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从哪里来”这简单又神秘的问题困惑着诸多孩子,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把“性”这个问题’当做洪水猛兽,教材里没有答案,老师予以回避,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呵斥或误导。我在设计本次活动时,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晤、去认知: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让学生体会到应该珍爱生命,学会感激。  相似文献   

2.
陶短房  Mia 《世界博览》2023,(3):46-49
<正>我们一家在加拿大,是个既普通、又略有些特殊的家庭组合,如何“迎战”孩子的爱好,也构成了对我们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挑战。我们的一点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希望可以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为大家带来些参考。我的两个儿子都出生在加拿大,老大15岁,虽然智商超群、学习成绩好(小学和初中分别各跳一级,因此现在已提前两年面临升大学的问题),但他个性倔强,天生不合群,排斥体育运动;小儿子活泼好动、能言善辩、喜爱体育,但不爱动脑,成绩也不太好。  相似文献   

3.
贫穷:催生梦想种子发芽罗光明出生在江西省井冈山市永兴县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呱呱坠地开始,贫穷便和他紧紧相连。永兴是老革命根据地,地处偏远山区,祖祖辈辈靠着仅有的土地刨食度日,生活更是贫上加贫,苦上加苦。家中又添了两个弟妹后,年幼的他开始跟着父母一道上山干农活,起早贪黑,一年到头收得的仅有的一点粮食,也不能让全家人果腹。8岁时,罗光明到了上学  相似文献   

4.
追风人物     
正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去世5月26日,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家、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逝世,享年89岁。布热津斯基曾任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布热津斯基1928年生于波兰华沙。1938年随父母到了加拿大,1953年从加拿大移居美国,1958年加入美国籍。1949年,布热津斯基  相似文献   

5.
高曼 《科技潮》2000,(2):75-77
我们常说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那么这些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来到美国一段时间我才发现,这种差异几乎无处不在;大到风俗习惯,小到生活细节。东方的师道尊严与西方的买卖知识东方人从小受尊师重教的教育,把老师看得如同父母,不仅认真接受老师  相似文献   

6.
雪莉老师     
正虽然加拿大老师都超级"Nice",但雪莉老师对学生的友好包容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热爱真是我从未见过的。"妈妈,雪莉女士生了个宝宝!是男孩!"今天下午,儿子一放学回家就激动地宣布这个消息,继而他稍微平静地补充道:"当然,这没什么令人吃惊的,大家早就知道了。"他看我也感兴趣,继而补充了些细节:"她今天来看我们了,她说她只用7个小时就生完了,别人一般要20多小时呢!全校都为她感到高兴。"看得出,儿子是分外高兴。  相似文献   

7.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路易·巴斯德(1822-1895),出生于法国多尔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祖上世代都是农奴。父母痛感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困、无力上学之苦,决心要让儿子接受教育,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们节衣缩食甚至不惜举债让巴斯德读完小学后又支持他到巴黎上中学。在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下,巴斯德从小就极富进取心,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实现父母的梦想。他上小学时的成绩虽不优秀,但却日益显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即他对学习具有一股韧劲,有耐心,有毅力。正是凭借着这种可贵的品  相似文献   

8.
儿子每周六都在一家补习班听趣味数学课。那些稀奇古怪的数学题有点像脑筋急转弯,总是在出人意料的地方才能找到答案。平心而论,儿子算不上此中高手,全班二十几个学生,他属于那种老师出题都不会做,但在老师讲过后勉强能懂的等次。有一天,学校开放日,所有家长都可以去旁听孩子的课程,我也坐进儿子的教室,我发现儿子上课不专心,回答老师提问总是丢三落四的,没有逻辑性,与班上那些尖子生无法同日而语。尽管早知道儿子不是天才,可下课回家的路上,我还是忍不住对儿子实施起思想工作,告诫他要以好同学为榜样,认真听讲、好好复习,老师说勤能补拙,只…  相似文献   

9.
王花灵 《奇闻怪事》2009,(10):56-56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和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上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孩子首先要从教育父母做起,让家长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12,(9):72
正波兰重要的出海口扼守要地的格但斯克一直以来都是波德两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在从波茨南到格但斯克(Gdansk)的路上,我的波兰同学曾询问我是否知道历史上最大的沉船海难。我自知答案肯定不是泰坦尼克。果然,那是一条1945年从格但斯克开往德国,中途却被俄国潜艇击沉的邮轮。当时  相似文献   

11.
生命承诺的     
20世纪50年代初,他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极其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之前,父母已拥有11个孩子,然而他的出生却被邻里乡亲视为奇观,因为他是笑着来到人世的。因此,取名字时,父亲想叫他“林清奇”。  相似文献   

