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美相继在上海划定商民居住区,始成租界。租界形成后的几十年中租界当局依仗武力利用各种机会数次胁迫清政府扩大租界。至清朝灭亡时,上海租界已经延伸至宝山,面积达始初时的数倍。  相似文献   

2.
上海开埠后,各国殖民者在上海的租界空间中兴建了大量纪念碑建筑与公共雕塑像。这些首次诞生于中国的公共艺术,在殖民者共同体认同与殖民主义政治的公共象征这两个方面实现且体现了其特有的公共功能与公共性。  相似文献   

3.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上海租界为背景,描写了上海青楼中一群妓女和狎客的故事。展现了租界文化对上海人的生存境遇的影响。从传统与现代混融的新奇体验,外国巡捕统治下的租界及人们的自卑感,以及浮华境遇下自我的迷失及幻灭感三方面来分析《海上花列传》中租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5.
《上海租地章程》是中英两国关于开辟外国人在上海居住的居留地的条约。上海居留地后来发展成英租界,为西方列强在中国许多通商口岸划分租界开了先河。介绍章程的主要内容,结合章程签订的时代背景,分析其背后的缘由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鸿雁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意蕴,在表达黍离之悲、表现遗民孤凄流离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通过鸿雁意象在这一特殊时代的丰富内涵,可以清晰地透视到南宋遗民词人强烈的遗民情绪和悲剧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7.
艾膏在上海租界,受到法租界和国民党政府的监禁,他在租界狱中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狱外又以强烈的乐观情绪和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向祖国人民发出黎明的通知。他在租界上的诗歌创作特色及其影响,使他深入到人民中间,思索着民族的命运,探索新诗通向“民族心灵深处”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厦门租界是厦门近代史上特有的产物,在中国租界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学术界把它与上海等其它地方的租界都看成是“罪恶的渊薮”,而忽视了其对厦门近现代史的积极影响。本文试图从厦门租界既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基地,又对近代厦门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两个方面,对厦门的租界在厦门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作粗浅的探讨。笔者认为:租界在厦门近现代史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同时它对近代厦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过这不是西方侵略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近代上海社会的西崽人格是租界文化的产物。鲁迅在奴性人格的层面上展开了对西崽相的透视,他在剖析西崽的崇洋和势利性格之外,又挖掘西崽买办的“无特操”的善变性和源自中国传统的“事大”心理,以及在表面“崇华抑夷”的态度和言谈下面隐藏着的西崽相。鲁迅对西崽相的分析,是他对上海租界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有力针砭,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维持近一个世纪之久的上海租界,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是近代中国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齐的一个"窗口"。上海租界期中国报刊事业开始向近代化起步与衍变,初步具备了近代社会的新的特征。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宣传西方基督教思想企图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他们的办报活动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催生了近代大批著名报人。"租界"这片"国中之国"在西方成熟报刊体系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媒介集团化经营、出版自由和商业经济的先进资本主义性质的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11.
晚清遗民独特的外部生存空间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于民初的晚清遗民,与历代遗民相比,在心态和行为方面表现出许多独特之处,这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而清末民初中国特殊的社会状况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是其独特遗民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康熙二十一春正月,明遗民八大山人结题<瓮颂>组诗六首,颂瓮何义? 史阙有间,语秘无诠,已难尽知.今据北魏<洛阳伽兰记>载北朝"殷之顽民"古谣,朱耷拈"瓮"话头,颂"瓮"诗案,必与其明遗民身份、殷顽人意识密切相关.八大山人所作<瓮颂>六首,虽"伸唇那到喉"、"佯狂语飞燕",似多不尽可解,有待反复考辩,但其瓮内天地,木本水源,实皆江右、江南明遗民社会"瓮"内诸顽人佚事诡幻的逸声遗响之遥远回音也.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风行全国,从表面上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剪辫运动是近代中国风俗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发辫在有清一代的特殊功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剪辫运动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进步过程,也反映了国民心理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5.
莫理循是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中心舞台、影响颇大的外国人。在清末新政时期,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报道中国的改革,称其把衰弱的中国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作为一名“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外国人,他对新政的观察有着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清至民国时期,镇江慈善事业兴盛发达。与传统善举相比,慈善家群体的形成、多样化的慈善组织、多元化的慈善道德、先进的救济运作手段和广泛的经费来源等成为这个时期镇江慈善事业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晚清全面废书院、兴学堂后,新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民国初期渐露端倪,引起国人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当时动荡的学术教育环境中应时而生,断断续续存在于整个民国时期,并在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集团结婚在民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兴起,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到清末以来的文明结婚的影响,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和30年代新生活运动的推动也是它产生的重要原因, 是中国婚俗上的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19.
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消解旧权威,催生新制度,培植新力量,变革旧风俗等方面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进步影响,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用人制度、社会道德等方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上海军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支援民主革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军事募捐.军政府制定规则,利用民间募捐团队,广泛动员各阶层,在募捐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功.但由于用人和策略失误以及革命党人的内斗,致使后期募捐步入歧途,乱象丛生,丑闻谣言层出不穷,扰乱了民众正常生活,损害了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募捐失败,也加速了陈其美下台的步伐,压缩了革命党人的生存空间.其历史教训,值得鉴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