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高范畴是一个美学的经典范畴,受到传统文化等级秩序中深度意义的规范,其核心内涵为认同神圣价值的纵向超越,超越性的维度建构在从感性到理性、从此岸到彼岸、从世俗世界到神圣世界的纵深线路中。在当代社会中,经典崇高转而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主体地位的核心内涵,建构了面向世俗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此在—此在"、"有限—有限"的横向超越方式。崇高由此成为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认同符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崇高开始是指台榭的高大,后来逐渐向其他事物扩展,至春秋时,崇高已演变成了表示特定含义的美学观念.这一美学观念与西方的崇高不同,具有美善结合,善之崇高美重于物之崇高美,大美相连,大之崇高美高于一般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犹太哲学家之一,他眼中的崇高,是希伯来伟大的精神元素,是事物比自身更伟大意义的一种无言的暗示。现代人更注重实用,却漠视崇高,这种实用主义生存观只能实现物质的富足却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重拾崇高能改善人的生存状况,从而向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靠近。海舍尔希望用崇高这种昔日智慧,医治现代人精神贫弱的痼疾,使现代人抛却庸碌,重归圣洁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邹治国 《科技信息》2011,(7):I0187-I0187,I0168
神话是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表现了的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主要来自于对高山的巍峨与永恒的赞叹;以及最终会取得胜利的无比自信和宏大理想,从而显示出人类自身的伟大和崇高。表现了美学范畴中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5.
贾辉  蒋皓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1):47-48,51
《论崇高》是古罗马时期的一部著作。书中,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本文从“崇高”的美学意义、崇高风格的构成、崇高的效果、《论崇高》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崇高美这一美学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文化的"神圣"品质并没有在"世俗化"的浪潮中消失,与此相应,以基督教为样板的宗教及其信仰似乎以更为亲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帝无处不在"、"上帝无时不有"真实的反映着神圣的信仰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民众之心.相比于西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把信仰置放于伦理的崇高之中.当承载着信仰的终极关怀由"士大夫"承担逐步消解在脱离民众生活的伦理性崇高之后,民众的信仰便只有一条出路:历经千难万险,到深山老林的庙堂顶礼膜拜,求得内心的修炼与安宁;信仰真正的成为了"难于人说"的神秘之举,世俗的芸芸大众没有真正的信仰.现在,是让信仰从崇高的伦理和高远的庙堂走向乡间田野深入民众之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田连成 《科技资讯》2011,(21):232-232
《屈原列传》是一曲对崇高之美的颂歌,在美学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认为可以"肯定性的方式"或"否定性的方式"去表现崇高的对象。文章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这种崇高表现理论来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言说方式,以及王弼对老子的"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王弼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发展是:通过他的"言义之辨",去"说"老子认为"不可说"之物。而这种说是一种"肯定性的方式"的说,也是一种诗意的说。从老子到王弼对"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某个角度上,也说明了魏晋玄学为何没有走向宗教和哲学形而上学,而是走向"诗"和"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建构作用 ,使其具有崇高品质 ,而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也使它分享了崇高 ,从而使艺术拥有崇高。艺术的崇高品性使其拒绝商品 ,拒绝鄙俗。  相似文献   

10.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论崇高"对构建崇高和完善人类心灵结构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美学思想对中外文学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红字》中的海丝特、《百年孤独》中的乌苏拉和《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这三位女性身上所折射出的勇敢、尊严以及对大善大爱的坚持所凸显的母性崇高感正应和了康德的崇高美学思想,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的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思想中"规律之道"内涵丰富,老子从"反者道之动"、"道法自然"作为"规律"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文子继承了老子"道"作为规律的思想,"道者,物之所道也",提出把道看作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根本规律,道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即为"反"。庄子将老子的外在规律之道转化,认为规律之道主要是存在于万物中使万物成为万物的原理。三者对"规律之道"的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有所突破,共同丰富和完善"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堂吉诃德是一个因读骑士文学入迷而决心出去行侠仗义、为社会打抱不平的崇高"疯子",而从其深层内涵来看,他却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时代觉醒者,因为,在他身上有作者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3.
一部成功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应该表现出崇高的美。这种崇高美,是社会生活中崇高的事物在艺术创作上的反映。历史伟人是他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那个时代的旧事物、旧思想、旧势力进行生死搏斗,表现出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与伟力,不管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在他们身上都显露出一股高洁的气质和隽美的品德,洋溢着激情壮美,给人以深沉悲壮之感,今人崇敬和仰慕不已。作家如能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的这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审美角度分析郭沫若诗歌的崇高美。郭诗的崇高美表现在“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庄严生动的布局”三个方面。郭诗的崇高美是他思想个性、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在现代诗坛上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5.
西方美学史上一般将审美意识形态分为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朗加纳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已经勾勒了崇高不同于美的特征。本文由朗加纳斯关于崇高的论述出发,对司马迁的《史记》作一分析,认为《史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它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6.
"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在西方文论中源远流长:源发于朗吉努斯,至博克则气象益新,而康德总绪其成.着重梳理了这一发展史程,在线性纵贯中多有阐发.  相似文献   

17.
小易 《科技智囊》2013,(6):73-73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这段话的原意是:天地之大德,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之大宝,在于有着崇高的地位。"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指乾坤道物;德,可理解为性质、功能;生,即阴阳二物在不断交合变动之中的生化状态。若无此生化功能,就没  相似文献   

18.
所谓老子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指以其道论哲学为指导,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的管理思想体系。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管理方法,希望通过返朴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邢伟伟  赵芹 《科技信息》2010,(31):I0106-I0106
我们不能准确的描述哪种自然或哪种艺术是崇高的,但是,我们可以感悟到崇高,它是可以被唤起的,它在我们的心里,是心灵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牛汉诗富于悲剧美和崇高美,二者相互渗透,交相辉映,而崇高美始终占主导地位。牛汉是一位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诗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