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湖南省生态环境灾害与调控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湖南省水土流失、森林退化、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中的灾害特征、灾情,分析了生态环境的演变.从全省范围来看,生态环境现状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针对湖南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生态系统调控途径与生态灾害防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 ,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 ,退化状况更令人担忧。近些年来 ,西北地区在生态恢复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和成功的试验示范 ,如陕北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等。但从总体来说 ,退化还在继续 ,治理的技术以及范围显得分散而狭小 ,对整个西北地区环境改善与生态恢复的贡献相对非常渺小 ,治理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同时 ,对如何进行西北地区的生态恢复 ,目前还缺乏深入的认识。虽然各省区都制定了生态建设规划 ,但一般都是粗线条或…  相似文献   

4.
跨世纪中国西部草地环境灾害与减免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草地面积有60亿亩,其西部的草地占87%。通过对西部草地灾害的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和防止草地灾害发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灾害的共性出发,探讨分析了致灾因素在灾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渍涝灾害及治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武汉市区的渍涝灾害实例,分析了致灾原因,并探讨了防灾,减灾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地区基于GIS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从图斑、县、省三级不同空间尺度对2000年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计算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整个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各省区情况不同,其中:陕西、新疆生态承载力供给小于需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甘肃、青海和宁夏生态承载力供给大于需求,处于生态冗余状态;西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生态承载力供给空间分异明显,呈东南、西北部较高,东北、西南、中部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地理单元的生态承载力供给差异也较大,表现为黄土高原中西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山地、天山山地和阿尔泰山地等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整体供给较高,而其他地区的则较低,其中:关中盆地、银川盆地和干旱区绿洲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供给最高,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腹地的广大戈壁、沙漠地区的最低,呈连片分布状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部由于景观破碎严重,生态承载力供给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明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覆盖及人类活动强度具有密切的空间关联与空间异质性;西北地区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供给和人口密度基于县级尺度的相关系数为0.66,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空间分布格局相似,表明西北地区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生态承载力偏向性.2000年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与局地性分布相符合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个地区生态承载力供需矛盾突出,处于生态不安全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而各省区、县及其内部生态承载力供需矛盾差异较大,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状态各异.研究实践证明GIS技术的应用为空间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协调区域生态环境用水和经济发展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努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实现西北地区有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以2005年"龙王"台风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结合台风的风情、雨情、水情和潮情等特点,构建了福建台风大风、台风暴雨洪涝和台风风暴潮3个串发、并发性灾害链模式.对2005年"龙王"台风的分析表明:登陆台风受山脉抬升和北方弱冷空气双重影响再次强降水,地势西高东低且地表破碎、海岸曲折且山地性河流发育等是灾害链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灾情随灾害链过程放大,受承灾体脆弱性累积加重.提出沿海区防御大风和风暴潮、河流下游防御洪涝、山区防御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区域模式,为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闭矿后矿区环境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将有大量的各类矿山即将闭矿,闭矿后相应灾害特别是环境灾害还可能继续发生,本文结合矿井生产过程中灾害发生的状况,对大中型煤矿闭矿后潜在灾害类型和发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综合规划、统筹考虑,加强监测、超前研究、兼顾生产、综合治理等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为研究对象,从结构、功能和评价指标3个方面分析"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与"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特征,构建"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模型.选择中国西北地区100多个站点进行"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发展适宜区包括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陕西中部;次适宜区包括陕西南部、新疆南部(除塔里木盆地)、甘肃东部和新疆伊犁地区;非适宜区包括陕西北部、宁夏大部、青海大部和新疆北部.  相似文献   

13.
环境灾害的类型及逆转的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归类分析中国环境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积极预防和逆转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讨论了城市地貌学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地貌学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城市地貌灾害及减灾对策做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生态环境灾害严重恶化的黄土高原现状,运用野外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并采用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陕西中部黄土区,就生态环境灾害产生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控制生态灾害、多方协同、相互协调生态平衡、大力抓好智力开发、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加强土地开发利用、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出发,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探讨了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土遗址病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西北地区尤其丝绸之路沿线是中国土遗址分布最多的地区,其土遗址分布集中,种类多,赋存环境复杂,具有炎热、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干燥少雨、偶有极端降雨气候,大风、沙尘暴经常发生,构造活动剧烈和地震频繁等特点.土遗址的病害类型多,基本包括了干旱环境土遗址的所有病害.西北地区室外遗址主要病害是片状剥离、风力淘蚀和裂隙;室内土遗址的主要病害是污染、温度剥离和裂隙.土遗址的病害受赋存环境和土遗址本身的特性两方面控制,影响西北地区土遗址病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风、雨和地震.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基于本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势,指出了这种环境效应有迅速发展和扩散的趋势;针对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提出了需要采取4项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实地调研和对自然地理条件、区位因素等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城市发展面临着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不利的发展区位,发展成本和发展难度均高于其他省区;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是政治、经济、自然条件、资源、民族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注重多种因素的交叉协调,寻求其共同作用的平衡点,以保证城市发展的合理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最后以新疆城市、黄河上游城市群带为例,指出新疆应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体,带动周围小城市、镇的发展;黄河上游地区以兰州、西宁为中心,确立共同的城市与经济发展目标,建设成为高科技为主导,以资源精细加工为支柱的现代化城市群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