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山彝族习惯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凉山彝族习惯法是特定的奴隶制社会中国调整彝族各种社会关系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人服心服;刑事案件可按民事案件处理;原始神秘色彩深厚;保留有原始社会习惯的残余;化干戈为玉帛。彝族习惯法彝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3.
4.
的思考和具体的研究,在充分认识诸多矛盾的历史成因的客观存在性和当前反映强烈的社会及人为各种现象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阻碍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明确提出寄宿制教育、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持续发展的支柱和原动力;强调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和足够经费的投入是加快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和巩固民族教育成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的思考和具体的研究,在充分认识诸多矛盾的历史成因的客观存在性和当前反映强烈的社会及人为各种现象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阻碍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明确提出:寄宿制教育、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持续发展的支柱和原动力;强调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和足够经费的向往是加快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和巩固民族教育成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7.
凉山彝族的求子仪式独具特色,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没有主宰生育的具体神灵,人们只崇拜妇女自身的生育魂;仪式里还保留有许多母系风俗和古老的生殖崇拜;仪式不仅采取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大多以预防性为主;同时,对主持仪式的祭司毕摩也有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8.
9.
古代彝族天象观测的一些遗迹保留至今,从遗迹中可看到远古时期彝族先民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创造了彝族的《太阳历》,并据此制定了自己的节日-“火把节”。 相似文献
10.
11.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是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彝族人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土地上,至今还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先民们认为,火是太阳的延续,象征着勇敢、激情和光明。火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结。著名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说,火是从天而降的。火的彝语是“木都”,“木”意为“雷”,而“都”为燃,表示燃烧的意思。史诗是这样描述的:“天上坠下一个火球,落在恩接间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 相似文献
12.
本认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等级划分应根据彝族社会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不同的划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等级社会应分为:兹莫、诺合、曲伙、麻约、陇结五个等级。 相似文献
13.
肖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Z1)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14.
本在回顾了美姑县教育发展历史和现有成就的基础上,结合“科教兴国”战略,对美姑县今后的民族教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凉山彝族传统习惯法既有积极的一面,即具有广泛的约束作用;处理矛盾及时,为公、检、法部门减轻了工作压力;在大案和要案中,对国家法律有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将刑事案件作民事案件处理,包庇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责任,报复心态太重,当事人损失惨重;纠纷调解过程中伴随的宴饮方式,耗费大量钱财,破坏和影响经济发展不得已采取神判定是非也有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自1956自民改后,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历史、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制约,就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看,也非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几千年奴隶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毕摩化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冲击不能不使每个学深思。青年作的忧虑应值得政府和学关注。 相似文献
18.
婚俗是凉山彝族人生礼仪中颇具特色的礼仪,它不仅是彝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集中体现了彝族语言、文学、宗教、法律等方面的内涵。对彝族婚俗进行旅游开发,不仅有助于宣传彝族民俗文化,而且有利于凉山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的漆器、服饰、雕刻及宗教艺术具有独特的传统化特征和浓郁的地方化色彩,它们具有美化生活美化自身的功能,反映着彝族人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的宗教内容。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女性头饰变迁过程是一种由政治化浸染后,地理环境及经济基础等特殊因素,使之保持的化现象,同时也说明了民族服饰与现实基础,传统化与时尚主流,审美态度与审美层次之间存在的距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