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荒漠草原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种群多样性,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典型区域的4个土层(0~5、5~10、10~20和20~30 cm)采集土样并分离线虫,分析土壤线虫的功能类群、多度、多样性等群落特征.样地内共发现了土壤线虫26个属,线虫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垂直分布特征呈表聚型.在线虫的4个功能类群中,食细菌线虫占主体,数量为线虫总数的71.37%.线虫的26个属中,丽突属和拟丽突属为优势种,分别占线虫总数的46.75%和18.73%.4个土层中,表层土壤的自由生线虫指数较高,说明表层土壤线虫群落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活动对土壤中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进而优化放牧方式,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上人工模拟不同的放牧强度,经过连续8a放牧后,对1个建群种(短花针茅)和2个优势种(冷蒿、无芒隐子草)植物的根际和非根际真菌进行种群结构的研究.应用传统的稀释平板法与菌种分子鉴定技术相结合,对真菌进行计数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非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的总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表层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急剧下降,深层土壤(20~30cm)中的游离真菌数量则在轻度放牧组中达到最大值.短花针茅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下降,冷蒿和无芒隐子草的根际土壤真菌则分别在轻度和中度放牧强度下数量最多.从非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12种真菌,其中隶属于木霉属和被孢霉属的真菌数量最多,为优势真菌.从短花针茅、冷蒿和无芒隐子草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7种真菌,其中隶属于青霉属、木霉属和链格孢属的真菌数量最多.总的来看,一方面放牧活动降低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真菌总量;另一方面适度放牧(轻度或中度)能够促进冷蒿和无芒隐子草根际真菌数量的增加,也有利于某些真菌,如短花针茅、冷蒿、无芒隐子草共有的根际优势真菌—青霉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放牧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研究放牧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上开展了不同绵羊载畜率放牧试验.试验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不同载畜率处理,3次重复.4个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相应的载畜率分别是0,0.15,0.30和0.45只羊/(公顷·月).放牧时间为每年6月-11月.从2004年到2006年的放牧期间,每月测定一次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和机械组成每年秋季测定一次.通过对测定数据的分析表明,土壤表层(0-10cm)的含水量从对照到轻度放牧显著(p<0.05)增加,然后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明显(p<0.05)降低.土壤容重在不同载畜率条件下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土壤紧实度随载畜率的增加显著(p<0.05)增大.中度和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黏粒的含量(p<0.05).重度放牧加快了草地土壤水分的损失,进而增加了土壤的紧实度,使草地土壤发生退化.载畜率和土壤水分是影响荒漠草原可持续管理的关键因子,轻度载畜率是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适宜载畜率.  相似文献   

4.
土壤碳通量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揭示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我们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研究了不同载畜率下草地土壤的呼吸速率.试验包括4个处理,3次重复.4个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相应的载畜率分别为0,0.91,1.82 和2.71只羊*hm-2*半年-1.在2004年和2006年8月,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与LI-6400连接对每个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在测定过程中,同时获取了土壤温度及土壤呼吸室中的相对湿度等相关指标.通过对测定数据的分析表明,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呼吸速率介于0.80 μmol·m-2·s-1与5.00 μmol·m-2·s-1之间.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明显增加(P<0.05).另外,土壤呼吸速率也随着土壤呼吸室中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二者的相关关系不太明显(P>0.05).经过2年放牧后,重度放牧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低于对照区和轻度放牧区,不同载畜率下土壤呼吸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高载畜率下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降低可能与该条件下土壤水分和草地生物量的明显降低有关,土壤水分对土壤和大气之间CO2的交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设置样地采样调查来分析西天山脚下的荒漠草原土壤的盐分及其组成.