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是洞察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精神荒原,其主要特征是人性的丧失.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批判主题人性的危机,人性的回归和人性回归的失败.这充分说明,在欧*亨利的眼里,当时的社会虽是一个人类社会,然而却是一个丧失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鲍宪阔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1999,12(2):56-57,51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初读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1862-1910)的《警察与赞美诗》(TheCopandtheAnthem)时,自己尚处年少。该篇以主人公苏比的悲哀、无奈与滑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年与时她,事易时移,常感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类似的“小人物”们的悲哀、无奈与滑稽与书中的苏比相比常有过之而无不及,送对苏比的命运重新发生了兴趣。一粒沙中见世界,半张纸上写人情。鲁迅为阿Q立传,用心良苦;欧·亨利为苏比作文,值得深思。也许巨匠们总是善于“以小寓大”的吧?以前我只是简单的认为:苏比所处的社… 相似文献
3.
在撒尼尔.霍桑笔下,《红字》中的主人公都有"罪过",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思想的净化和灵魂的重生。小说表达了人性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陈静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4)
电影《人证》描述了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特殊环境特殊身份的特殊"母亲"形象八杉恭子,电影中描写了八杉恭子对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态度,八杉恭子在黑人大兵和丈夫之间的爱恨纠缠,八杉恭子现状的辉煌和过去的屈辱,三对关系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心灵的复杂及人性的沦落,也充分说明了现实对母子亲情、夫妻之情以及纯洁善良天性的无情戕杀。并指出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残酷的战争对正常人性异化的结果。从而肯定了影片编导在开掘人物形象内涵上所作出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框架理论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型,揭示了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欧.亨利式结尾"是出现在欧.亨利短篇小说作品中的一种文学写作手法。本文尝试以框架理论来分析"欧.亨利式结尾"内在的认知因素,以期对读者鉴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袁韵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4):25-28
通过对<雷雨>人物结构关系的分析,试图从人性这一角度解读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文章认为,曹禺先生在周朴园、侍萍、蘩漪等人物身上,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性得失的因果关系,寄寓了深刻的人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欧·亨利小说看美国社会“精神生态伦理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谦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1):80-82
欧.亨利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之一。透过他的短篇小说,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种种"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下层民众因内心极度压抑而导致的变态心理、家庭中扭曲的夫妻关系以及社会中大量"多余人"的出现等。解析欧.亨利作品中的这些"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将为我们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高路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5)
奇幻小说近年来在中国图书市场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热潮.作为本土奇幻小说的代表,<九州>系列小说在文本中对于"神性"和"人性"的追求和探索,较为鲜明地呈现出了近年来本土奇幻小说普遍的创作特点,并从多元化、平民化等角度挖掘出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常规关系理论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后发现:(1)《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情节安排是基于常规关系的,人物各自常规关系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小说情节令人啼笑皆非的重要原因之一;(2)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依赖于常规关系。读者除了利用自身已有背景知识中的常规关系理解作品之外,还会与作家互动,并临时建立一些常规关系帮助解读作品,这就解释了该小说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敏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7):114-116
库切小说的一个根本的主题就是关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实施以来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变化。就像库切想要通过题目直白地传达的信息一样,《内陆深处》就是国家的中心,也是一个国家本质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想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对殖民时代南非的种族关系的深刻认识。从《内陆深处》中主人公玛格达与父亲性格变化过程,可以看到殖民不仅给被殖民者带来了身心的伤害,同时也造成了殖民者自身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1.
英国19世纪末的伟大作家康拉德在小说创作《黑暗的心》中采用独特的叙述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结构主义叙述学角度分析,小说采用了嵌入式叙述结构,即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小说的表层结构叙述了马洛去非洲的探险之旅,小说的深层结构实际上叙述的是克兹从一位心怀美好理想的青年堕落成一位贪婪凶残的殖民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人性的变化,也使人性成了近几年关注的焦点和亮点。而各个科学、领域都与人性有关,故而社会与人性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学对自然灾害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一方面是人性发生变异,人与人之间感情麻木,缺乏温情;人性发生扭曲与畸变,产生了卖妻鬻子、掘墓盗尸、"人食人"等有违人伦的惨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能照亮人性光辉的一面,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怀。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后》只能"含泪"无法"微笑"——由《二十年后》看欧·亨利短篇小说对社会的批判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永凤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6):55-57
解析了小说《二十年后》的思想内涵及社会价值,认为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含泪的微笑”背后,表达出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5.
《情爱笔记》是巴尔加斯·略萨近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表面看来,作者空前大胆地展现了各种性爱和性错罪,但实则此小说并不是单纯的“情爱”小说,而透示着作者更深层的意图:通过对多种性爱取向的同情和支持,张扬以想像性的、艺术化的“性爱”来抵制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和个体性的“物化”与“同化”。 相似文献
16.
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76-78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这部文学作品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生活、思考的整个过程。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对梭罗对世界、自然、生命等多个方面的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从批判精神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刻剖析,全面展现梭罗的精神世界,对梭罗这部作品的理解向更深的层次进展。 相似文献
18.
赵萍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91-93
人性是复杂的,张爱玲看得透许多,却不一定都能表现出来。张爱玲关注的是人性,懂得的是人性,人性是自私的、冷漠的,然而又是孤独的、不可知的、苍凉的、可怜的。所以只能感叹: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因为她懂得了,所以她慈悲,因为慈悲,所以才有大爱。 相似文献
19.
丹珍草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1,(2):32-37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20.
魏颖超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
在对人性进行解剖方面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作品是令人惊颤的。戈尔丁对人性恶的揭示源于他对二战的反思 ,《平琪尔·马丁》这部小说是戈尔丁剖析人性恶的力作。通过该小说 ,戈尔丁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 ,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小说一方面逼真地描述了马丁在孤礁上顽强求生的过程 ,一方面用一系列倒叙为读者提供背景资料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戈尔丁对人性的见解既有精辟之处 ,又有片面性 ,但对我们深刻认识人性 ,深刻认识人自身仍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