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脚踏复锭棉纺车常见为三锭,也有二锭、四锭和五锭的。但是,很多中外学者不承认五锭棉纺车的存在,并认为这种见于古代文献的五锭纺车仅能用于丝、纱线并合和加捻。这里对于上述观点提出质疑,用文字和图像资料肯定了元明以来五锭棉纺车的存在,并对其牵伸机构作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古代纺纱史文本的书写而言,中国古代纺纱图像信息的研究非常重要.对刘仙洲先生所藏的《手摇纺车图》、泗洪曹庄出土的"脚踏纺车图"、《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刊出的脚踏纺车图进行考证.结果表明:①刘仙洲先生所藏《手摇纺车图》为伪图,这导致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形制变迁为手拨轮辐传动纺车→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绳为辋)→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木为辋);②泗洪曹庄出土的脚踏纺车图可能有问题,不应成为中国脚踏纺车的佐证,另外《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中的有些脚踏纺车是不可能进行操作的;③中国古代脚踏纺车的定形似乎比手摇纺车要早,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大纺车约始制于宋代,是加捻蚕丝和麻苎纤维的多锭捻线车。我国古代的捻线工具有纺(?),手摇纺车、脚踏纺车、捻线车等等,但是以大纺车的生产效率最高,它有三十二个锭子。捻丝的质量也很好,尤其是加工强捻或弱捻的经纬丝线(纱线),条干均匀,能织造绉絺(麻纱)、(?)(绉纱)、绮锦等高贵织物。大纺车的产生,是在移用其它捻线工具结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直沿习使用到近代。但其加捻纤维的工艺方法,和其它工具捻线不同,具有独特性,它的发明是古代手工捻线技术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是体现较高学术深度的一部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对中国高等院校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该教材中存在五处谬误,对此作一纠正,以供读者在使用、阅读该书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车与古代的车有很大的差别.古代车舆历史文献虽有记载,但实物依据有缺乏,以致说解互有异同.20世纪考古发现了大批古车舆实物(仅先秦古车舆就有一百多辆),但对它们的研究多是考古工作者,语言研究者很少介入,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以下简称《考辨》)择取当代被束之高阁的名物礼制训诂难题,对古代车舆名物进行细致考辨与深入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6.
⒈棉纺行业的概况和压锭任务1.1纺锭的数量与分布:到1997年末杭州地区(大市)全社会棉纺锭为43.14万锭(431424锭),比1996年的46万锭(459092锭)压缩了2.77万锭(27668锭),压缩了6%,大小企业共28家,最小企业仅3000锭(在萧山),最大企业为“杭二棉”(10万锭),分布在杭州、萧山、富阳、桐庐、建德六个市县,企业个数以萧山市最多,达19家。国有棉纺织企业仅4家(杭州市属3家、富阳市1家),拥有棉纺锭22万锭(219244锭),占全社会总锭数的50.81%。3家市属国有棉纺企…  相似文献   

7.
张维慎博士的论文集《沙苑子文史论集》,已于2014年9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文库中的一种,全书30余万字。书前附有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主编薛正昌先生的题签和著名古文字学家王辉先生的序;书后为作者的后记。文集主体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编为“历史地理研究”,由10篇论文组成;第二编为“中国古代礼俗研究”,有6篇论文;第三编为“简牍与典籍研究”,有8篇论文;第四编为“文物研究与鉴赏”,有9篇论文;第五编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有7篇论文,合计40篇论文。在这40篇论文中,其中有10余篇论文刊发于《文史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州学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考古与文物》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8.
西汉中叶《周易》学者焦延寿所著《易林》中载有中国第一首歌赞朝鲜之诗。从丽玉的《公无渡河》到李白的《公无渡河》,古代朝鲜、中国两位诗人共同为“公竞渡河”谱写一曲狂者之歌。来自新罗国的五鬣松生根子华山,李贺以它为题林创作了《五上松歌》,是中韩友谊的又一诗证,新罗才子、晚唐诗人崔致远在中国留学和做官期间,与女兰若柳有过一段趋势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9.
魏裕铭《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史论》是一部思考睿智、评析精妙的幽默文学研究专著,甚具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与贡献表现在:一、文史贯通,视野宏阔;二、史论结合,新见纷呈;三、综览前贤,颇见超越。该书的出版,在相当程度上深化与拓展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孙子兵法》中的庙算、正奇、五事和全胜等重要思想对当今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将之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