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害虫天敌来防治害虫是植物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所从1972年开始,应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研究。1973年放蜂115亩防治稻纵卷叶螟平均卵寄生率为54%;1974年放蜂155亩,平均卵寄生率上升到81.17%;1975年放蜂1252亩,有765亩(占放蜂面积的60.38%)在防治标准之下;1976年放蜂1026亩,有64.62%面积在防治标准之下。用赤眼蜂防治稻田虫害若能抓住环节,一般寄生率可达70~80%。现阶段由于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2.
上海昆虫研究所寄生蜂组自一九六七年开始,进行了寄生蜂防治农作物害虫的研究。五年多来,他们在上海、太湖流域和两广稻区对水稻三化螟卵的寄生峰种类和自然杀伤害虫作用进行了调查和利用啮小蜂防治三化螟的研究。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上海、太湖和两广一些地区螟卵寄生蜂的一些分布情况,为开展以虫治虫提供了一些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螟卵啮小蜂接种培养、寄主情况和放蜂治螟等进行了试验,对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繁殖利用各种寄生蜂防治农作物害虫,我们必须了解各种蜂的特性,做好繁殖、放蜂工作。现将几种蜂的特性介绍如下:一、各种寄生蜂的特征与分布我国水稻螟虫卵寄生蜂有以下七种:(1)稻螟赤眼蜂;(2)螟黄赤眼蜂;(3)松毛虫赤眼蜂;(4)螟卵啮小蜂;(5)长腹黑卵蜂;(6)等腹黑卵蜂;(7)螟黑卵蜂。  相似文献   

4.
1972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面积有了扩大,防治效果达85.76~97.13%。此外,还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科学实验,初步摸索了稻田放蜂的规律和存在问题。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在寄主卵保存、赤眼蜂繁殖、蜂种收集和蜂卡保存等四大问题上得到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5.
去年二月,广东省科研领导小组根据省革委会领导同志的指示,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革命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以廉江县为重点,在当地革委会的领导下,组成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三结合科技队伍,对水稻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到今年五月,在廉江县六个公社、十二个点的三百九十六亩稻田中,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虫,灭卵率达到80%以上,最高达97.2%,获得了显著效果。用这种蜂防治稻纵卷叶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温州地区农科所于1971年对18种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叶蝉、褐稻虱及稻小粒菌核病进行了大田示范试验。据试验,50%杀螟腈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和三化螟等多种害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稻纵卷叶螟尤为显著;50%6711乳剂每亩2—3两加水泼浇,防治三化螟、稻飞虱和稻叶蝉等有良好的效果;50%硫特普乳剂及35%硫环磷乳剂等,对稻纵卷叶螟、稻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是为探求松毛虫赤眼蜂在蕃茄地防治棉铃虫的可能性及其效果。通过试验表明:在放蜂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平均为82.3%;蕃茄果实被害率压低到1.60%——2.83%以下。绝对防治效果为70.76%——82.68%,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蕃茄地棉铃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的蜂群质量,是影响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效果的先决条件。在有了良好的中间寄主前提下,要培育大量优质的赤眼蜂,还必须掌握好繁蜂过程中的一整套技术。为此,我们去年对中间寄主柞蚕剖腹卵的摘腹适期,以及减少自产卵、不成熟卵的方法和赤眼蜂适宜冷藏虫态等繁蜂过程中的几项技术进行了一些试验,现将结果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9.
苍耳螟寄生蜂种类调查及黄眶离缘姬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苍耳Xanthium sibirium属菊科,为一年生草本,是稻田周围常见杂草类寄主植物,在我国广有分布.作者从1992—1997年查明湖南省部分地区苍耳蛀虫种类和苍耳螟寄生蜂种类,考查五千多头幼虫,鉴定出四种蛀虫,17种寄生蜂,其中姬蜂7种,茧蜂7种,小蜂3种.黄眶离缘姬蜂数量较多,寄生率较高,可达19%.该蜂是苍耳螟幼虫的一种主要寄生蜂,并可寄生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进行了黄眶离缘姬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今年来,我们对水稻三化螟卵赤眼蜂和啮小蜂的繁殖和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这两种卵蜂的个体发育初步研究结果简述于下:稻螟赤眼蜂及稻螟啮小蜂是三化螟的重要寄生蜂。个体发育是发生规律的一部分,也是繁殖利用寄生蜂最基本知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天台县红旗公社微生物实验站,于1979年春从湖北省天门县微生物研究所引进苏芸金杆菌天门变种,土法生产“7216”细菌农药,在室内和大田开展“以菌治虫”试验,经过两年实践证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达91.78%,防治三化螟效果为70.53%,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达85.7%,防治萍灰螟的效  相似文献   

12.
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遵照毛主席“为了要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就必须……同病虫害作斗争”的教导,在省、地、县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于1974年在汉阳县城头大队开展以赤眼蜂为主的综合防治棉花后期害虫试验。 通过城头大队八百亩棉田的试验,基本实现了无蚜害;无红蜘蛛垮杆;红铃虫大田青铃被害率为6.18—26.66%,籽花含虫量为26.0—55.2头/斤;赤眼蜂对棉铃虫卵寄生率为51.4—80.04%,大面积放蜂区与施药区的效果比较,放蜂区平均百株虫量为1.25头,蕾  相似文献   

