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膜电极电位溶出分析法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新推导了P、S、A理论公式、证论了P、S、A理论的严谨性。并首次根据电位溶出条件,解出了C_0(l,t)-t方程式。较详细地探讨了理论公式的应用条件: 若:π~2D_R~t/L~2≥4(误差≤1.6%) 或:π~2D_R~t/L~2≥3(误差≤4.5%)可用简化的过渡时间方程式和E-t曲线公式。实验结果与理论吻合。从而建立了电位溶出理论的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灰色GM(1,1)建模理论和灰区间预测思想,运用双向差分方法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泉水流量模拟及预测模型:(?)_(t+1)=568.851-565.141×e~(-5.15×10~(-3)t)。经验证,拟合均方根误差RMSE=7.93%,预报平均误差为17.7%,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锡—水杨基荧光酮极谱络合吸附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6×10~(-2)mol/L草酸溶液(pH2.0)中,锡-水杨基荧光酮络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仪上产生一灵敏的络合吸附波,峰电位在-0.56V(vs.SCE),导数波高与锡浓度在2.0×10~(-3)~1.3×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和电极反应机理.方法已应用于铜、锌合金中痕量锡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三氯化铝-氯化正丁基吡啶类室温熔盐的合成过程.随着熔盐组成的变化,熔盐的电位窗最负为-1.5V,最正为+1.5V(相对于Ag/Ag~+).电导率在12×10~(-3)Ω~(-1)cm~(-1)至8×10~(-3)Ω~(-1)cm~(-1)之间,熔点范围在33℃±1℃至17°±1℃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5.
溶出催化伏安法应用研究——微量砷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应用溶出催化法测量微量砷的方法。10~3mol/m~3HCl──1.5×10~(-2)mol/m~3 Au(Ⅲ)的底液中,将As(Ⅲ)电解富集在同位镀金的玻碳电极上,然后在0.5×10~3mol/m~3HCl──2.5×10~3mol/m~3 HClO_4──0.5mol/m~3 SnCl_2的催化体系中溶出催化,得到一灵敏的溶出催化波2×10~(-6)mol/m~3──4×10~(-5)mol/m~3的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下限为4×10~(-7)mol/m~3,本法对天然水进行测定回收率为100±10%内。  相似文献   

6.
在甲酸盐缓冲溶液(pH3.5)中,锑(Ⅲ)-没食子酸丙酯配合物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峰电位在-0.52V(vs.SCE)左右,峰高与锑浓度在4.1×10~(-3)-6.6×10~(-6)mol/dm~3之间呈线性关系。机理研究表明,峰电流是由配合物中锑(Ⅲ)的还原而产生的。方法已应用于铜合金中锑的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7.
轻稀土—茜素红S络合物极谱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轻稀土(La、Ce、Pr、Nd)——茜素红S络合物极谱吸附波。在含有1.0×10~(-5)mol/L茜素红S.0.075 mol/L磺基水杨酸钠的三乙醇胺-盐酸缓冲溶液(pH7.9)中,在JP-2型示波极谱上可获得灵敏的轻稀土络合物单扫极谱吸附波,峰电位为—0.80V(VS.SCE)。用二次导数档可测定9.0×10~(-9)-1.0×10~(-6)Mol/L的轻稀土。本文对极谱吸附波的性质和电极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汞电极上用拟单纯形法和连续变化法测定了诱导吸附型体的组成为LaL_2(L_2)_(ads).并测定了稀土球墨铸铁中轻稀土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讨论了在KNO_3底液中(PH为2.4时),利用玻碳汞膜电极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铬的实验条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加入乙醇降低Hg_2CrO_4溶解度,从而提高灵敏度的方法。Cr_4~(2-)浓度在3×10~(-9)-8×10~(-7)M范围内与溶出峰高呈线性关系,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9.
循环伏安法测定氢在MlNi3.7-MnAl0.3贮氢合金中的扩散系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氢在MlNi3.7-MnAl2.3(Ml:混合稀土金属)贮氢合金中的扩散系数,其值为D=1.19×10-8cm2/s,与电位阶跃法测定值4.20×10-8cm2/s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形变工艺对铝合金超塑性延伸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硬铝LY12研究了超塑性形变工艺,得出:(1)预先以最佳超塑性应变速度形变30~100%,然后以1.67×10~(-3)s~(-1)速度继续变形;(2)预先以1.07×10~(-2)s~(-1)速度延伸25%,然后以最佳超塑性应变速度继续变形.两种工艺均可在获得较大超塑性延伸率的情况下,使超塑性成形速度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