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于石油价格暴涨及其资源的有限性和大量消费能源导致对环境的压力,一些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5种可再生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或接近商品化水平。这5种技术是:水电、光伏电池、风力发电、生物质转换技术和地热发电。这些技术的推广运用,与各国出台的政策支持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对于可再生资源问题,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问题,需要提前作出重大决策。当代能源技术以及相关产业,正积极向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已为世界共识。可再生能源是当前能源领域中的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需要。无论从当前的发展,还是从长远的发展来说,中国都需要及早逐步过渡到可再生能源上来。人类的未来,将可能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满足当代以及子孙万代对能源的需求。人类即将迎来一个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可再生能源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现状.结合国内资源状况和未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义的绿色能源,指在获取和使用环节都比较清洁的能源,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新型化学物理电源和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技术是现代能源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速度快、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激烈的特点,世界各国都将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作为战略规划加以推动。我市具有良好的新能源发展基础,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的3条研发主线,  相似文献   

5.
娄伟 《科技导报(北京)》2019,37(18):155-161
 结合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综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在70年间取得的成就及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能源缺乏,中国重视发展沼气、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到20世纪90年代初,鉴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中国开始进一步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中国沼气、水电技术成熟较早,目前处在世界前列。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也经过了从技术仿制到创造性模仿的发展过程,当前正处于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能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严重。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加速本地化清洁资源的开发是必然的选择。可再生能源是环境代价小、发展前景明确、争议较少的技术。我国已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起强有力的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框架,并发布了指导产业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政策,确定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依托技术创新,促进山西可再生能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山西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从制约山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入手,结合国内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提出山西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及对策,为促进山西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王玫 《科技信息》2009,(10):21-21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特征的归纳与发展前景的分析,提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内传真     
《天津科技》2005,32(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设想为四个阶段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设想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10年实现部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商业化,通过扩大试点示范、在政策的激励下推广应用,使现在已经成熟或初步成熟的小水电、风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地热采暖等技术达到完全商业化程度;第二阶段:到2020年使大批可再生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水平,努力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8%以上。实现发电装机0.9~1亿千瓦,能源开发总量达到4~5亿吨标准煤;第三阶段:到2050年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  相似文献   

10.
景晓刚 《甘肃科技》2009,25(23):116-117,166
我国政府将风力发电作为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替代能源技术之一,给予了有力的扶持。200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定在电价、并网、资金、税收等方面对风力发电给予了扶持政策。这就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研究课题。立足国情,客观地分析了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对我国未来风电行业融资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CO2排放量与化石能源消费高度相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十三五"以及今后较长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中心任务,随着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将极大改变我国现有能源格局。虽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创新性、基础性研究薄弱问题仍然突出。低成本、稳定性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随着高效环保太阳能发电技术、先进风力发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将持续提升,未来在整体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将大幅增强,推动形成清洁低碳的能源格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我国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演变历史和现行政策,认为国家对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是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政策不够完善,是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我国要在战略定位和体制建设上加大力度,在研发和市场开拓上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王冰 《当代地方科技》2011,(24):105-105
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越来越受到追捧。河南省是中国最早开发生物能源技术的省份之一,在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政策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河南省应抓住难得的机遇,加快生物能源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一种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风力发电的技术已逐渐成熟。特别是在中国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和边疆地区,风力发电已成为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所需的一种可靠能源。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年底,欧委会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决定投入12亿欧元,启动23项创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预商业化中试示范项目。项目涵盖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包括生物质能源(主要为第二代生物燃料)、集中式太阳能发电(CSP)、地热能发电(GTP)、风力发电、海洋能发电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网管理(智能电网)。投入的资金主要来自欧洲碳排放交易系统(ETS)向新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与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紧迫任务。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我国也非常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积极开发新的可再生替代能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生物质能"……随着国家对生物质能发展的渐趋重视,生物质能产业正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与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紧迫任务。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我国也非常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积极开发新的可再生替代能源。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生物质能”……随着国家对生物质能发展的渐趋重视,生物质能产业正悄然兴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太原科技》2011,(9):112-112
目前.德国约有70%的可再生能源供应来自于可再生原料,而农业作物占据了可再生原料绝大部分供应份额。未来在生物质能源技术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挑战和研究需求,这需要先进理念和创新思路来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各关键生产环节上实现合理、高效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将是可再生能源逐渐发展成为能源供应主体的世纪,必将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系统的希望。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是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代表人类未来能源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
目前,风力发电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接近商业化、市场竞争力最强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在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中,风力发电具有技术最成熟、市场竞争力最强(成本最接近常规电力)、自然环境和社会影响最好(占地少、回收期短、没有明显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争议最少)的优点,尤其重要的是风力发电是近期能够较快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