13.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苏北地区杨树舟蛾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进行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下释放赤眼蜂均能有效达到控制杨树舟蛾类危害的目的,使林间赤眼蜂寄生舟蛾卵的寄生率显著提高;以释放赤眼蜂40 000头/667 m2防治处理的舟蛾卵粒寄生率(60%以上)显著高于20 000头/667 m2处理的寄生率(40%)。在3个杨树品种(107杨、46杨、2025杨)的林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各处理下叶片受害率较对照处理分别由31.84%、41.23%和29.73%降到3.01%、2.42%和4.22%,且差异显著,3个杨树品种林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舟蛾卵粒寄生率与对照相比由10.52%、8.86%和9.36%分别显著提高至69.41%、45.54%和70.7%,3个杨树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舟蛾卵期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蛹期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混合防治杨树舟蛾的防效(31.31%)显著优于单种释放的防效(赤眼蜂16.38%,白蛾周氏啮小蜂14.37%)。  相似文献   

14.
稻螟啮小蜂是三化螟的一种寄生蜂,1957年于温州市郊的第三代三化螟卵块里初次发现,卵寄生率仅0.2%,1962年第四代三化螟卵寄生率上升到1.7%,1963年第三、四代三化螟卵寄生率迅速上升分别达3.1%和39.2%,我所当时曾对此蜂作了一些调查研究,1964年以后田间螟卵寄生率骤然降低,1971年重新采集三化螟各代卵块885块,经检查未见有该蜂寄生。现将1962——1963年饲养调查结果整理如下,供今后探讨啮小蜂在本地利用和保护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配方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分别用来饲养稻纵卷叶螟,以筛选出适合饲养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饲料。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4~26 ℃,相对湿度大于80%,光照条件大于14 h的条件下,其中饲料D、E、F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只能完成二龄发育,少数幼虫存活到三龄或三龄以上;饲料C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也只能完成三龄发育;而饲料A和B饲养的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能完成整个世代发育,存活率分别为26.17%和36.40%,接近对照组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存活率36.67%,且蛹质量和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幼虫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相比,幼虫历期延长4~6 d、化蛹率下降8%~9%、羽化率下降11%~12%。  相似文献   

16.
寄生峰寄生过程中对寄主主要器官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重要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和其主要的寄生性天敌纵卷叶螟绒茧峰(Apanteles cypris Nixon)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寄生峰在寄生过程中对寄主主要器官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被寄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脑发育迟缓,有萎缩现象;气管组织不甚发达,分支层次明显减少;精巢和卵巢均不能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7.
去年,吴兴农科所的科技人员,依靠林场工人和贫下中农,在吴兴县鹿山林场和(土太)溪公社,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一代松毛虫的科学实验。据检查,试验的70亩有松毛虫的松林中,寄生率(包括自然寄生率)均在97%以上,控制了这一代松毛虫的为害,防治效果与农药治虫相近。嘉兴地区、吴兴县有关领导部门在鹿山林场召开了现场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此外,他们还在道场、塘南、晟舍、织里、南埠等五个公社有关大队,利用螟黄赤眼蜂防  相似文献   

18.
一、稻纵卷叶螟在分类中的位置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总科,野螟科(Pyraustidae),与麻类的草地螟 LoxosiegeseictlisL 等同科,而谁都知道草地螟是能够迁飞的。由此推测该虫也将有迁飞的可能。二、稻纵卷叶螟的分布据有关资料考查认为该虫分布亚、非、拉三大洲。在我国的分布,据我们1975年的了解,东至浙江普陀东极东福山偏东的海面上,南至海南岛,西至四川,北至黑龙江宁安。从分布范围如此广泛这一点,就可推知其唯有成虫才能达到如此大范围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褐腰赤眼蜂(Japania andoa Ishii)是水稻主要害虫黑尾叶蝉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该蜂在我省稻区均有分布,据调查,早、晚稻后期黑尾叶蝉卵寄生率高时可达80%以上,是田间抑制黑尾叶蝉为害的重要因子。本所自1973年起,对褐腰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动态及其保护利用途径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 是多种农作物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卵寄生蜂,目前已知它能寄生2目、10科、38种昆虫卵(张荆,1980通讯;张孝羲等,1981)。笔者于1980—1982年在闽北沙县调查稻田赤眼蜂过程中,发现稻螟赤眼蜂的另一重要自然寄主——沼刺水蝇 Paralimna sp., 这是迄今所知3种沼蝇 Sepedon spp. (沼蝇科)以外的又一种双翅目蝇类寄主。近年来,沼蝇作为稻螟赤眼蜂的过渡转换寄主在稻田环境内出现,已经得到广泛重视。沼刺水蝇在闽北稻田及其周围,数量十分丰富,成虫周年均可发生。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