12.
儿子每逢双休日在一家学习班听趣味数学课,平心而论,儿子算不上此中高手。有一天,学习班开放日,所有家长都可以去旁听孩子的课程,我也坐进儿子的教室,我发现儿子上课不专心,回答老师提问丢三落四,没有逻辑性,与班上那些尖子生无法同日而语。尽管早知道儿子不是天才,可下课回家的路上,我还是忍不住对儿子实施起思想工作。儿子漫不经心地听着,又交给我一张上课的卷子,说老师让我来签字,我一看:65分。一股火腾地涌上来:“就这样的成绩,你是怎么学的?”“您不是说成绩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把不懂的东西学会了吗?您看我把错题都改了。”12岁的儿…  相似文献   

13.
李霞 《奇闻怪事》2007,(1):69-70
儿子今年上初中。由于我家就在中学院内,因此儿子一般到学校上晚自习.我们倒也非常省心。可是,最近儿子却总是嘀咕.说不想去学校上晚自习了。我很诧异,盯着他问:“为什么?”儿子的眼神有点躲躲闪闪,似乎还有泪光在闪动。看我问急了,就嗫嚅地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晚自习都有规定的课程.老师不让写其它科的作业.所以很多作业没时间做。”我反问了一句:“其他同学怎么有时间写?你肯定是时间抓得不紧,只顾玩了。”儿子张了张嘴,最终没有再言语。  相似文献   

14.
康狄 《世界博览》2013,(17):82-82
中国父母要改变一种很不好的传统观念——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什么都不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编辑郭力老师,新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我与郭力老师颇为熟悉,我深知郭老师的女儿月月是她的骄傲,是郭老师这位担任过大学教师的北大高材生最卓越的成就。月月高中就赴美求学,最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她在美国《大西洋》杂志工作了一年后,回到了北京,目前为外媒撰稿。目前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佳作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加印了三次,郭老师也应邀赴多地与家长们进行了多次交流。我  相似文献   

15.
西人成年儿女都很独立,和父母间私生活互不干涉,不会出现如中国那样,子女干涉父母黄昏恋的问题。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社会,尽管如此,两个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通婚,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青溪刚到加拿大时,就发现这类跨族裔婚姻存在的最大障碍是文化差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如果说华人对当地人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出于“入乡随俗”的考量,接受度要高一些的话,老外、尤其年轻一代老外就两样了,他们对华  相似文献   

16.
谁改造了谁?     
正"小马"没想到看上去比自己年轻的韵姿,居然整整大自己五岁;韵姿呢,则没想到这个滑雪场领班的父母,居然是加拿大排名TOP10企业的业主。两个来自不同族裔、操不同母语的人结合,他们的下一代会说什么语言?这个问题曾被加拿大的菲沙研究所当做课题郑重其事地研究过,研究的结果,除了作为加拿大官方语言的英语(当然,魁北克省是法语)外,孩子的母语往往随母亲。但凡事总有例外,我儿子幼时的玩伴"小竹笛"是个中西混血女孩,爸爸是西人,叫Matthew,妈妈是第一代华裔移民,叫韵姿,她就似乎并未遵循前面提到的那个"普遍规律",至少我从没听这孩子说过多  相似文献   

17.
正亲爱的吉伍么日扎:你好!我叫匡汇森,是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五(6)班的学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我之所以写这封信给你,是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你们生活得比较困难,希望能帮帮你。今天上课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新闻。新闻上说你们那里非常贫穷,还说你父母因为吸毒先后去世,你和你弟弟成了孤儿,并且生活非常困苦。我是怀着沉痛的心情看完这段新闻的,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决定给你写了这封信。  相似文献   

18.
我朋友的孩子被保送上了大学,他父母置办酒席,我去贺喜,问他,有没有烦过学习。他说:“这倒没有。烦的只是教育。”这话让我诧异。看来我们这些大人总是把学习与教育混为一谈的,以致认为只要学生的功课好,就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成功。这样一想,也就可以换句话说,目前的教育可能并不成功,尽管有很多功课好的孩子。说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其实很简单化:一要孩子功课好,二要孩子听话。早期,我也是不知深浅地在这两方面对我儿子唠唠叨叨,他一挤眼——那时,他正读小学二年级——急了,说:“为什么都要你满意,你生我,我满意了吗?”想想也对,当初我把孩子…  相似文献   

19.
薛亚东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5):177-177,119
肖邦一生大部分的音乐创作都是在远离故土境况下完成,对祖国的思恋,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对波兰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是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的主线。要了解肖邦的音乐,对我们来说,惟一的道路是了解波兰民族文化、风俗、历史和心理,因为肖邦就是这个民族的伟大儿子。本论述从肖邦早年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民间音乐格调来简要论述肖邦音乐创作的民族根基。  相似文献   

20.
薛亚东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6):179-179,174
肖邦一生大部分的音乐创作都是在远离故土境况下完成,对祖国的思恋,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对波兰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是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的主线。要了解肖邦的音乐,对我们来说,惟一的道路是了解波兰民族文化、风俗、历史和心理,因为肖邦就是这个民族的伟大儿子。本论述从肖邦早年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民间音乐格调来简要分析肖邦音乐创作的民族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