本实验设计两个海拔梯度处理,分别为海拔1 501 m(海拔1)和海拔1 407 m(海拔2),每个海拔处理分别设置0 cm~10 cm,10 cm~20 cm和20 cm~50 cm三个不同的土壤深度进行采样,每个处理三次重复.试验结果显示西天山荒漠草原土壤的主要盐分组成为Na2SO4,Ca(HCO3)2,KHCO3,Mg(HCO3)2和Mg Cl2.两个海拔处理的结果均显示离子浓度在土壤底层20 cm~50 cm有最大浓度.相同深度的土壤层次间比较结果为海拔1的Cl-,SO42-,Na+和表层的K+均高于海拔2.本结果指出西天山荒漠草原土壤的化学离子在雨水充足的季节属于底聚性,并且有可能随着地下水及雨水的运动加重伊利河谷谷地的土壤盐分威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土壤放线菌在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运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16Sr RNA分子鉴定技术对该地区土壤可培养放线菌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中可培养放线菌的数量最多,达到43.33×104~63.33×104CFU/g,远远超过另外2个土层;其次是10~20 cm土层,其放线菌数量略高于20~30 cm土层的数量.从0~30cm土层中共分离到26个放线菌菌株,其中15个菌株成功测序,属于链霉菌科的链霉菌属.0~30 cm土壤中的优势菌为蓝色链霉菌,数量比例达到51.00%.可培养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量、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p H值呈负相关(P0.01),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峰值出现在夏季,轻度退化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各个季节均高于重度退化样地,表明草地退化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各类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均为0~10cm层多于10-20cm层.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以及微生物总数量的峰值出现在春季,而放线菌数量的峰值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三种提取方法从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样品中提取了土壤微生物DNA,得到的DNA片段长度在23 kb以上,提取效果较好无降解.采用试剂盒直接纯化、凝胶回收试剂盒纯化、玻璃珠DNA回收试剂盒SK1111 DNA纯化这三种方法对粗提液进行纯化,结果显示:凝胶回收试剂盒纯化后DNA纯度最高,试剂盒直接纯化可得到较纯的DNA,而玻璃珠DNA回收试剂盒SK1111 DNA纯化的效果不佳,不宜进行后续的PCR扩增.以纯化的土壤微生物DNA为模板扩增了细菌16SrDNA,扩增产物分子量为1.5kb左右.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于从荒漠草原土壤中进行微生物DNA提取、纯化及PCR扩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采集于我国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新疆等地的6个短花针茅野生种群为材料,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模板DNA、Mg2+、dNTPs、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浓度进行5因素4水平的正交优化设计,依据同源物种紫花针茅的19对SSR引物筛选适用于短花针茅的SSR引物.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最佳SSR-PCR反应体系为(25μL):100ng模板DNA 1μL、2.0mmol/L的Mg2+2.5μL、100μmol/L dNTPs 2μL、2.0U Taq DNA聚合酶0.5μL、0.2μLmol/L上下游引物各1μL,其余用ddH2O补足.(2)建立了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的SSR-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退火温度与每个引物相对应,退火30s,72℃延伸30s,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4℃保存,扩增结束.(3)筛选出7对多态性较好的短花针茅SSR引物,同属植物基因组SSR引物的通用率为36.84%.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短花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荒漠半荒漠地区拟步甲的组成和分布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荒漠半荒漠地区已知拟步甲3亚科19族59属324种,其中特有种171种,占52.8%;中亚种92种,占28.4%;西伯利亚种35种,占10.8%;青藏高原种15种,占4.6%;泛古北种8种,占13.6%;地中海种3种,占0.91%。属级单位组成上呈现中亚区系>西伯利亚区系>地中海区系>地方特有区系>青藏高原区系>泛古北区系,其数量分别是30,22,15,14,13,8。属种及其数量分布在各地理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即新疆41属215种>内蒙古38属129种>甘肃30属77种>宁夏24属71种>青海北部12属29种>陕西北部14属21种>山西北部11属17种>河北北部10属16种>辽宁西部5属12种。表明中国荒漠半荒漠地区拟步甲昆虫是中亚区系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属级组成上与欧洲———西伯利亚区系和青藏高原区系有较大联系,新疆是我国荒漠半荒漠地区拟步甲昆虫分布最丰富地区,占总种数的66.4%。本文还对新疆地区、柴达木盆地、甘蒙地区、蒙东半荒漠区和高山地区5个典型地区的拟步甲分布特点作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2.
