15、303.15、308.15 K温度下,计算了包结体系的包结常数和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研究发现,β-CD与CTAB可以形成物质的量的比为1∶1的包结物,整个包结过程是熵焓共同驱动的,温度越高,越有利于β-CD与CTAB自发地形成包结物,β-CD与CTAB的结合常数K越大,焓驱动逐渐增强,熵驱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研磨和饱和水溶液两种方法将非那西丁与β-环糊精制备成包合物,并确定其最佳包合比例1∶3.固体研磨法比饱和水溶液法更易于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它耗时少--较饱和水溶液法节省4倍以上的时间;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制备.  相似文献   

12.
β-环糊精与萘酚包合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α,β-萘酚为客体的包合反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圆二色谱、核磁共振谱、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及薄层分析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包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α,β萘酚均形成11的包合物,氢键、包合水的释放是形成包合物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环糊精(Cyclodextrin,CD),是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作用于淀粉所产生一组环状低聚糖,单体间以α-1,4糖苷间结合而成,其分子形状略呈锥形的圆环,其空腔内侧由两圈氢原子(H-3和H 5)及一圈糖苷键的氧原子处于C-H键的屏蔽之下,所以CD内腔是疏水的,而CD分子的外侧边框则由于羟基的聚集而呈亲水性,正是由于CD这种"内疏水,外亲水"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得CD能作为"宿主"包络不同"客体"化合物,形成特殊结构的包络物.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形成大大改善了肉桂醛的物化性质,通过TG-DSC和UV-vis分析,表明β-CD与肉桂醛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298 K时的包结常数为328.8 M-1.通过变温UV-vis实验得到了β-CD与肉桂醛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为-53.71 kJ.mol-1,ΔS为-0.132 kJ.mol-1.K-1,ΔGθ为-14.35 kJ.mol-1,表明此包结过程是一个焓驱动的放热的自发过程.最后,用PM3对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分子模拟,认为肉桂醛的醛基位于β-CD的大口端,与β-CD的仲羟基存在着氢键作用,与实验表征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环糊精(β-CD)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通过固定SDS的浓度,改变溶液中β-CD的浓度,发现体系的表面张力随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到一稳定值.实验发现溶液中加入β-CD时表面张力比不加入β-CD要大,但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各体系的表面张力值均相同.表明水溶液中β-CD及其与SDS形成的包结物都没有表面活性,且临界胶束浓度与β-CD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了β-CD与SDS形成1:1型包结物的包合常数.  相似文献   

16.
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阿维菌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应用溶液搅拌法制取包合物,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主客体投料质量比为100∶3,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8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用HPLC法确定包合率为39.6%,用称重法确定收率为81.1%,并对包合物做了TG分析.结果表明:被包合后的阿维菌素的水溶性、光稳定性显著提高,同时提高了阿维菌素杀虫杀螨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分析了新安江河流-水库体系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 16种PAHs在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总浓度(∑_(16)PAHs)范围是260~1 652 ng/g dw (dry weight,干重),平均值为973 ng/g dw,以高分子量的PAHs为主.的区域是兰江∑_(16)PAHs值最高(1 530 ng/g dw),最低值出现在水库中心库区(600 ng/g dw). PAHs源解析表明,底泥中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煤和木材的燃烧.参考已有研究的分类标准,发现新安江上游、水库中心库区和富春江表层沉积物中PAHs处于中等污染水平,而水库回流区和兰江沉积物受到PAHs的污染较大.通过生态风险分析,发现所有底泥样品均可能存在急性毒理效应,但不存在频发性急性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8.
氨基酸修饰的环糊精用于研究分子识别、包合作用的实质和分子的自组装等,是当前环糊精化学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L-精氨酸和单-(6-O-对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进行反应,合成了氨基酸修饰的β-环糊精.产物利用G25葡聚糖凝胶色谱过柱,然后再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重结晶进行分离和提纯.同时利用电喷雾质谱、1 H NMR、13 C NMR、红外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以β-环糊精树脂为载体提纯肌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 ,与 β-环糊精反应 ,生成一种不溶于水、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大分子聚合树脂 .以这种树脂作为分离介质 ,采用柱层析的方法得到高纯度肌醇样品 ,并对 β-环糊精交联聚合树脂的结构进行表征 .对分离条件和聚合树脂的性质对肌醇纯度的影响规律加以讨论 ,找出优化条件 .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无溶剂条件下羰基化合物、溴氟乙酸乙酯和三苯基膦三组分的"一锅法"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的β-氟-α,β-不饱和酯.本合成方法具有简便、原料价格便宜、反应快速、产率较高、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