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类以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多种症状为表现的急性传染病.该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文章就该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代以来 ,发现了 10余种以“出血热”命名的一类病毒性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克什密尔出血热、阿根庭出血热、玻璃维亚出血热、可罗拉多蜱热、埃博拉出血热等。其中伴有肾脏损害综合征的一类出血热现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HFRS是由不同鼠种携带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发生的初期 ,不同国家命名不同 ,如NE、HFRS、EHF、KHF、HPS等 ,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1994年卫生部自然疫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深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对26例不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误诊状况。结果:不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误诊率高达65.38%。尽管所有的病例均有发热,但常因某一脏器或其它症状表现突出而导致误诊。结论:不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应予以重视。及时检查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可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测定2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EP)水平,17例病人同时检测BUN及Hb,发现HFRS患者病程各期EP水平有较大变化,低血压期(38.6±19.5mu/ml)和少尿期(33.8±23.5mu/ml)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及发热期、多尿期比较有明显差异,EP与BUN呈负相关。本研究提示HFRS患者中血浆EP水平与肾损害程度有平行关系,EP测定可能对该病程进展的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新型肾综合征出血热EIA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多肽合仪合成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NP)(aa17-66)50个氨基酸残基的核心序列,以此为抗原,建立特羿性检测抗汉坦病毒IgG和IgM的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通过实验发现这一序列具有较强的抗原性,研制出了以合成肽为抗原的新型牧场异性检测抗汉坦病毒IgG和IgM的诊断试剂盒,通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阳性血清的检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cf-DNA含量与不同病情、病期等指标的相关性,定性分析游离DNA(cf-DNA)的来源与特征。收集了47例HFRS不同病情患者不同病程的128份血浆标本,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20份血浆标本。定量分析血浆总cf-DNA水平,提取纯化cf-DNA后进行定性分析,对其中9份HFRS患者血浆标本进行D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统计学分析各参数指标间相关性。健康人血浆cf-DNA水平中位数为919.0 ng/m L,HFRS患者血浆cf-DNA含量明显增高,随着病程进展呈现动态变化的规律。轻型/中型患者与重型/危重型患者有着明显不同的分布格局:发热期cf-DNA水平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在低血压休克期达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至多尿期与健康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急性期重型/危重型患者cf-DNA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同期轻型/中型患者水平(p0.001)。健康人cf-DNA多为高分子量大片段DNA,而患者血浆cf-DNA高度富集于150~200 bp区域,显示为凋亡片段;血浆cf-DNA片段读长(reads)均匀分布于人类基因组的各条染色体,分布频度与染色体长度高度正相关(p0.001),且与HTNV病毒基因组无同源性。HFRS患者,急性期血浆cf-DNA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病程进展的不同分期与病情分型,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规律。HFRS患者血浆cf-DNA主要来源于疾病状态下,机体细胞发生凋亡后产生的基因组和线粒体DNA断裂片段,不包含HTNV病毒基因组成分。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高纯度的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建立杂交瘤细胞株7C11两步纯化的方法并进行亚类及特异性鉴定。采用Balb/c小鼠制备7C11单克隆抗体腹水,辛酸-硫酸铵法初步分离纯化,蛋白G亲和层析柱进一步分离纯化并鉴定。经初步分离纯化后,单抗IgG纯度>80%,回收率>50%;经过Protein G层析柱二次分离纯化后,单抗IgG纯度>98%,回收率>50%。亚类鉴定为IgG1,且特异性较好。成功获得高纯度的抗HFRS单克隆抗体,为抗汉坦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表位的鉴定、抗原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进一步掌握攀枝花市东区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宣传,建立多部门合作的综合防治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对临床诊断或拟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患者的血液及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方法对临床拟诊断或拟诊HFRS患者198名(Ⅰ型为147例,Ⅱ型为51例)的血清、尿液标本进行RT-PCR方法抗体检测,并设置对照血清.结果紫外灯下,165例在237 bp处出现橙黄色带,阳性率为83.3%,对尿液进行检测,其结果均为阳性.标准病毒株、阳性对照血清为阳性.阴性对照、健康人血清、尿液标本均为阴性;免疫荧光抗体检测,血清抗体阳性173例,阳性率为87.2%.尿液阳性仅为116例,阳性率为58.4%.结论用RT-PCR方法检测HFRSV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等优点,方法简便,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腹部CT表现及临床意义,特搜集经本院临床确诊的HFRS,并行腹部CT扫描患者 10例,其中双肾明显肿大 6例,肾包膜下出血1例,肾周积液3例,腹水6例,胆囊炎4例,双侧胸腔积液6例.通过CT扫描,及早发现病情,尤其是疑有肾破裂出血做CT扫描,具有特异性诊断,给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充分发挥影像学在HFRS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皮疹为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多数症状轻微,少数出现并发症导致死亡。为进一步了解兰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以探讨适宜的控制措施,现就2012-2014年全市手足口病疫情主要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潘绍林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2):32-34
目的:掌握祥云县HIV/AIDS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祥云县2004年至2011年报告的祥云籍HIV/AIDS疫情资料。结果:2004年至2011年祥云县共报告祥云籍HIV/AIDS389例,年平均报告率10.61/10万,死亡58例;其发病率的分布特征为:2004年至2007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至2010年趋于平缓;县城高于坝区,坝区高于山区;男性(14.62/10万,年均)大于女性(6.89/10万,年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2,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比例为2.27∶1;以20~40岁为主,占79.69%;以农民(293例)为主,占82.4%;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占97.13%;以非婚性接触和静脉吸毒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5.76%、38.56%。结论:祥云县艾滋病疫情经过实施全球基金艾滋病控制项目后,疫情已得到初步遏制。由于HIV/AIDS疫情的复杂性,感染途径的多样性,必须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重点应对农民、待业青年开展宣传和教育,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咨询检测网络,提高艾滋病的发现,以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5.
攀枝花市东区2001-200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东区2001~2005年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区历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5年,该区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为1081.98/10万;历年发病率波动在840.66~1402.16/10万之间。2001~2003年发病率波动弧度小,发病态势较平稳。2004~2005年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后,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01~2005年发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构成比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2.96%,其次为血液、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构成比分别为18.96%和18.05%。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肝炎、淋病和肺结核发病率自2001年以来居各种传染病前5位。结论应进一步加强肠道、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6.
分析2008—2009年白城市沙门菌流行特征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发现沙门菌的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6~9月份高发,患者年龄多为18~40岁,男女比例为2∶1,肠炎沙门茵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菌型。得出的结论是2008—2009年白城市沙门菌的流行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山东省1961--2008年18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山东省近48年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极端温度事件年发生频率的空间差异比较突出,频发区域主要集中于胶东半岛,但高、低值区域发生频率的差值相对较小,大部分区域在15~16d/a之间;无论年还是季节,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分别呈增加和减少趋势.两者的变化趋势分别在春季和冬季最显著;变化幅度也存在空间差异.相对于西部,胶东半岛极端温度事件年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更为显著: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在所有站点(极端高温事件除海阳站)均发生了突变现象.变化趋势均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加显著;极端温度事件呈波动变化,普遍存在准5年周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1990-1998年该院收治457例肾综合征症出血热病例中64例少尿期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报告。文章指出:肾综合症出血热少尿期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出血热病量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当前医学很难解决的难题。本报告在及时综合治疗同时采用血液透析法治愈率达93.3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