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中与氮循环相关的4种细菌的动态变化以及放牧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类群细菌的数量关系为氨化菌>自生固氮菌>反硝化菌>硝化细菌; 各类细菌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为3月到8月数量明显上升,峰值出现在8月份,8月到10月,数量有所回落; 轻度放牧使土壤中各类群细菌的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过度放牧则导致土壤中各类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呈现荒漠和绿洲邻接共存的独特景观,区域内土壤植被起到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以黑河中游山前荒漠及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典型区域,设置土壤植被调查样带,在采样分析土壤机械组成、水分、盐分离子、有机质质量分数及植被覆盖度、冠幅、高度等数据的基础上,探究土壤植被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黑河中游样带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在1.49%~5.57%范围内,祁连山前样带北山前样带,体现祁连山区对于荒漠的水分补给;2)祁连山前样带土壤质地主要为粉壤土和砾质壤土,盐分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相反,北山前样带土壤质地主要为砾石土和砂土,盐分和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盐分、有机质含量等其他土壤属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植被覆盖度在祁连山前荒漠较高,北山前荒漠较低,远离绿洲方向的样带土壤含水量及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生态裂谷特征,威胁黑河中游绿洲生态系统安全;4)植被与土壤属性之间高度相关,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土壤细粒径颗粒和有机质含量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植被覆盖度、高度和冠幅随盐分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抛物线关系,表明盐分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暖和氮输入增加是全球变化的两大重要方面,对全球生态系统均有深刻的影响.为探究全球变暖和氮输入增加对天津滨海湿地不同深度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采集天津滨海湿地0-10 cm和10-20 cm的湿地原生态土壤进行模拟增温和增氮交互实验,分析不同处理间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应用冗余分析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温和增氮对天津滨海湿地不同深度土壤各理化性质指标有显著影响;增温使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增加,但对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多样性有负面影响;不同深度土壤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性对增氮的响应有所不同,总体上0-10 cm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性随氮输入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10-20 cm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性随氮输入增加而提高.揭示了滨海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对全球变暖和氮输入增加共同作用的响应特点,为更好保护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效发挥其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在天津滨海湿地选取互花米草入侵程度不同的样地采集土样,分析不同样地间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利用冗余分析研究细菌和真菌群落构成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程度对天津滨海湿地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地区鸟类区系的过渡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地区共记录到鸟类 84 种,隶属于 13 目 30 科 58 属.对这一荒漠和草原过渡地区的鸟类区系、生态地理分布及生态适应特征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对西部荒漠亚区与东部草原亚区界线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对氮输入和盐渍化的生态响应,在天津滨海湿地采集土壤,进行不同氮输入水平和盐度的交互实验.氮输入水平分别为0、20和40 g/(m~2·a),盐度分别为0.1%和1.0%,研究不同处理下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数量、群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从天津滨海湿地土壤中分离到可培养细菌和真菌各10个属:在不同氮输入水平和盐度处理组合中均有分布的细菌有农杆菌属、微杆菌属、溶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真菌有曲霉属、拟青霉属、镰刀菌属、青霉属和多环孢霉属.总体上,随着氮输入水平的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增加,而真菌数量降低,且细菌与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呈降低趋势.随土壤盐度的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多样性均有所降低.氮输入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土壤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脲酶的活性,而土壤蛋白酶活性随氮输入增加先升高再降低;盐度增加对土壤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制药废水中活的但非可培养状态细菌的组成。方法以采集的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经处理后,利用MPN法分离VBNC状态细菌,并利用Rpf诱导,分析VBNC状态细菌的组成。结果制药废水中,存在具有优势的、敏感于Rpf的VBNC菌群,其组成包含革兰式阳性放线菌、革兰氏阴性菌等。结论 VBNC状态细菌存在于制药废水中,为深度处理制药废水方法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野生树鼩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携带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树鼩携带的可培养微生物群系进行初步调研,为制定树鼩的微生物学等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1只野生树鼩呼吸道分泌物、肠道内容物和体表毛发,接种于多种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进行生化、药敏和16SrRNA测序鉴定。结果在所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和检测到可培养的16个科32个属56种细菌及10个属的11种真菌;以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支原体属的携带率最高。其中常见病原菌有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肺巴斯德杆菌、肺炎链球菌、空肠弯曲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鲍氏志贺菌和支原体等。结论树鼩携带细菌和真菌的属种丰富、复杂,存在着多种人兽共患疫病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叶片养分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黄土高原地区由南向北分布的杨凌、永寿、铜川、富县、安塞、米脂和神木等7个站点126个植物样品的叶片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等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植物叶片有机C,N,P和K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2.6%—54.8%,0.82%—4.58%,0.06%—0.35%和0.24%—4.21%,平均值分别为43.8%,2.41%,0.16%和1.67%,叶片养分含量大小为:C>N>K>P.叶片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62,93—826和7—29,平均值分别为21.2,312和15.4.黄土高原区植物的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及全球尺度的植物平均N含量,而P含量又显著低于全球尺度的植物平均P含量,以致叶片N/P较高.黄土高原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常绿和落叶乔木,C3和C4草本植物7种生活型植物之间的叶片C,N,P,K和C/N,C/P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而N/P差异不显著.黄土高原区126个植物样品的叶片C含量与N,P,K含量均成极显著的负相关,而N,P,K之间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以N和P之间的相关性最强.黄土高原区叶片N/P与纬度和年日照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年降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年均温度的负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