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刻录着汉民族童年许多真实的信息,蕴涵着汉民族宝贵的性情特质和神性精神,是民族神性精神的留传载体。天人合一,混沌纯真;阴阳相济,二仪和合;则天法地,创造人文;补天射日,无畏无惧等是其神性精神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2.
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是中华远古本土文化的形象载体,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它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的集中展现。南阳汉画像石根植本土,上承浪漫、强悍的楚秦文化;下启魏晋佛教造像艺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本土文化的总结保护和传承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这对当前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以史为鉴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是中华远古本土文化的形象载体,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它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的集中展现.南阳汉画像石根植本土,上承浪漫、强悍的楚秦文化;下启魏晋佛教造像艺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本土文化的总结保护和传承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这对当前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以吏为鉴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章介绍了由九部古老献组成的苯教献集,第一次把尘封已久的苯教献公诸于众,为我们更好的了解、研究藏族神话传说和祭祀仪轨的原始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将环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潮追根溯源,需要提及19世纪美国的社会改革家和环境保护先驱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他以独特的思想和超前的生态意识,在西方世界难能可贵地重新解读人与自然,帮助人们在认识与自省中,学会感悟与尊重自然之道,体味古老的自然世界不竭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7年9月12日至10月2日,笔者随团考察了加拿大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和温哥华等地,对加拿大的自然生态保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拿大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中出口资源最多  相似文献   

8.
藏族传统的生态观与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民众,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生态观念。其崇尚自然、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生活节制等观念,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章世界史》的第四章《幸存者》中,通过女性视角表明其对物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主流生态女性主义价值观的肯定。展现了巴恩斯对地球生态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他对现实过于悲观、对过去过于浪漫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由九部古老文献组成的苯教文献集,第一次把尘封已久的苯教文献公诸于众,为我们更好的了解、研究藏族神话传说和祭祀仪轨的原始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1.
从鄂伦春这样的小民族来看,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呈现为一体化逐渐加强的趋势,这既是民族的愿望,也是国家的需要。在二者一体化的关系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国家化”。它一方面使民族失去了一些自主自立能力,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国家对民族发展的责任和负担。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强调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即"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通过教育等活动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或手段。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受传统的发展观影响相对较小,因而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尚未遭受较大的损害;通过民族教育目标的调适和民族教育课程的改革,形成以人为本的生存方式,使民族聚居地区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维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平衡及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避开传统发展观那种对生态"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大理地区两千多年来即是祖国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汉白人民的交往是很频繁的,南诏、大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要更好地治理这一地区,积极吸收内地的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白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着内地汉族的影响。由于民间的交往,统治者间的战争,以及明代以来的屯垦,有不少内地汉族人民定居或流落在大理地区。他们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与白族人民和睦相处,互通婚姻,有的甚至就融合于白族之中,所以白语中不断增加了汉语的成分,汉族的风俗习惯也不断影响着白族,白族的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类生态观的形成、发展及升华,总结了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和基本规律。将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分析生态公路的内涵,探索面向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且适合国情的生态公路建设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实施农业保护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多数人仅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讨论农业保护的必要性,这显然是不够的.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出发,阐明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指出农业不仅为社会提供经济产品,而且还提供不可替代的生态产品.我国农业所面临的生态状况、生态环境的有限性、稀缺性、生态产品产权的模糊化特征,决定了实施完整的农业生态经济保护战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新世纪人类文化建设的选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文化。攀枝花市是上个世纪60年代建立起来的重工业移民城市,不太理想的人居环境有碍于新时期城市的发展壮大。本文从生态文化的内涵着手,认为攀枝花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化来引领,且本市有建设生态文化的优势条件,所以发扬生态文化是攀枝花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100万人口大城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湖泊,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记录了生命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初足迹,感受到最古老的文化与智慧,而它象征着的才是人类最本质的财富。因此,湖泊带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塑造了和谐的生态文明。以哲学的思辨,用整体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现代发展观对我国的湖泊文化和生态文明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19.
儒家的自然生态观主要是以“天人合一”为内核,表现为“仁民爱物”、“取物顺时”、“钓而不纲”等具体思想。这些自然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的启示意义,充分研究、消化、利用这些思想,有助于形成人们“善待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态文明心理,促使人们掌握“取物顺时,尊重规律”的生态文明生产模式,构建“取物有度,永续发展”生态保护体系,从而达到“参赞化育,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理想。  相似文献   

20.
从高新技术流失看专利制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德 《今日科技》2001,(1):56-56
自我国实施专利法以来,专利制度已为保护我国知识产权、创造改革开放的外部条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由于体制和专利意识簿弱的原因;尚存在着大量高技术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例如,对部分重点医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调查表明,在1985~1996年期间取得成果1168项,但申请专利仅32项,只占2.7%。我国的高校在1992~1998年期间鉴定成果近6万项,但申请专利不足13300件,只占22%。我国的一个大型科研计划,投资很大,设立了1200多个课题,成果1250多项,但申请专利也不到20%。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