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豫西南山区淅川县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民居为例,在大量实地勘察测绘基础上,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组织、院落平面布局、结构特征及材料构成几方面,论述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和建筑特征.对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皖南传统聚落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景观生态的视角,对皖南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以及巷道空间、单体建筑形态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对当代建筑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聚落是由社会空间、功能空间与意识空间构成三位一体,重层结构的统一形态。聚落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与更新而形成文脉,聚落形态因持续的演变而体现着发展,并与当代发生关联。聚落形态表现为三维空间,带有时间因素。文章通过对传统聚落形态的内涵、发展、演化、发展策略的分析,希望对传统聚落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乡村人类学研究个案,白岩河聚落形成于湖广移民入川之后,具有隐蔽性和领域感的环境特征,其村落建筑具有南方民居以“院”为基本组合单位的形式特征,又不乏丰富多变的景观特色。所显现的文化的民间形态,应成为独特的资源而进入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土家族传统村落实例的调查入手,利用大量实地调研测绘手段,剖析传统土家族聚落生成发展内涵,挖掘其聚落形态的典型特征,揭示了传统聚落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质文化产物,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形态是人地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的综合体现。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新形势下的基本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甘青两省交界的循化、积石山一带.当地许多传统聚落在营建过程中匠心独运、手法不拘,即顺应自然又与当地的气候、习俗、信仰密切结合.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如何在新城镇建设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镇的历史文脉",需要对传统的乡土聚落原型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撒拉族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探究,推敲传统聚落的原型营建方法,找寻聚落生成与发展的规律.同时,作者在新聚落营建中,给出了新的聚落空间形态应具有乡土味,新材料的使用应进行乡土转译,慎重引入新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化基因是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根和精髓,也是少数民族传统空间微气候研究区分其他聚落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历史变革等的文化属性,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微气候舒适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以微气候视角为切入点,挖掘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为中华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策略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晋南铁炉村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山地式民居进行深入地调研与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形态,归纳出晋南山体建筑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空间特征明显,形象清晰,无论是从选址、布局、意境追求、景观构建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意象和外在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晋南当地“四大八小”:即四幢大房称“四大”,八间耳房称“八小”的民居院落形式,及二层抬梁式单体建筑形式,并利用平行于等高线的上下两条巷道及垂直于等高线的五条夹道将这些携带晋南特色的院落元素有秩序地相结合。构建出晋南地域性、适应性极强的山地民居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晋南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对中国传统民居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对宁波新农村住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寻宁波民居聚落在利用环境、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分析现代聚落变迁的原因和传统聚落继承的基本原则;提出要对民居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给古老民居以新生,必须做到历史与现代兼容,时间和空间关联,建筑以人为本,努力创造富有宁波地域特色的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石谦飞  吕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2):13860-13871
大同市天镇县为军事型防御性聚落分布较多的地区,其传统聚落形态在保证防御性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气候适应性营造策略。本文选取晋北防御性聚落——村堡安家皂村,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查询整理,并进行实地调查。按照由“大”及“小”的尺度顺序,从聚落整体,院落形态,民居单体进行了营造分析。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如气温与降水,风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研究分析其营造技术,并总结出村落建设营造技术策略,将其应用于传统防御性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深入研究晋北防御性聚落营造技术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并以此为依据,对聚落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国内其他防御性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参考价值,对于当代乡村建筑的更新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选取湘桂黔地区25个侗族乡村聚落作为研究样本,在图底分析法的基础上,基于长宽比、形状指数、分维数量化指标探讨侗族乡村聚落边界的形态特征、破碎程度。结果发现:样本聚落形态呈现团状、带状、带状倾向的团状3种类型,其中团状聚落有10个,带状聚落有10个,带状倾向的团状聚落有5个,聚落形态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影响;聚落边界图形呈现出简单平滑和破碎复杂2种状态,其形成受自然环境、宗族理念以及聚落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侗族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综合文献资料,对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从自然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揭示传统民居形态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期从建筑整体机制上把握宁波民居聚落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并为宁波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可鉴的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施甸布朗族逐水、逐林、逐坝聚群而居,与山地民族的聚落类型相同,传统聚落空间特点既表现出了秩序化的倾向,又呈现出随地形变化自由布局的灵活空间生成状态。其传统的“一步楼”民居,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分上下”,“祈吉久”的家之伦常文化。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影响明显。赣南客家乡村聚落是典型的传统乡村聚落,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主要有依山傍水,集中分布在缓坡低地,聚族而居,建筑单体风格独特,分布密度县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过程中空间演化呈现出以下趋势:山地聚落向下和水平迁移,传统民居在空间上被合围,路网密度加大,空间实现重组并向城市聚落景观演替,这势必为区域带来各种正、负效应,如人地矛盾变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空间的聚集与均衡、部分聚落的空间萎缩与空间隔离等。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晋东南传统村落院落内部风环境舒适度,同时给城市不良风环境问题提供解决经验,对晋东南传统村落院落风环境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晋东南典型传统聚落民居布局现状,将该地院落基本形式分为21个工况,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分析进行定量分析.使用风速比评估法针对夏季和冬季不同的风环境要求展开讨论,并将每一种工况的院落形态量化,分析各工况院落内平均风速比与建筑体积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建筑物全围合的"口"型院中的几种方案更能兼顾夏季散热与冬季抗寒的功能,且西厢房高东厢房低的布局能营造更优质的风环境;风速比曲线的单调区间主要由民居围合形式决定,单调性则由主要由民居组合高度决定.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浦氏方法提取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的聚落边界,运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对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归类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指状型聚落规模一般比较大、数量较多,团状型聚落规模小,带状型聚落数量最少,并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聚落的用地结构有4种模式.聚落的形态、大小和用地结构与湖岛的地形地势和可达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后对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系统分类,并分析其用地结构特征,发现聚落空间存在的问题;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聚落空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湖北省通山县宝石村历经选址、发展、鼎盛、衰败、复兴等多个时期的聚落景观特征及演变,分析其在不同时代的物质景观特征和社会景观特征,借此揭示鄂东南传统村落的典型聚落景观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考察聚落要素形态特征及中国史前聚落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因素对聚落要素形态特征,以及微观环境因素对聚落类型及其平面形态、宏观环境因素对聚落区域特征及其发展道路与特点的影响作用,比较客观地说明了自然环境因素在史前聚落形式与发展乃至中国古代明起源过程中的意义,充分展示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为例,从乡村聚落演变进程出发,探讨了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搜取衡阳盆地人类活动遗址、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等名录进行时间考定与排序,运用Kriging插值分析了研究区人类活动-聚落遗留源变规律,结合数理统计中等距抽样法选定14 个乡村聚落提取出景观形态指标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建乡村聚落景观相似性量化矩阵,进一步运用景观相似性模型分析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的联系与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聚落演变规律为蒸水、耒水、洣水流域向盆地中央晕散推进,随着人地矛盾进一步增加,后发展至资源禀赋次优的东、南部山区。2)研究区存在比较相似与高相似关系的乡村聚落景观占比最大,二者合计占比65.93%,表明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上存在相似性关系,且其相似性特征主要承载于乡村聚落物质景观之上;因而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目标需通过乡村聚落人文复兴来推动乡村聚落的环境面貌更新。研究成果可为衡阳盆地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参考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